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關燈


    此條又是從口鼻及腹臍所感之風寒而言也。

     九條病腹痛。

    發熱十日。

    脈浮而數。

    飲食如故。

    濃樸七物湯主之。

     濃樸七物湯方濃樸(半斤)大黃(三兩)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甘草(三兩)生姜(五兩)大棗(十枚)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四升。

    溫服八合。

    日三服。

    嘔者。

    加半夏五合。

    下利。

    去大黃。

    寒多者。

    加生姜至半斤此表熱日久不解。

    熱傷胃液。

    以緻内實之腹滿也。

    言病腹滿之人。

    發熱已十日不解。

    則津液熱傷。

    是症已可據。

    其脈浮而且數。

    夫浮為在表。

    以應發熱。

    數為在腑。

    以應胃熱。

    是脈又可據。

    飲食如故。

    則所進不少。

    是水谷又可據。

    其腹滿之為胃實無疑。

    然因發熱十日所緻。

    且其脈尚浮數。

    則又不得遺表熱。

    而單攻腹滿。

    是宜主濃樸枳黃三物。

    援承氣湯之例。

    攻症之腹滿。

    并責其脈之數。

    桂甘姜棗四物。

    援桂枝湯之例。

    解症之發熱。

    并責其脈之浮也。

    于承氣去芒硝者。

    因飲食如故。

    則知胃為經表之移熱。

    而非邪入中土之候。

    故不使鹹寒者損胃陽也。

    于桂枝去芍藥者。

    因已有濃樸之降。

    大黃之沉。

    少留其走表之性。

    故不使酸斂者。

    過牽其發散也。

     嘔者。

    下氣上逆。

    半夏降逆。

    故加之。

    下利無積滞。

    而腹滿又為虛痞矣。

    大黃傷胃陽。

    能令虛痞益甚。

    故去之。

    胃陽虛寒。

    則下陰上塞。

    故腹為之虛滿。

    生姜能填胸中胃中之陽。

    排降陰逆以消滿。

    故寒多者加之。

    曰寒多者加至半斤。

    則原方之桂甘姜棗。

    不但解表。

    并亦填其中氣。

    而助下運之機者乎。

    仲景之方。

    真常山之蛇也。

     此承六條中寒喜欠。

    清涕出。

    發熱等句。

    而言其變症也。

     十條腹中寒氣。

    雷鳴切痛。

    胸脅逆滿。

    嘔吐。

    附子粳米湯主之。

    (中去聲) 附子粳米湯方附子(一枚炮)粳米(半升)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此承七條中寒下利而言。

    故直接此人肚中寒。

    而曰腹中寒氣也。

    陰陽相搏。

    故雷鳴。

    寒邪凝斂。

    故切痛。

    胸為太陽之部。

    脅為少陽之部。

    實邪上淩陽位。

    故逆滿也。

    嘔吐者。

    胃中陽氣。

    為寒所逼。

    而有欲遁之象。

    夫腹為陽明之署。

    雷鳴切痛。

    以及嘔吐。

    是其本症。

    合胸脅而并見逆滿。

    則太少二陽之署。

    幾幾乎有陰寒蔽塞之勢矣。

     故主附子之大熱。

    交于守中之甘草。

    溫胃之粳米。

    而引至陽明之腹。

    蓋以扶陽者勝陰也。

    然後以大棗填上焦。

    半夏瀉陰氣。

    而胸脅自平。

    嘔吐自止矣。

    七條曰中寒。

    其人下利。

    以裡虛也。

    蓋先以裡虛。

    遂中寒而下利。

     後以下利。

    遂寒逆而裡益虛。

    故見種種之候也。

     十一條痛而閉者。

    濃樸三物湯主之。

     濃樸三物湯方濃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二味。

    取五升。

    内大黃。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以利為度。

     此及下條。

    當從上文作一節。

    蓋腹中寒氣之症治。

    上文已完。

    此又因上文之症。

    旁及風寒入腹而化熱者。

    與下卷十六篇吐衄門病患面無血色一條同例。

    金匮之省筆。

    多用此法。

    細讀前後三條之文氣自見。

    言下利裡虛。

    固宜大溫大補如彼。

    若雷鳴等症全具。

    其人痛而便閉者。

    則又以氣不下通。

    而實熱之邪勢由上逆。

    故見種種急切之候也。

    濃樸降氣。

    枳實洩氣。

    大黃下氣。

    則閉者下通。

    而諸症自息。

    豈止痛止雲乎哉。

     十二條按之心下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柴胡(半斤)半夏(半斤洗)黃芩(三兩)生姜(五兩)大棗(十二枚)大黃(一兩) 枳實(四枚)芍藥(三兩) 上八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一升三服計之。

    則再煎下。

     當有取三升三字。

    ) 若雷鳴等前症具。

    而按其心下滿痛。

    心下為胃之應。

    按之滿痛。

    是有形之積聚在胃。

    故為内實而當下之也。

     但不主大小承氣。

    及調胃等湯。

    而獨任大柴者。

    以前症之胸脅逆滿。

    及嘔吐等候。

    系陽明腑實。

    因而溢出少陽之部者居多。

    故以柴半黃芩為主。

    降少陽部署之逆。

    所以治脅滿。

    并止其嘔吐也。

    以姜棗填太陽部署之氣。

    使下焦不得上犯。

    所以治胸滿。

    并止其雷鳴切痛也。

    然後以大黃之寒下。

    枳實之消散。

    總托于酸斂之芍藥。

    而并力下趨耳。

    此豈大小承氣及調胃等湯所能勝任者乎。

     十三條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芒硝(三合)枳實(五枚炙)濃樸(半斤去皮炙)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滓。

    内大黃。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硝。

    更上火。

    微煮一二沸。

     分溫再服。

    得下。

    止服。

     腹滿時減。

    以陽氣有起伏。

    陽起則陰伏。

    故其滿有時或減。

    此為虛痞。

    若腹滿晝夜并不減動。

    及些小減去而不足言減。

    猶曰算不得減。

    此為胃脘漸下漸實之應。

    故與腹滿不減者同。

    宜大承下之而無疑也。

    李注大謬。

     方論見傷寒注本方下。

     十四條心胸中大寒。

    痛嘔。

    不能飲食。

    腹中寒上沖。

    皮起。

    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人參(二兩)幹姜(四兩)蜀椒(二合炒去汗) 上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膠饴一升。

    微火煎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

    如一炊頃。

    可飲粥二升。

    後更服。

    當一日食糜。

    溫覆之。

     此亦口鼻及腹臍所中之寒也。

    寒從皮毛經絡襲入。

    則先見表症。

    如頭痛、惡寒、發熱等類。

    而後入裡。

    或止病表而不入裡者亦有之。

    詳傷寒論中。

    寒從口、鼻、腹、臍襲入。

    則先見裡症。

    如腹滿、嘔痛、下利等類。

    而後出表。

    或止病裡而不及出表。

    遂緻不救者比比也。

    條中曰心胸中大寒雲雲。

    備言裡症而不及表症一語。

    故知為口鼻及腹臍所中之寒。

    而未及出表者也。

    痛嘔當指胃脘而言。

    寒氣切責陽位。

    故痛。

    胃陽不能自安。

    故嘔。

    中土虛寒。

    失運飲化食之用。

    故不能飲食也。

    腹中寒冷之氣。

    上沖胸分。

    言病者之自覺也。

    陰陽相搏。

    腹皮鼓起。

    出見如有頭足之狀。

    言旁人之可外見也。

    陰寒之邪。

    上則擡高陽氣。

    而令陽位逼側。

    故上痛不可觸近。

    下則直入少腹。

    而與濁陰凝冱。

    故下痛不可觸近也。

    夫心胸中大寒。

    與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由于腹中寒氣。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