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
而咳喘等之諸症雜見。
主越婢本湯。
則肺家因外洩而内讓。
加半夏。
則胃家因下退而上讓。
其文王虞之化耶。
方藥雲乎哉。
十二條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幹麻黃湯主之。
射幹麻黃湯方射幹(三兩)麻黃(四兩)半夏(半斤洗)細辛款冬花紫菀(各三兩)五味子(半斤) 生姜(四兩)大棗(七枚) 上九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麻黃兩沸。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此即前二條小青龍。
并越婢之兼症也。
小青龍一條。
為腎中水寒之氣上泛。
越婢一條。
為胃中燥熱之氣上蒸。
此條卻因手太陰之陰陽兩虛。
合子母而兩吸之。
遂緻腎之濁陰。
胃之濁陽。
雙起而乘肺。
水土之邪。
交并于清虛。
而成稠粘黃滞之痰。
雲合于肺胃會通之息道。
而呼吸激之。
則有聲矣。
此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之應也。
咳而上氣。
當包前條肺脹句在内。
與下文咳逆上氣條同義。
以上氣而咳。
未有不肺脹者。
但有水脹氣脹之異。
故省文言之耳。
至其主本湯之義。
則又另有壺天廣大。
遊覽不盡之妙。
蓋因手太陰之陰陽兩虛。
故以淩冬弩芽。
從大寒中具生陽之氣之款冬花。
挑動其陽神。
以潤軟柔宛而善于補血之紫菀。
深滋其津液。
因腎家之賊陰上泛。
故以細辛、五味。
溫斂其下焦之逆陰。
因胃家之熱氣上侵。
故以半夏、麻黃。
降散其中焦之動氣。
射幹多節。
形同肺管。
葉則扁生橫開。
而其性尤專于祛濕。
用以名湯。
是取其走肺。
而令兩旁開拓其痰氣之意明矣。
再加辛甘發散之姜棗為佐。
則腎胃之逆下消。
肺中之滿外洩。
其咳而上氣。
及喉中之水雞聲。
有不貼然自靜者乎。
此比前小青龍條無躁症。
故去幹姜。
無風因。
故去桂芍及石膏耳。
肺脹而發汗則愈者。
又其一也。
十三條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
但坐。
不得眠。
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
末之。
蜜丸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
服三丸。
日三服。
夜一服。
此條又借咳逆上氣。
而廣言肺癰之治例也。
本門第四條曰多唾濁沫。
第五條曰喘不得卧。
俱肺癰之症。
已見前注。
蓋謂咳逆上氣之人。
時唾濁沫。
但可靠坐而不能卧倒者。
無論癰與未癰。
皆屬肺葉外腫。
肺管内塞之候。
邪氣過實。
便宜皂莢丸主之。
以皂莢之性。
外能軟堅削形以消腫。
内能搜風利竅以通氣。
蜜丸而兼棗膏和服。
取甘緩者。
升浮其性于肺中也。
門人問曰。
本條皂莢丸。
與五條葶苈瀉肺湯症頗相同。
且俱作丸子。
俱用大棗托起。
而取定喘下氣之效。
敢問二藥之同異。
并其所以分主之症。
一也。
又首條言肺痿之症。
亦曰口中反有濁唾涎沫。
今于皂莢丸下。
夫子但引四條之文。
而謂獨廣肺癰之治例。
何以知其不兼肺痿而言。
二也。
答曰。
葶苈苦寒降散。
蓋取降以止逆。
散以舒氣而已。
若夫皂莢。
其味辛鹹。
其性犀利。
辛鹹。
則外收内散。
故能削形洩氣以消腫。
犀利。
則裁陽攘陰。
故能斬關突入而奪壅。
是葶苈之性稍平。
而皂莢之性較峻矣。
觀方後葶苈服至彈子大一丸。
皂莢僅服梧子大三粒。
且彼曰頓服。
此曰日三夜一服。
則當日仲景之意。
不昭然如見乎。
大概葶苈瀉肺。
是主初起之癰。
皂莢一丸。
是主将膿之候者也。
至于濁唾涎沫。
癰痿雖同。
獨不思癰鼓風邪。
痿惟奪液。
治癰如驅盜。
縱使破财盜去。
而餘資猶得半全。
治痿如救荒。
假令縱籴盡糧。
而殘喘何能苟活。
皂莢削氣剝津。
惟癰為富家之被盜者。
任之可以無虞。
彼痿為窮邑之遭荒。
當之豈能無弊乎。
我故謂廣肺癰之治例。
而不兼言肺痿者。
非漏也。
單是咳逆上氣。
猶有風水之别症。
若又兼濁唾不得眠二症。
則邪實氣盛。
而為肺癰最急最重之候。
故葶苈瀉肺。
不勝其任也。
十四條咳而脈浮者。
濃樸麻黃湯主之。
脈沉者。
澤漆湯主之。
濃樸麻黃湯方濃樸(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 細辛(二兩)幹姜(二兩)小麥(一升) 上九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小麥熟。
去渣。
内諸藥。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澤漆湯方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三升)人參桂枝(各三兩)半夏(半升)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生姜白前紫參(各五兩) 上九味。
咀。
内澤漆汁中。
煮取五升。
溫。
服五合。
至夜盡。
咳字。
包前文上氣在内。
并貫下文脈沉而言。
此即十二條射幹麻黃湯症。
而變言其治例也。
十二條之症。
因肺中陰陽兩虛。
于是胃之濁陽。
腎之濁陰。
兩起而乘之。
兩濁相搏。
則成稠粘黃濁之痰。
積于肺胃會通之地。
而呼吸扇之。
此喉中水雞聲。
及咳而上氣矣。
故彼方以款冬生陽。
紫菀滋陰。
使肺中之主人先回。
次以平胃安腎之品佐之。
則占住者當避去矣。
此條之前症。
卻又因心之膻中。
肺之胸中。
其陽氣獨虛。
而胃腎之氣兩乘之之候也。
夫胸中膻中。
為上焦之地。
中下之氣上乘。
故脈浮。
脈浮。
則知其單在氣分。
故以小麥為君而
而咳喘等之諸症雜見。
主越婢本湯。
則肺家因外洩而内讓。
加半夏。
則胃家因下退而上讓。
其文王虞之化耶。
方藥雲乎哉。
十二條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幹麻黃湯主之。
射幹麻黃湯方射幹(三兩)麻黃(四兩)半夏(半斤洗)細辛款冬花紫菀(各三兩)五味子(半斤) 生姜(四兩)大棗(七枚) 上九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麻黃兩沸。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此即前二條小青龍。
并越婢之兼症也。
小青龍一條。
為腎中水寒之氣上泛。
越婢一條。
為胃中燥熱之氣上蒸。
此條卻因手太陰之陰陽兩虛。
合子母而兩吸之。
遂緻腎之濁陰。
胃之濁陽。
雙起而乘肺。
水土之邪。
交并于清虛。
而成稠粘黃滞之痰。
雲合于肺胃會通之息道。
而呼吸激之。
則有聲矣。
此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之應也。
咳而上氣。
當包前條肺脹句在内。
與下文咳逆上氣條同義。
以上氣而咳。
未有不肺脹者。
但有水脹氣脹之異。
故省文言之耳。
至其主本湯之義。
則又另有壺天廣大。
遊覽不盡之妙。
蓋因手太陰之陰陽兩虛。
故以淩冬弩芽。
從大寒中具生陽之氣之款冬花。
挑動其陽神。
以潤軟柔宛而善于補血之紫菀。
深滋其津液。
因腎家之賊陰上泛。
故以細辛、五味。
溫斂其下焦之逆陰。
因胃家之熱氣上侵。
故以半夏、麻黃。
降散其中焦之動氣。
射幹多節。
形同肺管。
葉則扁生橫開。
而其性尤專于祛濕。
用以名湯。
是取其走肺。
而令兩旁開拓其痰氣之意明矣。
再加辛甘發散之姜棗為佐。
則腎胃之逆下消。
肺中之滿外洩。
其咳而上氣。
及喉中之水雞聲。
有不貼然自靜者乎。
此比前小青龍條無躁症。
故去幹姜。
無風因。
故去桂芍及石膏耳。
肺脹而發汗則愈者。
又其一也。
十三條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
但坐。
不得眠。
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
末之。
蜜丸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
服三丸。
日三服。
夜一服。
此條又借咳逆上氣。
而廣言肺癰之治例也。
本門第四條曰多唾濁沫。
第五條曰喘不得卧。
俱肺癰之症。
已見前注。
蓋謂咳逆上氣之人。
時唾濁沫。
但可靠坐而不能卧倒者。
無論癰與未癰。
皆屬肺葉外腫。
肺管内塞之候。
邪氣過實。
便宜皂莢丸主之。
以皂莢之性。
外能軟堅削形以消腫。
内能搜風利竅以通氣。
蜜丸而兼棗膏和服。
取甘緩者。
升浮其性于肺中也。
門人問曰。
本條皂莢丸。
與五條葶苈瀉肺湯症頗相同。
且俱作丸子。
俱用大棗托起。
而取定喘下氣之效。
敢問二藥之同異。
并其所以分主之症。
一也。
又首條言肺痿之症。
亦曰口中反有濁唾涎沫。
今于皂莢丸下。
夫子但引四條之文。
而謂獨廣肺癰之治例。
何以知其不兼肺痿而言。
二也。
答曰。
葶苈苦寒降散。
蓋取降以止逆。
散以舒氣而已。
若夫皂莢。
其味辛鹹。
其性犀利。
辛鹹。
則外收内散。
故能削形洩氣以消腫。
犀利。
則裁陽攘陰。
故能斬關突入而奪壅。
是葶苈之性稍平。
而皂莢之性較峻矣。
觀方後葶苈服至彈子大一丸。
皂莢僅服梧子大三粒。
且彼曰頓服。
此曰日三夜一服。
則當日仲景之意。
不昭然如見乎。
大概葶苈瀉肺。
是主初起之癰。
皂莢一丸。
是主将膿之候者也。
至于濁唾涎沫。
癰痿雖同。
獨不思癰鼓風邪。
痿惟奪液。
治癰如驅盜。
縱使破财盜去。
而餘資猶得半全。
治痿如救荒。
假令縱籴盡糧。
而殘喘何能苟活。
皂莢削氣剝津。
惟癰為富家之被盜者。
任之可以無虞。
彼痿為窮邑之遭荒。
當之豈能無弊乎。
我故謂廣肺癰之治例。
而不兼言肺痿者。
非漏也。
單是咳逆上氣。
猶有風水之别症。
若又兼濁唾不得眠二症。
則邪實氣盛。
而為肺癰最急最重之候。
故葶苈瀉肺。
不勝其任也。
十四條咳而脈浮者。
濃樸麻黃湯主之。
脈沉者。
澤漆湯主之。
濃樸麻黃湯方濃樸(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 細辛(二兩)幹姜(二兩)小麥(一升) 上九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小麥熟。
去渣。
内諸藥。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澤漆湯方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三升)人參桂枝(各三兩)半夏(半升)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生姜白前紫參(各五兩) 上九味。
咀。
内澤漆汁中。
煮取五升。
溫。
服五合。
至夜盡。
咳字。
包前文上氣在内。
并貫下文脈沉而言。
此即十二條射幹麻黃湯症。
而變言其治例也。
十二條之症。
因肺中陰陽兩虛。
于是胃之濁陽。
腎之濁陰。
兩起而乘之。
兩濁相搏。
則成稠粘黃濁之痰。
積于肺胃會通之地。
而呼吸扇之。
此喉中水雞聲。
及咳而上氣矣。
故彼方以款冬生陽。
紫菀滋陰。
使肺中之主人先回。
次以平胃安腎之品佐之。
則占住者當避去矣。
此條之前症。
卻又因心之膻中。
肺之胸中。
其陽氣獨虛。
而胃腎之氣兩乘之之候也。
夫胸中膻中。
為上焦之地。
中下之氣上乘。
故脈浮。
脈浮。
則知其單在氣分。
故以小麥為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