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關燈
痹之正病正方。

    單責胸分之陽虛。

    而未責中下者也。

     四條胸痹不得卧。

    心痛徹背者。

    栝蒌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湯方栝蒌實(一枚)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鬥) 上四味。

    同煎。

    取四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四升日三服計之。

    當缺夜一服三字。

    ) 胸痹二字。

    包上條之脈症在内。

    後仿此。

    前條之症。

    因胸中自虛。

    下吸胃氣。

    胃家本無上犯之意。

    猶胸中之謾藏冶容。

    誨其淫盜耳。

    故以填陽通氣之外。

    略無餘議下及者。

    此也。

    本條之症。

    胸中之虛未甚。

    卻以胃家之濁邪方實。

    以盛淩衰而貫注之。

    濁氣上浮而不下伏。

    故不得卧。

    且胸分虛而客氣上乘。

    猶之盜賊所經。

    于牆垣門徑之低小殘缺者。

    則一往趨之。

    心後之絡。

    外通于背。

    陽虛而痹。

    牆垣之低小。

    門徑之殘缺是也。

    濁氣從胸之心後而貫痹。

    故痛如在心。

    又從痹之絡脈而貫背。

    故痛徹背矣。

    于前湯中。

    減辛溫填氣之薤白過半。

    故知胸中之虛未甚。

    君平胃降氣之半夏而用至半升。

    故知以盛淩衰。

    為胃中之邪過實也。

    是此湯即第一條太過不及而兩責之者。

    蓋以栝蒌薤白本湯。

    責胸分之陽虛者十之三。

    加半夏為君。

    而責胃中之氣實者十之七也。

    岐黃論卧與不卧。

    明明說是氣伏于陰分。

    則神明收藏。

    故得卧。

    氣出于陽分。

    則靈醒發越。

    故不得卧。

     半夏粳米湯治之。

    覆杯即卧者。

    以半夏乘春發生。

    入夏将半。

    即歸根複命而苗便枯。

    故名。

    是聖人取半夏之性降。

    能伏其氣以入于陰分故也。

    佐粳米者。

    滋胃中之陰液以覆庇陽神。

    猶之衣被之用而已。

    李氏舊注。

    引甲乙本靈樞之意。

    而以半夏治不眠。

    謂半夏入少陽經。

    已乖仲景用在陽明之旨。

    至其謂為轉運陰陽之藥。

     陰陽得通。

    其卧立至。

    則平人之白日不欲卧者。

    其陰陽俱不通者耶。

    冤哉。

     五條胸痹。

    心中痞。

    留氣結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

    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枳實(四枚)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濃樸(四兩)栝蒌實(一枚搗) 上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枳實、濃樸。

    取二升。

    内諸藥。

    煮數沸。

    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人參白術甘草幹姜(各三兩)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胸分之陽虛。

    而下陰上湊。

    故心中痞。

    但痞之為病。

    常随陽氣之起伏以為消長。

    故腹滿時減者。

    痞之候也。

    今其氣逗留而結在胸。

    以緻胸滿不減者。

    此留氣也。

    譬之天地。

    寒雲斷腳。

    冷霧橫拖。

    逗留于太虛。

    而不收不散之象。

    是從胃脘中路上浮。

    而已據胸中矣。

    加之脅下以肝膽之逆。

    從旁搶心。

    而争趨空處。

    此雖胸中陽虛之所招緻。

    填膈之品。

    固宜首重。

    以降逆陰。

    然其留氣結胸。

    猶之賊據城郭。

    掃除之法。

    不得不與撫綏兼施矣。

    故以散氣之枳實。

    開痞之濃樸為主。

    而先煮之者。

    其意以微風蕩雲霧而去留氣也。

    然後以薤白、桂枝之辛溫而甘者。

    填胸陽以引其氣。

    以栝蒌實之甘寒而潤者。

    走絡脈以入其痹。

    猶之人尿、豬膽及柏葉等之反佐也。

     于是留氣散而胸陽上複。

    則不治逆而逆将自靖矣。

    至于枳實、濃樸。

    欲并用其苦味以洩土邪。

    故久煮之以取其重濁。

    薤桂二味。

    欲單用其溫陽以通天氣。

    故略煮之以取其輕清耳。

    人參湯亦主之者。

    蓋人參補氣。

    白術填胸。

    幹姜散結開痞。

    甘草浮緩上托。

    使一團太和之氣。

    氤氲胸中。

    上則旁導陽氣而治痹。

    下則照臨陰氛而消逆。

    其于留氣之結胸者。

    舞幹羽而有苗格化矣。

    或曰。

    前湯是治全症之方。

    後湯是單治脅下逆搶之方。

    又曰。

    服前湯而留氣已散。

    痞結已開。

    後湯所以愈痹。

    而為善後之劑也。

    二說雖與仲景一條。

    而主兩湯之文例不合。

    然皆近理。

    故俱存之。

    以俟有識者之鑒定焉。

     六條胸痹。

    胸中氣塞。

    短氣。

    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

    橘枳生姜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上三味。

    以水一鬥。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瘥。

    更服。

    (以煮五升。

    服一升按之。

    則日三服之下。

    當缺夜二服一語。

    蓋不瘥更服。

    是更作一服之謂。

    若謂即服此二升。

    金匮前後諸湯。

    并無一劑分作數服。

    今日服一半。

    至明日服完。

    為更服之例也。

    ) 橘枳生姜湯方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姜(半斤)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胸痹上虛而中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