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驚而虛。
則上不能制中。
于是陽明少陽之氣。
就近而兩争之。
故氣上沖胸。
亦如奔豚之象。
故亦曰奔豚也。
陽明少陽之氣素壯。
則中有以制下。
而少腹之氣。
不能假道于胃與膈。
而跳沖胸中。
故方意絕不責下焦之有餘。
而但以黃芩清少陽之膈。
生葛涼陽明之胃而已矣。
其三焦滋息之源。
則又從下化中。
從中化上者也。
心血因驚而虧于上。
則中吸旁吸胃與膈之精汁以自潤。
陽明液傷。
故腹痛。
少陽液傷。
故往來寒熱。
以補血之芎歸芍為主。
而以浮緩守中之甘草佐之。
蓋浮緩。
則托高血藥以上補心髒。
守中。
則持平血藥以還補胃陰。
然後以辛溫之生姜。
并填胸分之陽。
以降斂之半夏。
奠定二經之逆。
殿之以甘李根之白皮者。
甘李春花夏實。
得少陽陽明之正氣。
其根皮尤為升發生陽之路。
是又欲升其下焦之氣。
以中實陽明。
旁入少陽耳。
夫氣上沖胸。
而見腹痛及寒熱二症。
故知所沖者為少陽陽明之氣。
以李根白皮升下焦之陽。
故知其非腎陰之上動。
百世而下。
當有以餘言為不謬者。
四條發汗後。
燒針令其汗。
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發奔豚。
氣從小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此心陽、心液兩虛。
而招腎陰之上沖者也。
故方意單責上虛。
而不責下實耳。
蓋以桂枝甘姜。
補心中之陽神。
而以芍藥、大棗。
滋其心液也。
餘詳傷寒注。
本條與傷寒之文小異。
且方亦少更加桂一層。
而其義則一也。
五條發汗後。
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
以甘瀾水一鬥。
先煮茯苓減二升。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甘瀾水法取水二鬥。
置大盆内。
以杓揚之。
俟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而用之。
) 悸者。
跳動之狀。
與心下之虛悸不同。
此條着眼在發汗後臍下悸六字。
故知其欲作奔豚也。
蓋汗為心液。
發汗後則上虛。
上虛而臍下跳動。
是下焦将勻其有餘。
以上赴空處之漸。
故知之。
但臍下動悸。
是臍下之實者。
當責也。
故君淡滲之茯苓。
以腎髒不可瀉。
瀉膀胱之腑以瀉腎陰耳。
桂樹嫩枝。
辛溫而柔軟。
具少火生氣之妙。
甘草以浮之。
大棗以托之。
是使桂枝生陽之性。
确乎在心肺之夾空。
而填其上焦。
如霧之氤氲矣。
夫桂甘大棗。
意在補上。
而且降奔豚之上逆者。
亦須憑高彈壓。
水性下趨。
況與茯苓先煮。
則尤滲洩易下。
恐失上焦之部位。
故揚作甘瀾。
以亂其下趨之性。
使少少留連。
以完全其補高治上之功用而已。
真窮工極巧之方也。
此篇當與驚悸門方論參看。
則上不能制中。
于是陽明少陽之氣。
就近而兩争之。
故氣上沖胸。
亦如奔豚之象。
故亦曰奔豚也。
陽明少陽之氣素壯。
則中有以制下。
而少腹之氣。
不能假道于胃與膈。
而跳沖胸中。
故方意絕不責下焦之有餘。
而但以黃芩清少陽之膈。
生葛涼陽明之胃而已矣。
其三焦滋息之源。
則又從下化中。
從中化上者也。
心血因驚而虧于上。
則中吸旁吸胃與膈之精汁以自潤。
陽明液傷。
故腹痛。
少陽液傷。
故往來寒熱。
以補血之芎歸芍為主。
而以浮緩守中之甘草佐之。
蓋浮緩。
則托高血藥以上補心髒。
守中。
則持平血藥以還補胃陰。
然後以辛溫之生姜。
并填胸分之陽。
以降斂之半夏。
奠定二經之逆。
殿之以甘李根之白皮者。
甘李春花夏實。
得少陽陽明之正氣。
其根皮尤為升發生陽之路。
是又欲升其下焦之氣。
以中實陽明。
旁入少陽耳。
夫氣上沖胸。
而見腹痛及寒熱二症。
故知所沖者為少陽陽明之氣。
以李根白皮升下焦之陽。
故知其非腎陰之上動。
百世而下。
當有以餘言為不謬者。
四條發汗後。
燒針令其汗。
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發奔豚。
氣從小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此心陽、心液兩虛。
而招腎陰之上沖者也。
故方意單責上虛。
而不責下實耳。
蓋以桂枝甘姜。
補心中之陽神。
而以芍藥、大棗。
滋其心液也。
餘詳傷寒注。
本條與傷寒之文小異。
且方亦少更加桂一層。
而其義則一也。
五條發汗後。
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
以甘瀾水一鬥。
先煮茯苓減二升。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甘瀾水法取水二鬥。
置大盆内。
以杓揚之。
俟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而用之。
) 悸者。
跳動之狀。
與心下之虛悸不同。
此條着眼在發汗後臍下悸六字。
故知其欲作奔豚也。
蓋汗為心液。
發汗後則上虛。
上虛而臍下跳動。
是下焦将勻其有餘。
以上赴空處之漸。
故知之。
但臍下動悸。
是臍下之實者。
當責也。
故君淡滲之茯苓。
以腎髒不可瀉。
瀉膀胱之腑以瀉腎陰耳。
桂樹嫩枝。
辛溫而柔軟。
具少火生氣之妙。
甘草以浮之。
大棗以托之。
是使桂枝生陽之性。
确乎在心肺之夾空。
而填其上焦。
如霧之氤氲矣。
夫桂甘大棗。
意在補上。
而且降奔豚之上逆者。
亦須憑高彈壓。
水性下趨。
況與茯苓先煮。
則尤滲洩易下。
恐失上焦之部位。
故揚作甘瀾。
以亂其下趨之性。
使少少留連。
以完全其補高治上之功用而已。
真窮工極巧之方也。
此篇當與驚悸門方論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