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關燈
一條問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痿。

    肺痿之病。

    從何得之。

    師曰。

    或從汗出。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

    小便利數。

    或從便難。

    又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

    曰。

    寸口脈數。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

    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咳。

    即胸中隐隐痛。

    脈反滑數。

    此為肺癰。

    咳吐膿血。

     熱在上焦二句。

    當是古醫經之文。

    仲景特借為問答以發其奧耳。

    從何得之。

    謂是何因而得此熱在上焦。

    咳而肺痿也。

    下文七句。

    凡四症。

    正答問詞。

    蓋謂或從汗出。

    則陰傷于外洩。

    而陽火獨亢。

    一也。

    或從嘔吐。

    則陰傷于上湧。

    而并提其虛熱于上。

    二也。

    或從消渴。

    則陽熱在上。

    而逼真陰于下趨。

    且下焦又以無陽。

    而不能上蒸滋潤。

    以供燔炙。

    三也。

    或從便難。

    則太陰脾家既幹。

    而上吸手太陰之肺液。

    若又以便難之故。

    而用快樂下利之。

    則真陰又大傷于後陰之洩瀉。

    而陽熱獨亢于上。

    四也。

    凡此。

    皆重亡津液。

    而孤陽不得與陰為倚附。

    則浮動于清虛之府。

    而肺管作癢。

    故咳。

    且咳多。

    則津液愈傷。

    而肺金有葉垂花卷之象。

    故得此肺痿之病也。

    寸口脈數三句。

    因上文言肺痿。

    得之重亡津液。

    則肺幹者不宜有濁唾涎沫矣。

    故舉此脈症以辨之耳。

    殊不知寸口為肺之部位。

    數為陽熱躁疾之應。

    又脈所來去之空屬陰。

    數者空窄。

    亡陰之象。

    合而斷之。

    此正肺家陰虛陰亢之脈也。

    陽不得陰為偶。

    則其氣常動。

    動則火擾清虛。

    而肺管作癢。

    故咳。

    肺中陰陽自和。

    則下降清華以應甘露。

    火氣獨盛。

    則炎上而挾其殘膏以共升。

    故口中反有濁唾涎沫。

    此又肺家陰虛陽亢之症也。

    故曰。

    此脈此症。

    即為肺痿之病雲。

    口中辟辟五句。

    及下條二句。

    又就肺痿而辨肺癰之脈症。

    以痿與癰之辨甚微。

    而其治懸絕故也。

    辟辟閉塞堅實之聲。

    燥咳對肺痿之濁唾涎沫而言。

    胸中隐隐痛者。

    即第四條血為之凝滞。

     而肺癰之漸也。

    脈。

    亦指寸口而言。

    滑為氣聚血壅之診。

    滑而且數。

    則氣聚血壅。

    由于邪熱燔炙所緻。

    謂非肺癰而何。

    故咳唾膿血可必也。

     二條脈數虛者為肺痿。

    數實者為肺癰。

     脈。

    亦就寸口而言。

    數虛數實。

    指寸口之浮沉也。

    真陰不能養陽。

    故陽自數而陰虛者。

    為肺痿之脈。

    邪熱内淩血液。

    故陽既數而陰實者。

    為肺癰之脈也。

     三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遺尿。

    小便數。

    所以然者。

    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吐。

    甘草幹姜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

    渴者。

    屬消渴。

     甘草幹姜湯方甘草(四兩炙)幹姜(二兩炮) 上咀。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溫再服。

     此與前條之痿不同。

    前條為重亡津液。

    陽氣獨勝。

    故熱在上焦。

    而為肺火自刑之熱痿。

    此則先因肺虛。

    虛則氣削而生陰翳。

    譬之花痿春寒。

    葉垂秋冷之象。

    而為金寒水冷之痿也。

    吐涎沫者。

    肺無呵噓下潤之權。

    且不能收攝其津液而上泛也。

    無邪火以擾其肺管。

    故不咳。

    而亦不煩渴也。

    肺為水之源。

    且其氣象天。

    嘗有提挈黃泉。

    傳送濁道之妙。

    肺虛不能提挈。

    故遺尿。

    肺寒不能傳送。

    故小便又數也。

    此非上虛不能制下之故乎。

    肺中虛冷。

    天失陽健之德。

    地必起而上犯清虛。

    肝以木氣上乘。

    故眩。

    腎以水氣倒注。

    故多涎沫。

    虛則補其母。

    非溫脾胃之中土以溫肺金。

    無他法也。

    重用甘以守中之甘草。

    使之徑趨脾胃。

    佐以辛溫之幹姜。

    是直從中土。

     升其生金之化。

    且辛為脾肺所喜之味。

    溫為脾肺所宜之氣。

    明明土息泥香。

    乘春蒸發。

    而東風動蕩。

    卻化為太空晴暖矣。

    至于辛則平肝以降眩。

    甘則制腎而鎮涎。

    又其餘事。

    兩味藥中。

    斡旋造化。

    烘染陰陽。

    其妙用乃如是也。

    若服湯已而忽然作渴。

    是肺中素有伏熱未發。

    故見種種不攝不傳之症。

    得辛甘以挑動之。

    則伏熱頓起而作渴。

    此屬另門之消渴。

    而非上虛不能制下之肺痿矣。

     四條問曰。

    肺咳逆。

    脈之。

    何以知此為肺癰。

    當有膿血。

    吐之則死。

    其脈何類。

    師曰。

    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

    風中于衛。

    呼氣不入。

    熱過于榮。

    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

    熱傷血脈。

    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時振寒。

    熱之所過。

    血為之凝滞。

    蓄結癰膿。

    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

    膿成則死。

     條端、舊本作師曰。

    當是問曰之訛。

    今以首條。

    及他卷之例改正之。

    首條因辨肺痿而分别肺癰之症。

    二條因辨肺痿而分别肺癰之脈。

    三條又言肺痿之變症。

    此及下文共四條。

    才是辨肺癰之脈症治例也。

    肺癰有膿血。

    吐之則死。

    當是古醫經之文。

    仲景借為問答以申其義。

    曰。

    咳嗽氣逆。

    同一肺病。

    切脈之下。

    何以知此獨為肺癰。

    當有膿血。

    吐之則死。

    必其脈有确據。

    方可謹守此禁。

    其脈是何類乎。

    師曰。

    右手寸口。

    所以候肺。

    其脈浮之則體微。

    沉之則至數。

    風邪能令真陽飄忽。

    故微則知其為風。

    熱邪能令真陰消爍。

    故數則知其為熱。

    真陽外微。

    而衛氣不攝于皮毛。

    故微則汗出。

    數脈内燔。

    而營陰逼呈于陽分。

    故數則惡寒。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