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關燈
本。

    厥而緻逆。

    不必責陽明之胃。

    前所謂厥溫而逆自通也。

    赤丸溫下焦之陽。

    其主之也。

    不亦宜乎。

    烏頭為隔年之老陽。

    較附子之性頗緩。

    而為下行旁行之品。

    且附子側子。

    俱其所生。

    老陽之氣堅定。

    性緩。

    則不緻水火相激。

    而厥逆愈張。

    下行旁行。

    則直達肝腎。

    附側為其所生。

    則又能通髒真之氣。

    而生之長之矣。

    陰氣上逆。

    寒飲必升。

    故用茯苓淡滲之。

    且即從小便而下瀉其逆也。

    半夏降上焦之逆。

    細辛通經絡之陽。

    故用以為佐焉。

    真朱、即水銀所燒之朱而不雜假者。

    水銀為至陰之類。

    燒以為朱。

    則色紅性重。

    取直走下焦而通陽氣。

    故内此以為色焉。

    酒性溫而通經。

    蓋溫以愈厥。

    通經以愈逆。

    故以之為下藥之使耳。

     十七條腹痛。

    脈弦而緊。

    弦則衛氣不行。

    即惡寒。

    緊則不欲食。

    邪正相搏。

    即為寒疝。

    繞臍痛。

    若發則白汗出。

    手足厥冷。

    其脈沉緊者。

    大烏頭煎主之。

     烏頭煎方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上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内蜜二升。

    煎令水氣盡。

    取二升。

    強人服七合。

    弱人服五合。

    不瘥。

    明日再服。

    不可一日再服。

     腹痛。

    指臍之上下而言。

    即下文繞臍痛是也。

    脈弦而緊。

    就下文衛氣不行。

    不欲飲食觀之。

    當單指陽明。

    不概六部而言。

    以腹痛屬陽明病。

    故就其部位診之。

    是知篇首趺陽二字。

    一直貫至終篇也。

    弦從浮見。

    緊從按得。

     故以而字斷之。

    且下文言緊。

    即曰沉緊者此也。

    疝者。

    氣病也。

    五髒俱有之。

    然腎為水髒。

    肝居至陰之下。

    故二髒病此者獨多。

    夫陰髒貴陽氣。

    陽腑重陰津。

    此陰陽各喜配偶之性情。

    倘本髒之真陽自虛。

    則陰氣與客寒外濕。

    兩相暗召。

    而伏結于杳冥。

    若他髒及别腑之陽氣各勝。

    則如太平之世。

    非無匪類。

    而潛蹤鄉曲。

    不為民害。

    倘陽明之氣虛。

    則如本條之症。

    而入犯中州。

    故腹臍為病。

    少陽之氣虛。

    則如次條之症。

    而旁據兩輔。

    故脅下為病。

    太陽之氣虛。

    則如三條之症。

    從腹及脅。

    而又外侵邊鄙。

    故為手足不仁。

    及身體疼痛等症。

    甚至陰氣上浮陽位。

    留連不去。

    變成假熱。

    如四條之脈症。

    不下其寒。

    幾幾乎有懷宗流寇之禍矣。

    故其字從山。

    山之為物。

    陽上實而陰下虛。

    其卦為艮。

    陰下連而陽上斷。

    其變為澤。

    故晴明之候。

    清泉白石。

    艮止于覆盂。

    而陰晦之時。

    冷霧寒雲。

    兌張而吐氣。

    此古人命名為疝。

    而從山之意也。

    仲景謂腹痛之人。

    診其陽明之脈。

    舉之見弦。

    而按之得緊。

    弦為肝脈。

    又為氣削之應。

    夫衛氣者。

    陽明腑中谷氣所化之精悍為之也。

    今見肝脈。

    是土受木邪。

     其氣削弱。

    不能行其精悍。

    而出為衛氣。

    可知。

    故即當惡寒。

    緊為病脈。

    亦為寒診。

    是雖應腹中之痛。

    而寒氣在胃。

    則胃陽之不能化物。

    又可知。

    故不欲飲食也。

    蓋胃中正氣略勝。

    則陰髒之邪下伏。

    胃中正氣略負。

    則陰髒之邪複起。

    故邪正相搏者。

    是寒疝之所以為病也。

    胃當臍之内。

    故其症繞臍而痛。

    以下又從邪正相搏句而申言之。

    蓋正勝。

    則有時不發。

    若發。

    則陰邪上乘。

    而虛陽上遁。

    故白汗出。

    肝腎之逆陰起。

    而胃陽中伏。

    不但不行衛氣而惡寒。

    且手足厥冷而逆矣。

    其脈沉緊。

    沉為在裡。

    沉緊為在裡之髒氣陰寒。

    大烏頭煎。

    其可已乎。

    以老陽堅定之性。

    用甘緩之蜜。

    熬以為煎。

    而盡去其水氣。

    不特柔以濟剛。

    恐水氣易滲。

    蓋欲其留連胃中。

    獨扶陽明之意也。

    白汗。

    諸經無此名。

    江浙鄉語呼大汗為白浮汗。

    道家黑白者。

    陰陽之别名。

    亦太極之圖象也。

     意者。

    黑滿而白虧。

    其陰盛而格陽上浮之謂乎。

    錄此備考。

    亦禮失而求諸野之意雲爾。

    愚謂白與自頗形似。

     白汗者或自汗之訛耶。

     十八條寒疝。

    腹中痛。

    及脅痛裡急者。

    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 上三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若寒多者。

    加生姜成一斤。

    痛多而嘔者。

    加橘皮二兩。

    白術一兩。

    加生姜者。

    亦加水五升。

    煮取三升二合。

    服之。

     寒疝、腹痛。

    詳已見。

    少陽之氣虛。

    疝氣從腹而旁穿兩脅。

    以緻脅痛。

    并脹滿而裡氣急切者。

    皆陽位不受陰邪之應。

    羊肉甘溫補氣。

    為胃家之所喜。

    佐以辛溫之生姜。

    不特功能散寒。

    且溫胃而提其氣以溫肺。

    然後使以苦溫氣重之當歸。

    從胸注脅。

    蓋又領肺金之暖氣。

    以達肝膽之鄉。

    因而遂消其寒疝者也。

    疝雖陰髒之邪。

    然必合客寒以為内結上沖之勢。

    寒多。

    謂客寒獨重也。

    生姜既能溫髒陰而使下消。

    尤能散客寒而使外出。

    本方之外。

    加至十一兩者。

    其亦通陽氣以資自汗。

    而驅客寒外散乎。

    疝氣逆甚。

    則痛多而嘔。

    橘皮香細而氣散。

     味辛而性溫。

    為走肝消逆之品。

    故加之。

    凡逆甚者必由膈虛。

    白術填上焦之空。

    故亦加之耳。

     十九條寒疝腹中痛。

    逆冷。

    手足不仁。

    若身疼痛。

    灸刺諸藥。

    不能治。

    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烏頭桂枝湯方烏頭。

     上一味。

    以蜜二斤。

    煎減半。

    去滓。

    以桂枝湯五合解之。

    令得一升後。

    初服二合。

    不知。

    即服三合。

    又不知。

    複加至五合。

    其知者。

    如醉狀。

    得吐者為中病。

     寒疝腹痛逆冷。

    詳已見。

    若其人太陽胸分之陽虛。

    則疝氣從腹上胸。

    且從胸而外出太陽之經絡矣。

    夫手足為陽氣之充。

    寒疝之邪逆之。

    則其中似有捍格。

    而為頑濃之狀。

    是不仁也。

    身體有通陽之脈。

    寒疝之邪逆之。

     則其中如有阻滞。

    而為脹滿之狀。

    故疼痛也。

    以灸刺治經。

    其如病之本在髒。

    以諸藥治裡。

    其如病之标又在經。

    故皆不能治也。

    惟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者。

    以烏頭及蜜合煮。

    即前條烏頭煎之義。

    所以溫胃陽。

    而消寒逆之疝。

    則腹痛逆冷内愈。

    此治其本也。

    以桂枝湯解而合服之者。

    桂枝本湯。

    為行陽走表之劑。

    且以烏頭煎為佐。

    則又能從手足身體。

    而除寒解疝。

    其不仁、疼痛等症。

    焉有不外愈者乎。

    此治其标也。

    合标本内外而并治之。

    其主之也宜矣。

    如醉狀。

    倦怠不甯之貌。

    蓋将飛者翼伏。

    陽氣縮而欲伸之象。

    得吐中病者。

    吐能提氣。

    亦大氣一轉。

    其病乃散。

    陽勝而陰自化之理也。

    名之曰抵當者。

    與傷寒之抵當湯丸同義。

    蓋傷寒之湯丸。

    為抵敵其熱。

    而當住攻心之勢。

    且瀉熱者宜下。

    故病去于利。

    此症之湯。

    為抵敵其寒。

    而攔當熄火之機。

    且溫上者。

     宜提。

    故中病于吐耳。

    烏頭無枚數。

    以本方用蜜二斤。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