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吸。
指營衛之阖辟而言。
即上文汗出惡寒之義。
非口鼻之呼吸也。
蓋謂疏洞之風邪。
中傷衛分。
則毛竅張而汗嘗出。
譬之有呼出之氣而不返入。
燔炙之熱邪。
傳過營分。
則血液馳而脈道空。
譬之有吸入之勢而不推出。
風傷皮毛于外。
熱傷血絡于内。
夫皮毛血絡。
為手太陰肺部之所榮。
由表而入裡。
風熱之内舍于肺者可禁乎。
肺熱。
則火邪熏擾其清虛。
故癢而作咳。
肺熱。
則甘泉不升于靈道。
故口幹而且咽燥也。
肺管半貯痰涎。
呼吸之遊溢肺中者。
不能深入。
故滿。
滿故喘也。
渴根于胃。
胃不病。
故但咽燥而不渴也。
肺熱。
則自剝其津液以送邪外出。
且肺熱。
又不能收攝其津液以分布四旁。
故多吐濁沫也。
時時振寒。
即上文數則惡寒之義。
夫皮毛之風熱。
過于肺中而舍之。
則肺葉之血。
因熱而凝滞。
久久蓄結。
則癰而膿矣。
色從金化。
故稠白如粳米所作之粥。
始萌則真氣未傷。
而風熱之邪。
可散可瀉。
故可救。
延至膿成。
則肺葉爛而氣管已漏。
呼吸之遊溢者。
不能并入氣源。
故喘滿而死矣。
五條肺癰。
喘不得卧。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苈大棗瀉肺湯方葶苈(熬令色黃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
煮棗取二升。
去棗。
内葶苈。
煮取一升。
頓服。
喘。
即上條熱舍肺中。
血壅氣滞。
而肺管為之腫塞之候。
不得卧。
謂不能卧倒。
以卧則肺葉橫施。
而息道更艱更曲故也。
主本湯者。
以葶苈味苦氣寒。
且孟夏凋謝。
其性主降陽分之氣。
而尤能驅水逐濕。
夫喘則肺滿。
苦以堅之。
喘則肺熱。
寒以斂之。
又喘則肺氣上浮而痰涎阻塞。
則降浮祛沫。
又所必需矣。
然則舍葶苈其誰屬哉。
但苦寒降散之性。
其勢易于趨下。
恐失肺家部位。
故以甘浮粘緩之大棗。
先作湯液。
而納丸其中。
其意欲擡高葶苈。
而使徐徐堅收下散耳。
又豈止以甘緩之性。
堅制其刻削而已乎。
葶苈熬黃搗研。
則香同芝麻。
投肺之所好也。
納藥棗湯。
合煮而連渣頓服。
使胃中藥滿。
而易輸于肺也。
仲景之精意何如哉。
此言肺癰始萌。
可救之正治也。
六條咳而胸滿。
振寒。
脈數。
咽幹不渴。
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則吐膿血也。
肺在胸中。
癰則肺葉腫而肺氣滿。
故但覺胸滿耳。
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濁唾腥臭、膿如米粥等候。
注見本篇首條。
及三四條下。
桔梗色白。
味則苦辛而甘。
其性微寒而善開提。
色白。
故為肺金專藥。
苦、則洩熱。
辛、則散熱。
甘。
則緩熱。
微寒而善開提。
則能解散其熱閉之邪。
而使之上疏也。
然後倍用浮緩之甘草。
不特高擡上載。
使桔梗留戀肺中。
而得效其熏蒸宣發之用。
且得甘草之甘能瀉熱。
緩能舒緊之性。
以為後助。
則清風蕩漾。
積熱潛開。
王政和平。
奸謀自敗。
其所滞之膿血。
有不徐徐漸出而自愈者乎。
此言膿成則死之救法也。
或謂本篇四條。
一曰吐之則死。
又曰膿成則死。
夫膿成者既死矣。
又何必立桔梗湯之治例。
且湯後明綴曰分溫再服。
則吐膿血。
何以自犯其吐之則死之禁乎。
答曰。
膿血既成。
包藏敗濁。
潰爛日甚。
管漏氣洩。
息無關鎖。
呼吸洞直。
一往而散。
是膿成曰死者。
着意在膿字。
蓋死于包藏其膿血。
而使牆垣有盡壞之勢也。
若夫苦寒窘胃。
鹹寒湧洩。
肺氣已傷。
何堪再責。
且吐則耗上焦之氣。
上空而下陰逆湊。
則喘促莫支。
吐則亡胸中之陰。
陰傷而陽毒更炎。
則煩亂欲絕。
是吐之曰死者。
着意在吐字。
蓋死于逼劫其膿血。
而緻陰陽有立盡之勢也。
知此。
則本湯之熏蒸開托。
既非因循養禍之計。
而又與瓜蒂散。
及鹽礬諸湯之有心責吐。
以速傾危者。
自不同矣。
七條肺癰、胸脹滿。
一身面目浮腫。
鼻塞。
清涕出。
不聞香臭酸辛。
咳逆。
上氣。
喘鳴迫塞。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此就前條喘不得卧。
而申言肺癰之全症也。
胸脹滿已見。
肺主周身之氣。
肺腫而治節不行。
故一身及面目浮腫矣。
鼻塞。
指息道而言。
謂肺腫而息道不能從鼻呼吸之義。
肺中之陽金屬庚。
其氣常外出。
而主提挈運行之用。
清涕出者。
失提挈之權也。
肺中之陰金屬辛。
其神常内守。
而主感通氣味之妙。
不聞香臭者。
失感通之應也。
酸為肺金之所勝。
辛為肺金之所喜。
且五味中惟二者之氣為觸鼻。
并此而亦不聞者。
甚言之也。
聲深而連續者曰嗽。
聲浮而單見者曰咳。
咳者。
肺之遁聲。
逆者。
肺之窘氣。
肺窘而遁。
則逆且咳矣。
上氣與吐衄血門不同。
彼處之言上氣。
因上焦虛餒。
肝腎之下氣。
乘之而直上。
以緻陽位逼窄。
而炫悶喘急。
氣上而血亦随之。
是實實有氣上沖者。
此處之言上氣。
謂肺葉腫重。
肺管不能納氣以下運。
如有氣上塞之象。
猶雲氣高氣浮之謂。
故葶苈大棗瀉肺之外。
無餘藥餘義及于中下二焦者此也。
況後文八條。
推開肺癰。
單就上氣二字而廣言其變症變治。
故不可不細認者也。
氣阻則喘。
痰壅則鳴。
氣道
指營衛之阖辟而言。
即上文汗出惡寒之義。
非口鼻之呼吸也。
蓋謂疏洞之風邪。
中傷衛分。
則毛竅張而汗嘗出。
譬之有呼出之氣而不返入。
燔炙之熱邪。
傳過營分。
則血液馳而脈道空。
譬之有吸入之勢而不推出。
風傷皮毛于外。
熱傷血絡于内。
夫皮毛血絡。
為手太陰肺部之所榮。
由表而入裡。
風熱之内舍于肺者可禁乎。
肺熱。
則火邪熏擾其清虛。
故癢而作咳。
肺熱。
則甘泉不升于靈道。
故口幹而且咽燥也。
肺管半貯痰涎。
呼吸之遊溢肺中者。
不能深入。
故滿。
滿故喘也。
渴根于胃。
胃不病。
故但咽燥而不渴也。
肺熱。
則自剝其津液以送邪外出。
且肺熱。
又不能收攝其津液以分布四旁。
故多吐濁沫也。
時時振寒。
即上文數則惡寒之義。
夫皮毛之風熱。
過于肺中而舍之。
則肺葉之血。
因熱而凝滞。
久久蓄結。
則癰而膿矣。
色從金化。
故稠白如粳米所作之粥。
始萌則真氣未傷。
而風熱之邪。
可散可瀉。
故可救。
延至膿成。
則肺葉爛而氣管已漏。
呼吸之遊溢者。
不能并入氣源。
故喘滿而死矣。
五條肺癰。
喘不得卧。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苈大棗瀉肺湯方葶苈(熬令色黃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
煮棗取二升。
去棗。
内葶苈。
煮取一升。
頓服。
喘。
即上條熱舍肺中。
血壅氣滞。
而肺管為之腫塞之候。
不得卧。
謂不能卧倒。
以卧則肺葉橫施。
而息道更艱更曲故也。
主本湯者。
以葶苈味苦氣寒。
且孟夏凋謝。
其性主降陽分之氣。
而尤能驅水逐濕。
夫喘則肺滿。
苦以堅之。
喘則肺熱。
寒以斂之。
又喘則肺氣上浮而痰涎阻塞。
則降浮祛沫。
又所必需矣。
然則舍葶苈其誰屬哉。
但苦寒降散之性。
其勢易于趨下。
恐失肺家部位。
故以甘浮粘緩之大棗。
先作湯液。
而納丸其中。
其意欲擡高葶苈。
而使徐徐堅收下散耳。
又豈止以甘緩之性。
堅制其刻削而已乎。
葶苈熬黃搗研。
則香同芝麻。
投肺之所好也。
納藥棗湯。
合煮而連渣頓服。
使胃中藥滿。
而易輸于肺也。
仲景之精意何如哉。
此言肺癰始萌。
可救之正治也。
六條咳而胸滿。
振寒。
脈數。
咽幹不渴。
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則吐膿血也。
肺在胸中。
癰則肺葉腫而肺氣滿。
故但覺胸滿耳。
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濁唾腥臭、膿如米粥等候。
注見本篇首條。
及三四條下。
桔梗色白。
味則苦辛而甘。
其性微寒而善開提。
色白。
故為肺金專藥。
苦、則洩熱。
辛、則散熱。
甘。
則緩熱。
微寒而善開提。
則能解散其熱閉之邪。
而使之上疏也。
然後倍用浮緩之甘草。
不特高擡上載。
使桔梗留戀肺中。
而得效其熏蒸宣發之用。
且得甘草之甘能瀉熱。
緩能舒緊之性。
以為後助。
則清風蕩漾。
積熱潛開。
王政和平。
奸謀自敗。
其所滞之膿血。
有不徐徐漸出而自愈者乎。
此言膿成則死之救法也。
或謂本篇四條。
一曰吐之則死。
又曰膿成則死。
夫膿成者既死矣。
又何必立桔梗湯之治例。
且湯後明綴曰分溫再服。
則吐膿血。
何以自犯其吐之則死之禁乎。
答曰。
膿血既成。
包藏敗濁。
潰爛日甚。
管漏氣洩。
息無關鎖。
呼吸洞直。
一往而散。
是膿成曰死者。
着意在膿字。
蓋死于包藏其膿血。
而使牆垣有盡壞之勢也。
若夫苦寒窘胃。
鹹寒湧洩。
肺氣已傷。
何堪再責。
且吐則耗上焦之氣。
上空而下陰逆湊。
則喘促莫支。
吐則亡胸中之陰。
陰傷而陽毒更炎。
則煩亂欲絕。
是吐之曰死者。
着意在吐字。
蓋死于逼劫其膿血。
而緻陰陽有立盡之勢也。
知此。
則本湯之熏蒸開托。
既非因循養禍之計。
而又與瓜蒂散。
及鹽礬諸湯之有心責吐。
以速傾危者。
自不同矣。
七條肺癰、胸脹滿。
一身面目浮腫。
鼻塞。
清涕出。
不聞香臭酸辛。
咳逆。
上氣。
喘鳴迫塞。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此就前條喘不得卧。
而申言肺癰之全症也。
胸脹滿已見。
肺主周身之氣。
肺腫而治節不行。
故一身及面目浮腫矣。
鼻塞。
指息道而言。
謂肺腫而息道不能從鼻呼吸之義。
肺中之陽金屬庚。
其氣常外出。
而主提挈運行之用。
清涕出者。
失提挈之權也。
肺中之陰金屬辛。
其神常内守。
而主感通氣味之妙。
不聞香臭者。
失感通之應也。
酸為肺金之所勝。
辛為肺金之所喜。
且五味中惟二者之氣為觸鼻。
并此而亦不聞者。
甚言之也。
聲深而連續者曰嗽。
聲浮而單見者曰咳。
咳者。
肺之遁聲。
逆者。
肺之窘氣。
肺窘而遁。
則逆且咳矣。
上氣與吐衄血門不同。
彼處之言上氣。
因上焦虛餒。
肝腎之下氣。
乘之而直上。
以緻陽位逼窄。
而炫悶喘急。
氣上而血亦随之。
是實實有氣上沖者。
此處之言上氣。
謂肺葉腫重。
肺管不能納氣以下運。
如有氣上塞之象。
猶雲氣高氣浮之謂。
故葶苈大棗瀉肺之外。
無餘藥餘義及于中下二焦者此也。
況後文八條。
推開肺癰。
單就上氣二字而廣言其變症變治。
故不可不細認者也。
氣阻則喘。
痰壅則鳴。
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