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一條問曰。
血痹從何得之。
師曰。
夫尊榮人。
骨弱。
肌膚盛。
重困疲勞。
汗出卧。
不時動搖。
加被微風。
遂得之。
但以脈自微澀。
在寸口關上小緊。
宜針引陽氣。
令脈和。
緊去則愈。
皮膚及經絡中之血。
凝而不流者為血痹。
痹者。
卑也。
着也。
正氣卑弱。
而血液有沉着之象。
故曰痹。
仲景設為問答。
而言尊榮人欲多。
則精耗髓空。
故其骨軟弱。
養濃。
則氣熱薄浮。
故肌膚豐盛。
骨弱。
則不能内強。
肌膚盛。
則不勝外任。
皆不堪疲勞之應。
若困于鞅掌。
及房室等事。
疲其筋骨。
勞其形體。
則煩熱而其氣益浮。
故汗出而倦卧也宜矣。
然精虛氣浮。
因疲勞而緻煩汗者。
其虛陽未及安插。
而諸節煩疼。
不能安卧。
故不時動搖者常也。
動搖則生微風。
謂不乘汗出之隙。
而被之也得乎。
夫所以行血者氣也。
今風邪所被之處。
則其氣遺血而内縮。
血以不得氣導而欲凝。
遂得此血痹之病矣。
以上言初得之因也。
微者。
陽衰氣弱之應。
澀者。
血流遲緩之應。
人身精悍之氣。
充滿流行。
則血液随之而輪轉無滞。
脈自微澀。
則其陽氣之鼓動。
原自淺軟。
因而陰血之流行亦自遲慢也。
此句言其脈之大概。
小緊。
即弦脈之細而微急者。
弦脈屬木。
于邪為風。
又弦而細小。
為陽衰之診。
夫寸應表而關應裡。
今從寸口至關之上。
則不表不裡而正應營分。
于營分而得風賊陽微之脈。
則其血之痹可必也。
以上二句。
猶雲但看六部大概本脈。
原自微而陽虛。
因之澀而血慢之人。
又加寸口至關以上。
弦而小緊者。
便是風賊陽微。
而為初得血痹之候也。
針法。
以毫針作三刺入穴。
候一二呼。
或三四呼。
則本經真陽之氣以護穴而裹針。
使針尖堅重而不可轉。
然後從緊處緩緩推運。
則針之引陽。
如袅絲卷線而至穴下。
故曰針引陽氣。
然陽者正氣也。
正複。
則風邪自散。
而所痹之血。
仍從氣而俱行矣。
故曰脈和緊去則愈。
然則針之而脈未和。
緊未去者。
其亦下條黃桂枝加生姜去甘草互詞耶。
此言初得之治法。
一則以所痹之血未老。
故引本身之陽氣。
迎而導之。
而其痹複通。
且此條重寸口關上四字。
以寸口關上。
為在上在表之應。
在上。
應肩背肘臂。
在表。
應經絡皮膚。
其痹淺。
故可用針以引其氣耳。
經穴不能備載。
另詳銅人圖注。
二條血痹。
陰陽俱微。
寸口關上微。
尺中小緊。
外症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桂枝五物湯方黃桂枝芍藥(各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血痹二字。
具上條尊榮人八句在内。
蓋謂痹症之已成者。
故直謂之曰血痹。
陰陽。
指關之前後而言。
微者。
上文微澀之互詞也。
猶言六部之脈。
大概俱是微澀。
而寸口關上尤微。
則其精悍之不充可見。
獨于尺中。
仍從微處。
兼見小緊。
小緊為痹脈。
尺中小緊。
則為在裡在下。
而其痹當應胸腹腿足矣。
身體不仁。
詳别見。
風痹與血痹。
邪同而受傷則有辨。
蓋風邪傷氣。
氣因避邪。
挾血而縮入者為風痹。
風邪傷氣。
氣因避邪。
遺血自縮者為血痹。
是血痹之為病。
委民衆父老退避三舍而去之之象。
風痹之為病。
讓空以與狄人之義也。
如風痹狀。
但指不仁一症而言。
故外症十字當作一句讀。
以血痹較風痹多掣痛故也。
主本湯者。
蓋因此症。
原屬氣虛血謾。
風邪被之。
正氣自卑。
而血液凝着之所緻。
則補氣為第一義。
祛風為第二義。
行血為第三義。
故以補氣之黃。
加于祛風之桂枝湯内。
而行陽活血。
各得其妙矣。
倍辛溫之生姜者。
所以行黃之性。
而使虛陽收恢複之功也。
桂枝湯内。
獨去甘草者。
以小緊見尺中。
痹在抱陰之胸腹。
及下部之腿足。
故不欲使甘緩者浮之中上也。
不啜熱粥。
如桂枝湯之服法者。
原以氣虛血滞而緻痹。
恐因汗而反洩其氣血故也。
三條夫男子平人。
脈大為勞。
極虛亦為勞。
平人。
指無故者而言。
如傷暑、酒後、等類。
俱能使一時之脈浮大。
是其人不平。
故脈亦以不平見也。
若其人平平無故。
而脈以大見者。
則知其為勞也。
蓋腎為強力之官。
所以藏精而化氣者也。
精滿之人。
用力。
則精能鼓氣于飽滿而外施。
不用力。
則精又能攝氣于虛無而内伏。
故雖勞。
而不覺其為勞也。
若精衰氣餒。
勉強任勞。
既不能鼓以充之。
複不能攝以伏之。
則神浮氣張。
而脈大矣。
此句是就其脈之外面上面而言。
極虛句。
又推開脈大。
另就脈之裡面底面而言。
猶雲平人浮取而大。
沉取而虛。
固是勞脈。
若平人浮之雖不見大。
單是沉之而脈見極虛者。
亦是勞脈。
蓋既為無故之平人。
安得極虛至此。
是必先因勉力任勞。
将在裡在下之微陽虛氣。
盡情外骛。
而中無所有之象故也。
然同一勞。
而其脈有浮大極虛之别者。
因凡人表裡之氣。
斷不停勻。
表氣較密。
則勞而無汗。
故煩熱之勞氣郁冒在外。
而脈見浮大。
若表氣更虛。
這一勞便汗。
裡氣有一往不停之勢。
故在表。
不以浮大見。
而在裡。
單見極虛矣。
自此至後文十七條。
俱從首條重困疲勞句。
而言其變脈變症也。
蓋謂勞汗被風。
則風邪滞血而為血痹。
其不被微風而自成勞症。
則又有種種之候雲。
門人問曰。
謹按傷寒論。
惟經前經後。
熱入血室。
另立婦人之條。
餘俱男婦同論。
即金匮全經。
除妊娠一門。
專論婦人外。
餘亦通論男女之條也。
獨虛勞卷中。
自三條、四條、五條、及七條、十條。
俱以男子冠之。
夫冠以男子者。
是與婦人女子無與之義也。
且六條曰陰寒。
精自出。
八條曰陰頭寒。
九條曰失精。
十三條曰亡血失精。
十四條曰夢失精。
則其無男子字樣者。
而所論者亦屬男子也。
雖九條曰女子夢交。
十三條曰婦人則半産漏下。
正惟提出女子婦人二症。
而其餘俱論男子益可見矣。
将以為勞。
僅男子之病也。
則今之婦人女子之病勞。
而且死于勞者。
何多耶。
若謂同禀天地之陰陽。
父母之精血而生之者。
其病機當無所區别矣。
仲景何獨忍于婦人女子之勞且死乎。
答曰、淵哉乎問也。
此陰陽之奧府。
軒岐之玄竅。
仲景獨于仰觀俯察中得之。
而着為金科玉律之文。
後之君子。
雖東垣、丹溪輩。
猶未之或知。
況其他乎。
子姑坐而語汝。
夫立極于陰、而其用在陽者。
天之道也。
立極于陽。
而其用在陰者。
地之道也。
男子得天之化。
故立極于肝腎。
而以心肺為用。
心肺者。
神氣之所托也。
根蒂之陰。
虛于下。
而不能縱送。
則神氣之陽。
餒于上。
強力而用之。
凡曰支、曰持、曰鼓、曰努者。
皆氣也。
氣不勝。
則名為勞。
是勞之為病。
其機雖伏于肝腎。
而病實成于上焦氣分者也。
婦人得地之化。
故立極于心肺。
而以肝腎為用。
肝腎者。
血液之所注也。
根蒂之陽。
空于上。
而不能提攜。
則血液之陰。
瀉于下。
不禁而用之。
凡曰崩、曰帶、曰漏、曰淋者。
皆血也。
血不繼。
則名為枯。
是枯之為病。
其機雖發于心肺。
而病實成于下焦血分者也。
然則勞為男子之氣病。
枯為女子之血病。
其初症各不相蒙。
故言勞而每冠以男子者此也。
至于枯之為病。
發于心肺之不能上提。
而陰血下脫。
久則又以陰脫之故。
而陽氣益虛。
則下陰之濁質上乘。
而見煩熱上氣。
痰涎喘咳等候。
始與男子之勞症頗同。
勞之為病。
發于肝腎之不能下固。
而陽氣上空。
久則又以陽空之故。
而陰精愈脫。
則殘陽之虛氣下陷。
而見亡血、失精、盜汗、清谷等候。
始與女子之枯症頗同。
故論男子之勞。
而兼曰女子夢交。
婦人則半産漏下者此也。
且子亦知婦人女子之所以無勞。
并其病且死者。
似勞而實非勞之故乎。
夫勞以氣言。
婦人女子。
本坤地之順承。
其氣常主靜而不用。
故雖多欲而無房室之勞者一也。
不觀青樓中人者乎。
人盡可夫。
經數十年而未聞有勞且死者。
可證矣。
又婦人女子無用氣之任。
如所謂支持鼓努以傷其氣者。
二也。
即山
血痹從何得之。
師曰。
夫尊榮人。
骨弱。
肌膚盛。
重困疲勞。
汗出卧。
不時動搖。
加被微風。
遂得之。
但以脈自微澀。
在寸口關上小緊。
宜針引陽氣。
令脈和。
緊去則愈。
皮膚及經絡中之血。
凝而不流者為血痹。
痹者。
卑也。
着也。
正氣卑弱。
而血液有沉着之象。
故曰痹。
仲景設為問答。
而言尊榮人欲多。
則精耗髓空。
故其骨軟弱。
養濃。
則氣熱薄浮。
故肌膚豐盛。
骨弱。
則不能内強。
肌膚盛。
則不勝外任。
皆不堪疲勞之應。
若困于鞅掌。
及房室等事。
疲其筋骨。
勞其形體。
則煩熱而其氣益浮。
故汗出而倦卧也宜矣。
然精虛氣浮。
因疲勞而緻煩汗者。
其虛陽未及安插。
而諸節煩疼。
不能安卧。
故不時動搖者常也。
動搖則生微風。
謂不乘汗出之隙。
而被之也得乎。
夫所以行血者氣也。
今風邪所被之處。
則其氣遺血而内縮。
血以不得氣導而欲凝。
遂得此血痹之病矣。
以上言初得之因也。
微者。
陽衰氣弱之應。
澀者。
血流遲緩之應。
人身精悍之氣。
充滿流行。
則血液随之而輪轉無滞。
脈自微澀。
則其陽氣之鼓動。
原自淺軟。
因而陰血之流行亦自遲慢也。
此句言其脈之大概。
小緊。
即弦脈之細而微急者。
弦脈屬木。
于邪為風。
又弦而細小。
為陽衰之診。
夫寸應表而關應裡。
今從寸口至關之上。
則不表不裡而正應營分。
于營分而得風賊陽微之脈。
則其血之痹可必也。
以上二句。
猶雲但看六部大概本脈。
原自微而陽虛。
因之澀而血慢之人。
又加寸口至關以上。
弦而小緊者。
便是風賊陽微。
而為初得血痹之候也。
針法。
以毫針作三刺入穴。
候一二呼。
或三四呼。
則本經真陽之氣以護穴而裹針。
使針尖堅重而不可轉。
然後從緊處緩緩推運。
則針之引陽。
如袅絲卷線而至穴下。
故曰針引陽氣。
然陽者正氣也。
正複。
則風邪自散。
而所痹之血。
仍從氣而俱行矣。
故曰脈和緊去則愈。
然則針之而脈未和。
緊未去者。
其亦下條黃桂枝加生姜去甘草互詞耶。
此言初得之治法。
一則以所痹之血未老。
故引本身之陽氣。
迎而導之。
而其痹複通。
且此條重寸口關上四字。
以寸口關上。
為在上在表之應。
在上。
應肩背肘臂。
在表。
應經絡皮膚。
其痹淺。
故可用針以引其氣耳。
經穴不能備載。
另詳銅人圖注。
二條血痹。
陰陽俱微。
寸口關上微。
尺中小緊。
外症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桂枝五物湯方黃桂枝芍藥(各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血痹二字。
具上條尊榮人八句在内。
蓋謂痹症之已成者。
故直謂之曰血痹。
陰陽。
指關之前後而言。
微者。
上文微澀之互詞也。
猶言六部之脈。
大概俱是微澀。
而寸口關上尤微。
則其精悍之不充可見。
獨于尺中。
仍從微處。
兼見小緊。
小緊為痹脈。
尺中小緊。
則為在裡在下。
而其痹當應胸腹腿足矣。
身體不仁。
詳别見。
風痹與血痹。
邪同而受傷則有辨。
蓋風邪傷氣。
氣因避邪。
挾血而縮入者為風痹。
風邪傷氣。
氣因避邪。
遺血自縮者為血痹。
是血痹之為病。
委民衆父老退避三舍而去之之象。
風痹之為病。
讓空以與狄人之義也。
如風痹狀。
但指不仁一症而言。
故外症十字當作一句讀。
以血痹較風痹多掣痛故也。
主本湯者。
蓋因此症。
原屬氣虛血謾。
風邪被之。
正氣自卑。
而血液凝着之所緻。
則補氣為第一義。
祛風為第二義。
行血為第三義。
故以補氣之黃。
加于祛風之桂枝湯内。
而行陽活血。
各得其妙矣。
倍辛溫之生姜者。
所以行黃之性。
而使虛陽收恢複之功也。
桂枝湯内。
獨去甘草者。
以小緊見尺中。
痹在抱陰之胸腹。
及下部之腿足。
故不欲使甘緩者浮之中上也。
不啜熱粥。
如桂枝湯之服法者。
原以氣虛血滞而緻痹。
恐因汗而反洩其氣血故也。
三條夫男子平人。
脈大為勞。
極虛亦為勞。
平人。
指無故者而言。
如傷暑、酒後、等類。
俱能使一時之脈浮大。
是其人不平。
故脈亦以不平見也。
若其人平平無故。
而脈以大見者。
則知其為勞也。
蓋腎為強力之官。
所以藏精而化氣者也。
精滿之人。
用力。
則精能鼓氣于飽滿而外施。
不用力。
則精又能攝氣于虛無而内伏。
故雖勞。
而不覺其為勞也。
若精衰氣餒。
勉強任勞。
既不能鼓以充之。
複不能攝以伏之。
則神浮氣張。
而脈大矣。
此句是就其脈之外面上面而言。
極虛句。
又推開脈大。
另就脈之裡面底面而言。
猶雲平人浮取而大。
沉取而虛。
固是勞脈。
若平人浮之雖不見大。
單是沉之而脈見極虛者。
亦是勞脈。
蓋既為無故之平人。
安得極虛至此。
是必先因勉力任勞。
将在裡在下之微陽虛氣。
盡情外骛。
而中無所有之象故也。
然同一勞。
而其脈有浮大極虛之别者。
因凡人表裡之氣。
斷不停勻。
表氣較密。
則勞而無汗。
故煩熱之勞氣郁冒在外。
而脈見浮大。
若表氣更虛。
這一勞便汗。
裡氣有一往不停之勢。
故在表。
不以浮大見。
而在裡。
單見極虛矣。
自此至後文十七條。
俱從首條重困疲勞句。
而言其變脈變症也。
蓋謂勞汗被風。
則風邪滞血而為血痹。
其不被微風而自成勞症。
則又有種種之候雲。
門人問曰。
謹按傷寒論。
惟經前經後。
熱入血室。
另立婦人之條。
餘俱男婦同論。
即金匮全經。
除妊娠一門。
專論婦人外。
餘亦通論男女之條也。
獨虛勞卷中。
自三條、四條、五條、及七條、十條。
俱以男子冠之。
夫冠以男子者。
是與婦人女子無與之義也。
且六條曰陰寒。
精自出。
八條曰陰頭寒。
九條曰失精。
十三條曰亡血失精。
十四條曰夢失精。
則其無男子字樣者。
而所論者亦屬男子也。
雖九條曰女子夢交。
十三條曰婦人則半産漏下。
正惟提出女子婦人二症。
而其餘俱論男子益可見矣。
将以為勞。
僅男子之病也。
則今之婦人女子之病勞。
而且死于勞者。
何多耶。
若謂同禀天地之陰陽。
父母之精血而生之者。
其病機當無所區别矣。
仲景何獨忍于婦人女子之勞且死乎。
答曰、淵哉乎問也。
此陰陽之奧府。
軒岐之玄竅。
仲景獨于仰觀俯察中得之。
而着為金科玉律之文。
後之君子。
雖東垣、丹溪輩。
猶未之或知。
況其他乎。
子姑坐而語汝。
夫立極于陰、而其用在陽者。
天之道也。
立極于陽。
而其用在陰者。
地之道也。
男子得天之化。
故立極于肝腎。
而以心肺為用。
心肺者。
神氣之所托也。
根蒂之陰。
虛于下。
而不能縱送。
則神氣之陽。
餒于上。
強力而用之。
凡曰支、曰持、曰鼓、曰努者。
皆氣也。
氣不勝。
則名為勞。
是勞之為病。
其機雖伏于肝腎。
而病實成于上焦氣分者也。
婦人得地之化。
故立極于心肺。
而以肝腎為用。
肝腎者。
血液之所注也。
根蒂之陽。
空于上。
而不能提攜。
則血液之陰。
瀉于下。
不禁而用之。
凡曰崩、曰帶、曰漏、曰淋者。
皆血也。
血不繼。
則名為枯。
是枯之為病。
其機雖發于心肺。
而病實成于下焦血分者也。
然則勞為男子之氣病。
枯為女子之血病。
其初症各不相蒙。
故言勞而每冠以男子者此也。
至于枯之為病。
發于心肺之不能上提。
而陰血下脫。
久則又以陰脫之故。
而陽氣益虛。
則下陰之濁質上乘。
而見煩熱上氣。
痰涎喘咳等候。
始與男子之勞症頗同。
勞之為病。
發于肝腎之不能下固。
而陽氣上空。
久則又以陽空之故。
而陰精愈脫。
則殘陽之虛氣下陷。
而見亡血、失精、盜汗、清谷等候。
始與女子之枯症頗同。
故論男子之勞。
而兼曰女子夢交。
婦人則半産漏下者此也。
且子亦知婦人女子之所以無勞。
并其病且死者。
似勞而實非勞之故乎。
夫勞以氣言。
婦人女子。
本坤地之順承。
其氣常主靜而不用。
故雖多欲而無房室之勞者一也。
不觀青樓中人者乎。
人盡可夫。
經數十年而未聞有勞且死者。
可證矣。
又婦人女子無用氣之任。
如所謂支持鼓努以傷其氣者。
二也。
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