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一條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滿。
不滿、必便難。
兩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趺陽。
足陽明脈也。
其脈微弦、微為胃中之陽土虛弱。
弦為肝木之脈。
木乘弱土。
而淩其所勝。
則其氣嘗縱肆于中部。
故法當腹滿。
若趺陽脈微。
而腹又不滿。
則是微為中氣不足。
不能傳送。
弦為寒燥津液。
故必便難。
兩脅曰。
少陽之部也。
微為中焦之膈氣不足。
不能捍禦。
弦為肝邪有餘。
上沖少陽。
故兩脅闆疼而切痛。
蓋便難者。
氣機不下暢。
故變為上逆矣。
此虛二字。
當少頓。
猶雲此因中虛。
而下焦之寒氣上沖陽位故也。
溫藥。
當指十五條之大黃附子湯。
并理中四逆輩而言。
門人問曰。
弦脈氣削。
是為寒診。
夫子言之有素。
頗聞梗概。
然虛寒之脈。
理宜洩瀉。
今又雲寒燥其津液。
而有便難一症。
是何理也。
答曰。
陽髒得暴寒。
則下生洩注。
陰髒得固冷。
則内結便幹。
此天地之化。
當春夏之陰晦。
則雲行雨施。
入秋冬之嚴肅。
則冰堅水涸矣。
又曰。
同一趺陽之脈。
微而且弦。
何以有腹滿痛之異乎。
曰。
胃中之腑氣微。
則弦脈下寒之邪。
從中行直上。
故腹滿。
胃外之膈氣微。
則弦脈下寒之邪。
從兩旁挾上。
故兩疼痛矣。
二條病者腹滿。
按之不痛為虛。
痛者為實。
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
下之。
黃自去。
虛痞無形。
故按之不痛為虛。
熱實有形。
故按之痛者為實。
承上文言寒氣上沖而腹滿者。
當服溫藥。
若實痛者。
則又非溫藥之例。
而為可下之症也。
胃中熱實。
則火土之色上浮。
故舌黃。
未經下過者而下之。
則熱實下散。
而火土上浮之色必消。
故黃自去。
則既經下之而黃尚未去者。
是為虛熱。
其主竹葉石膏之候耶。
三條腹滿時減。
複如故。
此為寒。
當與溫藥。
腹滿不減。
固為熱實。
即或少減。
亦有胃氣漸複。
而其熱實之滿。
亦漸次消下者。
故猶不得直斷為寒也。
惟時減而複如故。
則知人身之微陽有起伏。
陽起則如陰晦欲霁。
太陽一照。
而山岚海氛有卷藏之象。
故其滿時減。
陽伏則又如方晴複晦。
陰雲郁蒸。
故其滿複如故。
此非寒氣上沖之滿而何。
是當與辛甘之溫藥。
益陽光以消陰氣矣。
此又申明首條宜溫之診法。
四條病者萎黃。
躁而不渴。
胸中寒實。
而利不止者。
死。
承上文言腹滿之人。
陽氣垂亡。
又有溫之而不受溫之死症。
病者。
即上文所雲腹滿者。
是也。
萎。
指面無生動之神氣而言。
黃者。
脾色外竄之應。
躁則渾身毛竅。
如有芒刺。
亡陽之汗将作也。
不渴。
則内無陽熱可知。
胸為陽位。
今寒邪固蔽。
由腹滿而上實胸中。
于是寒氣憑高鼓吹。
而下利不止。
夫萎黃為脾陽中絕。
躁為腎陽外絕。
不渴為胃陽内絕。
胸中寒實。
為胸分之陽上絕。
利不止。
為元陽下絕。
總以大劑姜附溫之。
其能使既冷之灰複熱乎。
故死。
五條寸口脈弦者。
即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惡寒也。
寸口上應膈氣。
為肺金之部。
寸口脈弦。
則肝脈之寒邪。
上沖胸分之兩旁。
不但縱以乘其所勝。
而淩趺陽之胃土。
并橫以乘其所不勝。
而犯太陰之肺金矣。
故脅下拘急而痛者。
肝邪上乘。
肺氣縮而不舒之應也。
肝為陰髒。
又寸口之部。
亦外應表氣。
今其脈上乘寸口。
則陰氣外出以幹陽位。
故惡寒也。
啬啬見傷寒論注。
此申言首節兩疼痛句。
六條夫中寒家喜欠。
其人清涕出。
發熱。
色和者善嚏。
髒腑諸陽之氣。
其在人身也。
如輕煙薄霧。
周流勻滿。
故經脈安和。
中寒。
則髒腑之本氣。
為寒所逼而内伏。
經絡之餘氣。
為寒所逼而上浮。
上下薄引。
則經脈乍弛。
而絡脈乍滿。
經脈乍弛。
故喜實其氣而腰欲伸。
絡脈乍滿。
故喜引其端而輔呵欠也。
李氏引内經太陽司天。
寒氣下臨。
心氣上從、寒清時舉。
鼽嚏數欠。
與此處之欠頗合。
其引陰氣積于下。
陽氣未盡上浮。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數欠。
是平人卧起之欠。
并非倦怠欲卧之欠。
與本文中寒喜欠者何涉。
至其雲欲入于陰。
或陰加于陽二語。
并不知内經所言陰陽上下相引之義。
更誤。
内經之意。
蓋謂陰氣将積于下。
陽氣未盡上浮。
故陰陽各相引于上下。
而中虛作欠。
則欲入于陰。
或陰加于陽。
為何語耶。
若倦怠欲卧之欠。
則又系陽氣将伏于下。
陰氣未盡上浮。
陽引而下。
陰引而上。
陰陽相引而欠矣。
故曰并非倦怠欲卧之欠也。
其人、中寒喜欠之人。
肺髒惡寒而開竅于鼻。
肺寒。
則自出其液。
而推逐其所惡于上竅。
故清涕。
清涕者。
金寒水冷之應也。
肺合皮毛而主氣。
寒則氣郁而不與皮毛相合。
故發熱。
色和為陽氣未服之應。
嚏從搏擊而出。
其象為雷。
蓋肺能奮發而搏擊。
以出其郁寒之義也。
仲景蓋謂中寒喜欠之人。
肺氣不能震作而嚏。
但出清涕。
則肺已受寒。
而其氣自阻。
與皮毛之氣兩相拂郁。
故必發熱。
若其人面色沖和。
知陽氣自勝。
肺尚有權。
故能奮發而搏擊。
以出其郁寒矣。
然則中寒喜欠者。
但得色和善嚏。
其不發熱可知也。
此及下文三條。
又論外寒中入。
而成腹滿之症。
本條言中寒而有嚏以出之者。
有不能嚏出而發為表熱者。
此雖非腹滿正文。
然實為中寒腹滿之來路。
故首及之。
非泛言中寒之外感已也。
二條正言中寒之腹滿。
三條言中風冷之人。
本不腹滿。
因誤下而緻成腹滿之症也。
七條中寒。
其人下利。
以裡虛也。
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寒。
中寒之人。
但凡下利。
則脾胃之陽氣裡虛。
而腹中受寒。
故不能分别水谷而下利也。
脾肺同屬太陰。
脾陽不振。
肺氣可知。
故不能嚏以出之矣。
曰肚中寒。
則腹之作脹。
已在言外。
八條夫瘦人繞臍痛。
必有風冷。
谷氣不行。
而反下之。
其氣必沖。
不沖者。
心下則痞也。
肥人陰津不虧。
瘦人陽氣不虧。
此定理也。
今以陽氣不虧之人。
而繞臍作痛。
則知痛非下焦虛寒上乘。
明系風冷從臍入腹。
而為邪正相持之痛也。
但風冷在腹。
脾胃之陽。
失運動之用。
故谷氣不行者。
常也。
是宜桂枝加芍湯。
外加幹姜細辛。
以驅風散寒為合。
乃誤以谷氣不行為積滞。
而反下之。
則氣機因下而下陷者。
必反浮而上沖胸膈。
以緻喘急矣。
若不從胸膈上沖。
則胃陽虧于寒下之藥。
而下陰上乘胃脘。
遂緻痞塞腹滿矣。
夫以陽氣不虧之瘦人。
誤下之變。
尚如此。
則肥人而陽氣衰者。
其害可勝言哉。
前兩條是從肩背所感之寒而言
法當腹滿。
不滿、必便難。
兩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趺陽。
足陽明脈也。
其脈微弦、微為胃中之陽土虛弱。
弦為肝木之脈。
木乘弱土。
而淩其所勝。
則其氣嘗縱肆于中部。
故法當腹滿。
若趺陽脈微。
而腹又不滿。
則是微為中氣不足。
不能傳送。
弦為寒燥津液。
故必便難。
兩脅曰。
少陽之部也。
微為中焦之膈氣不足。
不能捍禦。
弦為肝邪有餘。
上沖少陽。
故兩脅闆疼而切痛。
蓋便難者。
氣機不下暢。
故變為上逆矣。
此虛二字。
當少頓。
猶雲此因中虛。
而下焦之寒氣上沖陽位故也。
溫藥。
當指十五條之大黃附子湯。
并理中四逆輩而言。
門人問曰。
弦脈氣削。
是為寒診。
夫子言之有素。
頗聞梗概。
然虛寒之脈。
理宜洩瀉。
今又雲寒燥其津液。
而有便難一症。
是何理也。
答曰。
陽髒得暴寒。
則下生洩注。
陰髒得固冷。
則内結便幹。
此天地之化。
當春夏之陰晦。
則雲行雨施。
入秋冬之嚴肅。
則冰堅水涸矣。
又曰。
同一趺陽之脈。
微而且弦。
何以有腹滿痛之異乎。
曰。
胃中之腑氣微。
則弦脈下寒之邪。
從中行直上。
故腹滿。
胃外之膈氣微。
則弦脈下寒之邪。
從兩旁挾上。
故兩疼痛矣。
二條病者腹滿。
按之不痛為虛。
痛者為實。
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
下之。
黃自去。
虛痞無形。
故按之不痛為虛。
熱實有形。
故按之痛者為實。
承上文言寒氣上沖而腹滿者。
當服溫藥。
若實痛者。
則又非溫藥之例。
而為可下之症也。
胃中熱實。
則火土之色上浮。
故舌黃。
未經下過者而下之。
則熱實下散。
而火土上浮之色必消。
故黃自去。
則既經下之而黃尚未去者。
是為虛熱。
其主竹葉石膏之候耶。
三條腹滿時減。
複如故。
此為寒。
當與溫藥。
腹滿不減。
固為熱實。
即或少減。
亦有胃氣漸複。
而其熱實之滿。
亦漸次消下者。
故猶不得直斷為寒也。
惟時減而複如故。
則知人身之微陽有起伏。
陽起則如陰晦欲霁。
太陽一照。
而山岚海氛有卷藏之象。
故其滿時減。
陽伏則又如方晴複晦。
陰雲郁蒸。
故其滿複如故。
此非寒氣上沖之滿而何。
是當與辛甘之溫藥。
益陽光以消陰氣矣。
此又申明首條宜溫之診法。
四條病者萎黃。
躁而不渴。
胸中寒實。
而利不止者。
死。
承上文言腹滿之人。
陽氣垂亡。
又有溫之而不受溫之死症。
病者。
即上文所雲腹滿者。
是也。
萎。
指面無生動之神氣而言。
黃者。
脾色外竄之應。
躁則渾身毛竅。
如有芒刺。
亡陽之汗将作也。
不渴。
則内無陽熱可知。
胸為陽位。
今寒邪固蔽。
由腹滿而上實胸中。
于是寒氣憑高鼓吹。
而下利不止。
夫萎黃為脾陽中絕。
躁為腎陽外絕。
不渴為胃陽内絕。
胸中寒實。
為胸分之陽上絕。
利不止。
為元陽下絕。
總以大劑姜附溫之。
其能使既冷之灰複熱乎。
故死。
五條寸口脈弦者。
即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惡寒也。
寸口上應膈氣。
為肺金之部。
寸口脈弦。
則肝脈之寒邪。
上沖胸分之兩旁。
不但縱以乘其所勝。
而淩趺陽之胃土。
并橫以乘其所不勝。
而犯太陰之肺金矣。
故脅下拘急而痛者。
肝邪上乘。
肺氣縮而不舒之應也。
肝為陰髒。
又寸口之部。
亦外應表氣。
今其脈上乘寸口。
則陰氣外出以幹陽位。
故惡寒也。
啬啬見傷寒論注。
此申言首節兩疼痛句。
六條夫中寒家喜欠。
其人清涕出。
發熱。
色和者善嚏。
髒腑諸陽之氣。
其在人身也。
如輕煙薄霧。
周流勻滿。
故經脈安和。
中寒。
則髒腑之本氣。
為寒所逼而内伏。
經絡之餘氣。
為寒所逼而上浮。
上下薄引。
則經脈乍弛。
而絡脈乍滿。
經脈乍弛。
故喜實其氣而腰欲伸。
絡脈乍滿。
故喜引其端而輔呵欠也。
李氏引内經太陽司天。
寒氣下臨。
心氣上從、寒清時舉。
鼽嚏數欠。
與此處之欠頗合。
其引陰氣積于下。
陽氣未盡上浮。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數欠。
是平人卧起之欠。
并非倦怠欲卧之欠。
與本文中寒喜欠者何涉。
至其雲欲入于陰。
或陰加于陽二語。
并不知内經所言陰陽上下相引之義。
更誤。
内經之意。
蓋謂陰氣将積于下。
陽氣未盡上浮。
故陰陽各相引于上下。
而中虛作欠。
則欲入于陰。
或陰加于陽。
為何語耶。
若倦怠欲卧之欠。
則又系陽氣将伏于下。
陰氣未盡上浮。
陽引而下。
陰引而上。
陰陽相引而欠矣。
故曰并非倦怠欲卧之欠也。
其人、中寒喜欠之人。
肺髒惡寒而開竅于鼻。
肺寒。
則自出其液。
而推逐其所惡于上竅。
故清涕。
清涕者。
金寒水冷之應也。
肺合皮毛而主氣。
寒則氣郁而不與皮毛相合。
故發熱。
色和為陽氣未服之應。
嚏從搏擊而出。
其象為雷。
蓋肺能奮發而搏擊。
以出其郁寒之義也。
仲景蓋謂中寒喜欠之人。
肺氣不能震作而嚏。
但出清涕。
則肺已受寒。
而其氣自阻。
與皮毛之氣兩相拂郁。
故必發熱。
若其人面色沖和。
知陽氣自勝。
肺尚有權。
故能奮發而搏擊。
以出其郁寒矣。
然則中寒喜欠者。
但得色和善嚏。
其不發熱可知也。
此及下文三條。
又論外寒中入。
而成腹滿之症。
本條言中寒而有嚏以出之者。
有不能嚏出而發為表熱者。
此雖非腹滿正文。
然實為中寒腹滿之來路。
故首及之。
非泛言中寒之外感已也。
二條正言中寒之腹滿。
三條言中風冷之人。
本不腹滿。
因誤下而緻成腹滿之症也。
七條中寒。
其人下利。
以裡虛也。
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寒。
中寒之人。
但凡下利。
則脾胃之陽氣裡虛。
而腹中受寒。
故不能分别水谷而下利也。
脾肺同屬太陰。
脾陽不振。
肺氣可知。
故不能嚏以出之矣。
曰肚中寒。
則腹之作脹。
已在言外。
八條夫瘦人繞臍痛。
必有風冷。
谷氣不行。
而反下之。
其氣必沖。
不沖者。
心下則痞也。
肥人陰津不虧。
瘦人陽氣不虧。
此定理也。
今以陽氣不虧之人。
而繞臍作痛。
則知痛非下焦虛寒上乘。
明系風冷從臍入腹。
而為邪正相持之痛也。
但風冷在腹。
脾胃之陽。
失運動之用。
故谷氣不行者。
常也。
是宜桂枝加芍湯。
外加幹姜細辛。
以驅風散寒為合。
乃誤以谷氣不行為積滞。
而反下之。
則氣機因下而下陷者。
必反浮而上沖胸膈。
以緻喘急矣。
若不從胸膈上沖。
則胃陽虧于寒下之藥。
而下陰上乘胃脘。
遂緻痞塞腹滿矣。
夫以陽氣不虧之瘦人。
誤下之變。
尚如此。
則肥人而陽氣衰者。
其害可勝言哉。
前兩條是從肩背所感之寒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