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狹則迫。
肺管腫則塞。
全症如此。
葶苈大棗湯之瀉肺。
可緩乎哉。
八條上氣。
面浮腫。
肩息。
其脈浮大。
不治。
又加利。
尤甚。
此下。
又就上文之上氣而推展言之。
蓋謂上氣一症。
其候多端。
生死懸絕。
肺癰固在其中。
然不特肺癰為然也。
但凡上氣而面浮腫。
肩息。
脈浮大者。
皆不治。
蓋面者。
五髒六腑諸陽之會。
陽氣最充。
浮則氣虛。
腫則氣滞。
是陽氣最充之地。
而虛且滞矣。
髒腑可知也。
氣促而息道艱。
以肩之上下迎導之。
則少順。
是肩息者。
氣機浮淺。
而不能以氣海、關元為根蒂矣。
加之脈浮。
則底無根。
脈大。
則裡無神。
皆有出無入。
有散無收之象。
故皆不治。
又加下利。
則陰陽之離絕者更速。
故尤甚。
此言中下二焦。
脫幫脫底而上浮。
為上氣之最重者。
然必三者全具。
方為死候。
否則下文三條(即十條)之脈浮。
主小青龍湯。
七條(即十四條)之脈浮。
主濃樸麻黃湯。
四條(即十一條)之脈兼浮大。
主越婢半夏湯者。
何為又治之耶。
豈非以面無浮腫之故乎。
九條上氣、喘而躁者。
屬肺脹。
欲作風水。
發汗則愈。
肺不能納氣以歸元。
故喘。
腎将欲蒸濕以為汗。
故躁。
上氣而喘躁并見。
是腎欲輸水氣于肺。
将作汗而上蒸。
肺已自受風邪。
不能為腎分布以外洩。
則肺腎以子母相持。
而風水合為一片。
肺之脹也宜矣。
欲作風水。
與内經水熱穴論。
及熱病論之言風水者不同。
蓋指腎以水髒之氣上熏。
肺以風邪蓋之。
風水相搏。
于是肺不運水。
腎不納水。
聚濕成飲。
久而溢出經絡。
緻成腫腹大等候。
發汗。
則肺之風邪。
腎之水氣。
可兩解矣。
故愈。
此言肺腎兩相排擠。
中間無所發越之上氣也。
十條肺脹、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
心下有水氣。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幹姜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斤)石膏(二兩) 上九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強人服一升。
羸者減之。
日三服。
小兒服四合。
此承上文欲作風水之肺脹。
而詳其症治。
故直接之曰肺脹也。
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為風水之全症。
但此五症中。
除卻躁之一症。
為腎中水寒之氣上騰之應。
其餘四症。
俱系肺受風邪。
為腎濕所閉。
于是不能分布水飲。
肺氣欲下而不得下。
腎氣欲上而不得上。
兩相擠靠之應也。
夫聚水之脈宜沉。
今驗其脈又反浮。
浮為心肺之應。
心下有水氣無疑矣。
譬諸天地。
地氣已上而成雨。
特懸于太空而未下耳。
所以咳者。
殷雷也。
上氣者。
雲蒸霧湧也。
煩者。
郁熱也。
躁者。
礎潤階潮也。
喘者。
氣濕風滞。
而不能鼓撼萬物也。
小青龍之輕風疏雨以洩之。
有不雲開氣爽。
而天地複還其高遠乎哉。
但本湯之主風水肺脹。
比傷寒論中之治水。
另是一番世界。
蓋桂芍甘草。
透微汗以去風。
已見傷寒注。
加石膏者。
因症中之帶煩也。
餘皆腎家治水之藥。
其意以為腎中不寒。
陰水之氣。
斷不上升。
故用幹姜、細辛之辛溫者。
溫之所以燥之也。
然後以半夏降逆陰之上沖。
五味斂黃泉之倒湧。
其懸于肺腎之夾空。
而已成雨形者。
使麻黃一洩而旁散矣。
肺脹而發汗則愈者。
此其一也。
十一條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
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此承上文風水之肺脹。
而言肺脹一症。
又有不因肺風腎水。
但以陽明胃氣太過。
近從中焦上沖肺管。
肺受熱閉。
又不得從皮毛發越。
而肺實脹滿者。
此但看其咳而上氣。
無上條之躁症者即是。
此為肺脹。
猶雲此亦名為肺脹也。
肺既無外發之路。
胃又以太過之氣乘之。
兩相鼓吹。
胃土以母氣乘肺子。
與腎水以子氣乘金母同義。
故亦喘也。
手陽明之經。
終于鼻旁之迎香穴。
足陽明之經。
溜于目下之承泣穴。
俱與目近。
經腑之氣交盛。
故其目之外脹。
有如欲脫之狀也。
主越婢加半夏湯者。
越婢。
君麻黃而加石膏三分之一。
其義有三。
肺盛。
不得不以麻黃洩之。
恐其發越太過。
而以重墜之石膏鎮之。
制麻黃發揚之性。
使其和緩柔順。
一也。
肺實由于胃實。
則肺熱可知。
石膏氣味辛涼。
涼則解熱。
辛則利氣。
二也。
且其鎮墜之餘力。
猶能衰陽明上沖之熱。
三也。
以守中之甘草為使。
尤有妙義。
蓋取托住二者之性。
令麻黃得石膏留鎮之氣。
而利肺者優柔石膏合麻黃疏洩之功。
而平胃者松泛。
然後以辛溫之生姜。
挑肺胃之真陽。
以甘粘之大棗。
滋兩家之津液。
似乎無弊矣。
不知越婢一湯。
終是發肺家之汗。
假令上焦一空。
中焦之氣。
乘虛襲之。
遂同解鬥者捆甲之臂。
而令乙毆矣。
故加降逆之半夏。
而重用之者。
使協同石膏。
壓下麻黃之餘性。
以疏散胃氣。
俾不得上幹。
蓋即驚悸條中。
半夏麻黃丸之義也。
夫中黃數寸之地。
肺胃交争
肺管腫則塞。
全症如此。
葶苈大棗湯之瀉肺。
可緩乎哉。
八條上氣。
面浮腫。
肩息。
其脈浮大。
不治。
又加利。
尤甚。
此下。
又就上文之上氣而推展言之。
蓋謂上氣一症。
其候多端。
生死懸絕。
肺癰固在其中。
然不特肺癰為然也。
但凡上氣而面浮腫。
肩息。
脈浮大者。
皆不治。
蓋面者。
五髒六腑諸陽之會。
陽氣最充。
浮則氣虛。
腫則氣滞。
是陽氣最充之地。
而虛且滞矣。
髒腑可知也。
氣促而息道艱。
以肩之上下迎導之。
則少順。
是肩息者。
氣機浮淺。
而不能以氣海、關元為根蒂矣。
加之脈浮。
則底無根。
脈大。
則裡無神。
皆有出無入。
有散無收之象。
故皆不治。
又加下利。
則陰陽之離絕者更速。
故尤甚。
此言中下二焦。
脫幫脫底而上浮。
為上氣之最重者。
然必三者全具。
方為死候。
否則下文三條(即十條)之脈浮。
主小青龍湯。
七條(即十四條)之脈浮。
主濃樸麻黃湯。
四條(即十一條)之脈兼浮大。
主越婢半夏湯者。
何為又治之耶。
豈非以面無浮腫之故乎。
九條上氣、喘而躁者。
屬肺脹。
欲作風水。
發汗則愈。
肺不能納氣以歸元。
故喘。
腎将欲蒸濕以為汗。
故躁。
上氣而喘躁并見。
是腎欲輸水氣于肺。
将作汗而上蒸。
肺已自受風邪。
不能為腎分布以外洩。
則肺腎以子母相持。
而風水合為一片。
肺之脹也宜矣。
欲作風水。
與内經水熱穴論。
及熱病論之言風水者不同。
蓋指腎以水髒之氣上熏。
肺以風邪蓋之。
風水相搏。
于是肺不運水。
腎不納水。
聚濕成飲。
久而溢出經絡。
緻成腫腹大等候。
發汗。
則肺之風邪。
腎之水氣。
可兩解矣。
故愈。
此言肺腎兩相排擠。
中間無所發越之上氣也。
十條肺脹、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
心下有水氣。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幹姜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斤)石膏(二兩) 上九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強人服一升。
羸者減之。
日三服。
小兒服四合。
此承上文欲作風水之肺脹。
而詳其症治。
故直接之曰肺脹也。
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為風水之全症。
但此五症中。
除卻躁之一症。
為腎中水寒之氣上騰之應。
其餘四症。
俱系肺受風邪。
為腎濕所閉。
于是不能分布水飲。
肺氣欲下而不得下。
腎氣欲上而不得上。
兩相擠靠之應也。
夫聚水之脈宜沉。
今驗其脈又反浮。
浮為心肺之應。
心下有水氣無疑矣。
譬諸天地。
地氣已上而成雨。
特懸于太空而未下耳。
所以咳者。
殷雷也。
上氣者。
雲蒸霧湧也。
煩者。
郁熱也。
躁者。
礎潤階潮也。
喘者。
氣濕風滞。
而不能鼓撼萬物也。
小青龍之輕風疏雨以洩之。
有不雲開氣爽。
而天地複還其高遠乎哉。
但本湯之主風水肺脹。
比傷寒論中之治水。
另是一番世界。
蓋桂芍甘草。
透微汗以去風。
已見傷寒注。
加石膏者。
因症中之帶煩也。
餘皆腎家治水之藥。
其意以為腎中不寒。
陰水之氣。
斷不上升。
故用幹姜、細辛之辛溫者。
溫之所以燥之也。
然後以半夏降逆陰之上沖。
五味斂黃泉之倒湧。
其懸于肺腎之夾空。
而已成雨形者。
使麻黃一洩而旁散矣。
肺脹而發汗則愈者。
此其一也。
十一條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
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此承上文風水之肺脹。
而言肺脹一症。
又有不因肺風腎水。
但以陽明胃氣太過。
近從中焦上沖肺管。
肺受熱閉。
又不得從皮毛發越。
而肺實脹滿者。
此但看其咳而上氣。
無上條之躁症者即是。
此為肺脹。
猶雲此亦名為肺脹也。
肺既無外發之路。
胃又以太過之氣乘之。
兩相鼓吹。
胃土以母氣乘肺子。
與腎水以子氣乘金母同義。
故亦喘也。
手陽明之經。
終于鼻旁之迎香穴。
足陽明之經。
溜于目下之承泣穴。
俱與目近。
經腑之氣交盛。
故其目之外脹。
有如欲脫之狀也。
主越婢加半夏湯者。
越婢。
君麻黃而加石膏三分之一。
其義有三。
肺盛。
不得不以麻黃洩之。
恐其發越太過。
而以重墜之石膏鎮之。
制麻黃發揚之性。
使其和緩柔順。
一也。
肺實由于胃實。
則肺熱可知。
石膏氣味辛涼。
涼則解熱。
辛則利氣。
二也。
且其鎮墜之餘力。
猶能衰陽明上沖之熱。
三也。
以守中之甘草為使。
尤有妙義。
蓋取托住二者之性。
令麻黃得石膏留鎮之氣。
而利肺者優柔石膏合麻黃疏洩之功。
而平胃者松泛。
然後以辛溫之生姜。
挑肺胃之真陽。
以甘粘之大棗。
滋兩家之津液。
似乎無弊矣。
不知越婢一湯。
終是發肺家之汗。
假令上焦一空。
中焦之氣。
乘虛襲之。
遂同解鬥者捆甲之臂。
而令乙毆矣。
故加降逆之半夏。
而重用之者。
使協同石膏。
壓下麻黃之餘性。
以疏散胃氣。
俾不得上幹。
蓋即驚悸條中。
半夏麻黃丸之義也。
夫中黃數寸之地。
肺胃交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