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逆邪有二。
濕與寒是也。
肺性惡濕複惡寒。
濕則肺滞。
寒則肺斂。
俱能使膈膜之痹處作痛外。
而又能令其氣塞且短也。
濕氣上逆者。
以茯苓之溫胸燥濕者為主。
佐杏仁以利肺竅。
而以浮緩之甘草。
托之上行而留戀之。
則濕去滞通。
而氣之塞且短者可愈矣。
故主之。
寒氣上逆者。
以辛溫之橘皮為君。
溫則暖膈。
辛則散結也。
生姜祛寒止逆。
而性複宣通。
與犀利之橘皮相濟。
則成和風爽氣之象。
然後佐以破留氣之枳實。
則寒去而肺暢。
氣之塞且短者亦愈。
故曰亦主之。
然二湯皆微弦兩責之方也。
七條胸痹。
緩急者。
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
杵為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此即前條茯苓杏仁。
及橘枳湯之合症合方也。
緩急統胸痹之全症而言。
凡喘息咳唾。
背痛短氣。
及不得卧等候。
有時而緩。
有時而急者。
以其人之脾胃。
素有客濕客寒之邪。
上沖下伏之所緻也。
夫陰陽五行。
生扶囚謝之化。
人身之髒腑。
與天地準。
故火土之氣衰。
而水木為妖者。
得丙丁戊己而持。
得壬癸甲乙而甚。
持則病緩。
而甚則病急者。
一也。
且濕氣浸淫。
寒氣勁迫。
是濕邪為害尚緩。
而寒邪為害則急者。
又一也。
故其謂病痹之人。
其諸痹症。
或緩或急。
此濕寒之氣在中焦。
以上窺胸陽之往複。
而為更疊入寇之象。
故主祛濕利水之薏苡者。
即上條茯苓甘草杏仁湯之義。
配溫中行陽之附子者。
即上條橘枳生姜湯之義。
而進之者也。
至杵為散而連服其渣質。
則留連胃中。
使寒濕既去。
而其幹溫之化。
還浮于太虛。
則填胸貫絡。
而痹自愈。
此雖似乎單責陰弦之脈。
注意在讨賊一邊。
不知蕩平之後。
陽微大振。
而賀太平者。
卻正在朝廷也。
噫、神矣哉。
八條心中痞。
諸逆。
心懸痛。
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桂枝生姜(各三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痞及諸逆之由于胸陽虛餒者。
詳已見。
心之所以如有根據輔者。
真氣為之旁薄故也。
真氣上虛。
則心無憑借。
有如空懸之狀。
故曰心懸。
胸為陽位。
陰邪留之。
則陰陽不相宜。
而陰沁作痛。
故曰心懸痛也。
以辛溫之桂枝生姜填真氣者。
所以治其心之虛懸。
以苦溫開痞之枳實破留氣者。
所以除其痛耳。
大概即五條枳實薤白之湯意而變易之者也。
此及下文二條。
又就胸痹之症而推展言之。
蓋謂胸痹者。
見種種等候。
固宜主此。
然不必執定胸痹。
凡上虛而下氣上犯。
以緻留而不散者。
俱主之。
故于條端。
既不冠胸痹字。
而且曰諸逆雲爾。
九條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烏頭(一分炮)赤石脂(一兩)附子(半兩炮)幹姜(一兩)蜀椒(一兩) 上五味。
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服一丸。
三服不知。
稍加服。
(梧子大者服一丸。
恐有誤。
) 細按症治。
其脈亦當陽微陰弦。
但微脈固在寸口。
而陰弦之脈。
當在關以下之尺中耳。
人身心胸中之真陽。
外為周身衛氣之根。
内為中下二焦之主。
真陽上虛。
而脾胃之邪。
就近犯之。
則為四、五、六、七等條之症。
若夫腎為牡髒。
肝居至陰之下。
其虛寒之邪。
比之吳楚諸夷。
周室既衰。
而澤國蠻荊。
亦來遠窺王室矣。
然肝腎之陰邪上犯。
較之中土之逆為尤甚。
故心痛徹背。
與四條之症既同。
而胸陽内虧。
衛氣衰薄。
寒從背入。
且與下陰之逆。
起而貫痹者。
同類而兩相感召。
故背痛而又内徹于心也。
夫三焦之化。
陽從底生。
蓋以命門之溫熱。
蒸熟水谷。
而化悍氣。
然後上熏如霧。
而貯為胸陽者也。
況本症又屬下焦之寒逆乎。
是非溫下以溫上不可也。
故以烏頭之老陽。
壯先天之元氣。
以附子之生陽。
發後天之化氣。
取蜀椒之辛斂者。
所以補其陽而封之固之也。
取幹姜之辛散者。
又所以種其根而升之舉之也。
總交于氣重色赤之石中脂髓。
以為使者。
氣重、易緻下行。
色赤、偏宜陰髒。
石中之脂髓。
豈非欲其入精血中。
而溫資始之化源乎。
丸非湯散之僅行上中者可比。
且先食服之。
故知其責在下焦也。
弦脈主痛。
今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皆由于肝腎之邪。
故知其陰弦在尺中。
而非三條之所謂關上脈雲雲者也。
凡胸無痹病。
而乍中寒者。
亦有心背徹痛之症。
并主此丸。
故曰。
此與上條俱就胸痹之症。
而推展言之者。
濕與寒是也。
肺性惡濕複惡寒。
濕則肺滞。
寒則肺斂。
俱能使膈膜之痹處作痛外。
而又能令其氣塞且短也。
濕氣上逆者。
以茯苓之溫胸燥濕者為主。
佐杏仁以利肺竅。
而以浮緩之甘草。
托之上行而留戀之。
則濕去滞通。
而氣之塞且短者可愈矣。
故主之。
寒氣上逆者。
以辛溫之橘皮為君。
溫則暖膈。
辛則散結也。
生姜祛寒止逆。
而性複宣通。
與犀利之橘皮相濟。
則成和風爽氣之象。
然後佐以破留氣之枳實。
則寒去而肺暢。
氣之塞且短者亦愈。
故曰亦主之。
然二湯皆微弦兩責之方也。
七條胸痹。
緩急者。
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
杵為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此即前條茯苓杏仁。
及橘枳湯之合症合方也。
緩急統胸痹之全症而言。
凡喘息咳唾。
背痛短氣。
及不得卧等候。
有時而緩。
有時而急者。
以其人之脾胃。
素有客濕客寒之邪。
上沖下伏之所緻也。
夫陰陽五行。
生扶囚謝之化。
人身之髒腑。
與天地準。
故火土之氣衰。
而水木為妖者。
得丙丁戊己而持。
得壬癸甲乙而甚。
持則病緩。
而甚則病急者。
一也。
且濕氣浸淫。
寒氣勁迫。
是濕邪為害尚緩。
而寒邪為害則急者。
又一也。
故其謂病痹之人。
其諸痹症。
或緩或急。
此濕寒之氣在中焦。
以上窺胸陽之往複。
而為更疊入寇之象。
故主祛濕利水之薏苡者。
即上條茯苓甘草杏仁湯之義。
配溫中行陽之附子者。
即上條橘枳生姜湯之義。
而進之者也。
至杵為散而連服其渣質。
則留連胃中。
使寒濕既去。
而其幹溫之化。
還浮于太虛。
則填胸貫絡。
而痹自愈。
此雖似乎單責陰弦之脈。
注意在讨賊一邊。
不知蕩平之後。
陽微大振。
而賀太平者。
卻正在朝廷也。
噫、神矣哉。
八條心中痞。
諸逆。
心懸痛。
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桂枝生姜(各三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痞及諸逆之由于胸陽虛餒者。
詳已見。
心之所以如有根據輔者。
真氣為之旁薄故也。
真氣上虛。
則心無憑借。
有如空懸之狀。
故曰心懸。
胸為陽位。
陰邪留之。
則陰陽不相宜。
而陰沁作痛。
故曰心懸痛也。
以辛溫之桂枝生姜填真氣者。
所以治其心之虛懸。
以苦溫開痞之枳實破留氣者。
所以除其痛耳。
大概即五條枳實薤白之湯意而變易之者也。
此及下文二條。
又就胸痹之症而推展言之。
蓋謂胸痹者。
見種種等候。
固宜主此。
然不必執定胸痹。
凡上虛而下氣上犯。
以緻留而不散者。
俱主之。
故于條端。
既不冠胸痹字。
而且曰諸逆雲爾。
九條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烏頭(一分炮)赤石脂(一兩)附子(半兩炮)幹姜(一兩)蜀椒(一兩) 上五味。
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服一丸。
三服不知。
稍加服。
(梧子大者服一丸。
恐有誤。
) 細按症治。
其脈亦當陽微陰弦。
但微脈固在寸口。
而陰弦之脈。
當在關以下之尺中耳。
人身心胸中之真陽。
外為周身衛氣之根。
内為中下二焦之主。
真陽上虛。
而脾胃之邪。
就近犯之。
則為四、五、六、七等條之症。
若夫腎為牡髒。
肝居至陰之下。
其虛寒之邪。
比之吳楚諸夷。
周室既衰。
而澤國蠻荊。
亦來遠窺王室矣。
然肝腎之陰邪上犯。
較之中土之逆為尤甚。
故心痛徹背。
與四條之症既同。
而胸陽内虧。
衛氣衰薄。
寒從背入。
且與下陰之逆。
起而貫痹者。
同類而兩相感召。
故背痛而又内徹于心也。
夫三焦之化。
陽從底生。
蓋以命門之溫熱。
蒸熟水谷。
而化悍氣。
然後上熏如霧。
而貯為胸陽者也。
況本症又屬下焦之寒逆乎。
是非溫下以溫上不可也。
故以烏頭之老陽。
壯先天之元氣。
以附子之生陽。
發後天之化氣。
取蜀椒之辛斂者。
所以補其陽而封之固之也。
取幹姜之辛散者。
又所以種其根而升之舉之也。
總交于氣重色赤之石中脂髓。
以為使者。
氣重、易緻下行。
色赤、偏宜陰髒。
石中之脂髓。
豈非欲其入精血中。
而溫資始之化源乎。
丸非湯散之僅行上中者可比。
且先食服之。
故知其責在下焦也。
弦脈主痛。
今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皆由于肝腎之邪。
故知其陰弦在尺中。
而非三條之所謂關上脈雲雲者也。
凡胸無痹病。
而乍中寒者。
亦有心背徹痛之症。
并主此丸。
故曰。
此與上條俱就胸痹之症。
而推展言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