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關燈
一條師曰。

    病有奔豚。

    有吐膿。

    有驚怖。

    有火邪。

    此四部病。

    皆從驚發得之。

     病字。

    貫下文四部而言。

    豚、即豬畜。

    奔豚者。

    足少陰腎水之癸氣。

    寄位于亥。

    動則上沖。

    如驚豬奔突。

    故以之為名。

    然心陽照臨。

    而胸中氤氲之氣。

    能逼下陰靜伏。

    驚則神散而上虛。

    故奔豚之氣。

    得以乘虛而突犯之矣。

    吐膿者。

    肺屬金而主氣。

    又心之神為火。

    神火因驚而出。

    如電光石火。

    則肺金受克。

    而敗其阻滞之金液故也。

    驚怖之驚。

    指惕然自儆。

    如兒童病風熱。

    及神虛之人。

    睡夢驚跳之義。

    與下文驚發之驚不同。

    蓋下文之驚。

    凡一切奇險境遇。

    及耳目之所猝然見聞者。

    皆是。

    怖。

    合恐懼而言。

    蓋恐屬血虛。

    似乎内無憑根據之主。

    懼屬氣削。

    似乎外有淩駕之疑。

    怖則陰血内空。

    而虛神外張。

    常有不遑設備之象。

    故曰合恐懼而言也。

    蓋驚則神明渙散。

     而其中之精汁。

    亦與之而從空俱耗。

    如氣出釜甑。

    而濕潤随之以飛越之義。

    及心君複辟。

    而内外之倉庫已虛也。

    火邪者。

    外火也。

    外火逼出心液而為汗。

    則心神已在孤危。

    而外火已有乘虛之勢。

    加之以驚。

    則靈明出舍。

    而為外火騰内入之室矣。

    故曰此四部病。

    皆從驚而發。

    遂緻得此病也。

    吐膿等三症。

    雖不入本篇。

    因與奔豚同得于驚。

    故類及之。

    然亦可借彼以明奔豚一症。

    有氣虛血虛。

    并氣血兩虛之别也。

     二條師曰。

    奔豚病。

    從少腹起。

    上沖咽喉。

    發作欲死。

    複還止。

    皆從驚恐得之。

     此叙奔豚之正病也。

    上下二焦。

    譬之天地陰陽。

    各相當而無所侵犯。

    于是上焦以天之陽氣。

    從西肺而下降。

     下焦以地之陰精。

    從東肝而上升。

    故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

    若上焦之心氣一空。

    則下焦少腹之陰。

    不由左右升降之道路。

    而于中沖直上。

    以犯清虛。

    且更至于咽喉矣。

    夫上焦胸分。

    為心肺之城郭。

    奔豚之氣。

    迫肺。

    則氣道幾阻。

    迫心。

    則神機将竄。

    故發作欲死。

    但上極必複。

    沖極必還。

    下焦之賊陰。

    複還于下。

    則上焦之神氣。

    亦複還于上矣。

    故止。

    凡不測之事。

    猝然臨之于意外。

    則驚。

    凜然持之于意中。

    則恐。

    皆能銷铄其陽神陽液。

    而招奔脈之上突。

    故曰皆從驚恐得之也。

    張子和謂驚為自不知。

    恐為自知。

    确甚。

     三條奔豚。

    氣上沖胸。

    腹痛。

    往來寒熱。

    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芎(二兩)當歸(二兩)芍藥(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甘草(二兩) 生姜(四兩)生葛(五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

    以水二鬥。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夜一服。

    (以四服各一升計之。

    當作煮取四升。

    否則宜雲溫服一升二合為是。

    其當日傳寫之訛耶。

    ) 此平日陽明胃氣。

    少陽膈氣素壯。

    乍受驚恐。

    心陽既馳。

    而心血尤短。

    以緻陽明少陽二腑之氣。

    同上而争趨空處。

    而為奔豚之變症也。

    夫奔豚之義。

    原因北方亥氣。

    沖突上焦。

    故名。

    不知三焦臣伏之用。

    從上制中。

    從中制下者也。

    上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