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鄉窮谷。
亦有操井臼之勞者。
然其心思愚樸。
肺氣完固。
則又不能為勞所病矣。
此婦人女子所以無勞之道也。
然則子之誤認為勞者何因乎。
推原其要。
皆責之手少陰。
而分之。
則有順逆兩境。
逆境二因。
曰灰悔。
曰嗔怒。
順境二因。
曰媲妮。
曰不夫。
二者。
皆倉公所謂欲男子而不可得之類也。
夫先甘後苦。
先逸後勞。
以至事去莫追。
此生難挽諸境。
緻不能堪。
于是神息則如火之漸灰。
氣卑則如心之抱悔。
神氣日削。
而不能上提。
則下洩之諸症見矣。
若夫婦姑反唇。
黃紫競色。
伯姊多乖。
良人不德。
齒上鋒芒。
眉頭戈戟。
情理外持。
懊内積。
伏嗔噎怒。
木郁成火。
馬刀懸瘿。
腋下乳左。
堅腫切痛。
此猶外苦。
怒鼓嗔橫。
氣不中聚。
陽上暈眩。
陰下流注。
陰陽決離。
良工之所莫愈者也。
至于順境二因。
其機皆發于男女。
但淫火之由來。
有内外之别。
從内出者。
并無見聞感觸。
因腎精充足而自奮。
壬水之氣上交。
而心中丁火。
始有洋溢飛走之象。
是陽道陰庭。
先已動跳于下。
而淫心後覺者。
比之冬至之管灰吹動。
而漸蒸為大地陽春之義也。
從外入者。
心腎本自空寂。
因耳目見聞。
入通心主。
君火之愛慕熱于上。
則由心系之絡腎者。
如郵傳馬遞。
而交通命門。
命門者。
相火也。
君相合德。
則雷令風行而下頒。
男之陽道。
女之陰庭。
以火氣吹之。
而動且跳矣。
是所謂外入者。
由自上而下者也。
仙家以外入者。
謂之種莳藥苗。
内出者。
謂之天然藥苗。
其逆則成丹。
另有奧義不論外。
而順則成人之道。
男女一交。
則火從水去。
氣逐精消。
譬諸天地媾。
而雲行雨施。
則煩熱躁濕之郁氣頓解。
而清甯各得其所矣。
若夫白晝清虛。
緣窗深奧。
風流夫婿。
撩鬓畫眉。
輕薄郎君。
簪花勻面。
在男子以為乘一時之興。
而不知受之者。
早心怡神蕩。
而飛馳外入之淫機矣。
夫君相之火。
交煽于兩腎間而無所事。
則其火既不能下洩。
複不能上回。
而橫流于帶脈。
帶脈得火氣之吹噓而作脹。
故初症則兩腰沉墜而疼痛。
且如欲大小便之狀而不得。
繼則化為白淫而下注者。
真氣推而送之也。
然而一波未平。
一波複起。
初以心氣乍動。
而腎精乍洩。
久則心氣虛于上。
而腎精之帶下者成路矣。
推而廣之。
同床禦外家。
明火焚妻。
隔被調妻。
暗刀刃外家。
而于天命何尤哉。
此媲妮之流毒如是也。
若乃火勝血熱。
氣薄精稀。
其人好淫而易洩。
好淫。
則多無端而勾引其生春。
易洩。
則每有合而抛捐于中路。
此緻蕙死蘭枯。
較之媲妮者為尤速。
謂之不夫。
不亦宜乎。
凡此二因。
比之天氣下施。
地氣上應。
雲稠陰重。
雨腳正懸。
爾乃天氣忽收。
地氣不攝。
淫光燭空。
虹環青紫。
燠熱塞氣。
潮濕欲流。
民物躁擾。
髒腑烏能堪此乎。
況帶淋之所注者。
陰血之變相也。
血洩則氣衰。
故月事不以時下。
舊血不去。
新血不生。
其不成枯症而死也得乎。
夫倉公所謂欲男子而不可得者。
是言無夫而生内出之因。
不知有夫無事之媲妮。
及有夫有事之不夫者。
其外入之因。
理同。
而病機則一。
故曰皆其類也。
門人曰。
婦人女子。
無勞症而但有枯症。
且其所以緻枯之因。
千古未聞。
夫子發此精鑒之奧。
請記之注後。
以與男子之勞症相為發明。
餘不能違。
故并附于此。
四條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
卒喘、悸。
脈浮者。
裡虛也。
此言勞之根源。
先由于陰虛之故。
一句言色。
二三四句言症。
五六句言脈。
皆一意也。
蓋謂面者。
髒腑精華之所聚。
而其色者。
陰陽氣血之所榮也。
但氣為外充。
血為内襯。
如以素缟而裹朱紫之狀。
殊覺蘊藏之無盡者。
此氣血深濃之善色也。
若面色單薄者。
在女子。
因其血室有盈虛消長之妙。
故不在例内。
若男子。
則自少至壯。
俱以陰血為根蒂。
而無所盛衰者。
今面色單薄。
是但有氣而血不足以襯之之象也。
夫色薄既為血虛。
而血虛之不足以自潤者。
必借滋于外水。
故知其主渴也。
男子之血不當虛。
而面色以血虛見。
故知其必從或吐或衄而亡血也。
渴與亡血。
是就色薄句推出。
喘悸。
又就亡血句推出。
蓋吐衄而亡血者。
皆因心肺間之宗氣虛餒。
而下焦之氣上沖。
故血亦随沖氣而出上竅耳。
沖氣上突。
故知其卒喘。
宗氣上虛。
故知其卒悸也。
診其脈。
若以浮見。
則确為裡虛。
而與色症相符矣。
夫浮為浮出在外。
而中無蘊藏之象。
是先因上焦之氣空。
而緻亡血。
今又以亡血之故。
而血虛于裡也。
若非上服桂枝龍牡。
及建中等湯。
以填宗氣。
下服瀉心湯。
及腎氣丸等方。
以救陰血。
其能免于成勞而死乎。
細按此條病機之初起處。
原發根于宗氣上空。
因而喘悸亡血。
以緻作渴而色薄。
是當責在上焦之陽虛。
而愚謂此言勞之根源。
先由于陰虛者何也。
蓋仲景之意。
以為宗氣上虛。
原非重症。
凡驚駭憂思。
以及大吐。
俱能使心肺間。
一時神損氣削而病此。
倘填以桂枝龍牡及建中等湯。
則實上以禦下。
複何沖氣下發。
而緻吐衄以亡血乎。
惟是血既亡去。
則氣無根蒂而氣益虛。
氣虛而不勝任。
此正勞之所由作也。
是宗氣上空為輕症。
失治而緻亡血為重症故也。
色薄脈浮。
兩頭是言診法。
中間三症。
是從色脈之診處。
而逆推其病情。
故曰主。
主字。
直貫三句。
猶言主渴。
主亡血。
主喘悸之謂。
五條男子脈虛沉弦。
無寒熱。
短氣。
裡急。
小便不利。
面色白。
時目瞑。
兼衄。
少腹滿。
此為勞使之然。
人身上下兩焦。
即易之太極圖也。
上焦之陽氣具白象。
而心髒之血。
陽中之陰極也。
下焦之陰精具黑象。
而腎髒之氣。
陰中之陽極也。
黑白不相為用。
而其所以牽引控制者。
惟是兩極互胎。
而相為消長于其際耳。
比如男子以腎精為根蒂。
腎主水而色黑。
腎精下足。
則癸黑充腴。
而其中壬白之陽極。
積濃流光。
由肝木之上升。
而化為丙丁盛大之氣。
輕便健立。
施應無窮。
複何病勞之有。
若精衰極渺。
則心肺間之宗氣。
遂緻短淺虧空。
此樹木之根株不植。
而枝葉自萎之理也。
将一身之肢體。
猶或不能自支。
而況被之以勞乎。
此病勞之所由作也。
但勞之為病。
其症多端。
而其道路。
不外乎四者。
蓋勞則殘陽餒氣。
反浮張于在上在外。
而作煩熱。
以緻咽幹喉痛者。
一也。
勞則中氣内虛。
不能鼓努傳送。
因而大便艱難。
小水不利。
且兩便下停。
而逆氣上乘胸中之空。
遂緻痰喘咳逆。
吐血衄血等候者。
二也。
又勞則心氣上虛。
欲得腎氣以自實者勢也。
腎虛不能從肝而順生。
睡則由肺而逆責以吸之。
夫心火之見腎水。
為夫之象。
心火之見肺金。
為妻之象。
因而夢接鬼交。
每緻遺洩者。
三也。
且勞則上焦之天氣。
失包裹提挈之權。
而精汁虛脫。
更因洩注下空。
而上中二焦衰薄之氣。
乘機下陷。
而為失氣洞利者。
四也。
悉此四者。
則自本條及後文十四條。
其序症立方。
針鋒逼對之精意。
昭如日月矣。
脈虛就微按而言。
上面猶有一浮字在。
于下沉弦字。
便可見矣。
夫虛脈為陰精内耗。
弦脈為陽氣外削之診。
今浮虛。
是上焦之陽氣。
空于無陰。
沉弦。
是下焦之陰精。
餒于生陽。
可知也。
别以男子者。
以婦人女子之浮虛沉弦。
為行經及經後之脈。
則血虛于上。
而氣削于下者。
平脈。
非病脈故也。
但此浮虛、沉弦之脈。
又與少陽受風邪而下逆。
以緻心下悸。
而腹痛者相同。
然系少陽。
當往來寒熱矣。
而今又無此。
則其非少陽之邪可知矣。
然則其所以短氣者。
上虛逆動。
而吸氣不能深入也。
裡急。
如有大便而不得。
有小便而不利者。
中氣虛而不能鼓努傳送也。
面色白者。
精血虛于内。
而氣薄于諸陽之會也。
時目瞑者。
氣機之根蒂内疲。
而神光時欲掩伏也。
所以兼衄者。
二便浮停而不下通。
則沖氣上逆。
而逼經血于巅頂也。
少腹滿者。
即裡急小便不利之義。
而知關元氣海之轉運無權矣。
謂非房
亦有操井臼之勞者。
然其心思愚樸。
肺氣完固。
則又不能為勞所病矣。
此婦人女子所以無勞之道也。
然則子之誤認為勞者何因乎。
推原其要。
皆責之手少陰。
而分之。
則有順逆兩境。
逆境二因。
曰灰悔。
曰嗔怒。
順境二因。
曰媲妮。
曰不夫。
二者。
皆倉公所謂欲男子而不可得之類也。
夫先甘後苦。
先逸後勞。
以至事去莫追。
此生難挽諸境。
緻不能堪。
于是神息則如火之漸灰。
氣卑則如心之抱悔。
神氣日削。
而不能上提。
則下洩之諸症見矣。
若夫婦姑反唇。
黃紫競色。
伯姊多乖。
良人不德。
齒上鋒芒。
眉頭戈戟。
情理外持。
懊内積。
伏嗔噎怒。
木郁成火。
馬刀懸瘿。
腋下乳左。
堅腫切痛。
此猶外苦。
怒鼓嗔橫。
氣不中聚。
陽上暈眩。
陰下流注。
陰陽決離。
良工之所莫愈者也。
至于順境二因。
其機皆發于男女。
但淫火之由來。
有内外之别。
從内出者。
并無見聞感觸。
因腎精充足而自奮。
壬水之氣上交。
而心中丁火。
始有洋溢飛走之象。
是陽道陰庭。
先已動跳于下。
而淫心後覺者。
比之冬至之管灰吹動。
而漸蒸為大地陽春之義也。
從外入者。
心腎本自空寂。
因耳目見聞。
入通心主。
君火之愛慕熱于上。
則由心系之絡腎者。
如郵傳馬遞。
而交通命門。
命門者。
相火也。
君相合德。
則雷令風行而下頒。
男之陽道。
女之陰庭。
以火氣吹之。
而動且跳矣。
是所謂外入者。
由自上而下者也。
仙家以外入者。
謂之種莳藥苗。
内出者。
謂之天然藥苗。
其逆則成丹。
另有奧義不論外。
而順則成人之道。
男女一交。
則火從水去。
氣逐精消。
譬諸天地媾。
而雲行雨施。
則煩熱躁濕之郁氣頓解。
而清甯各得其所矣。
若夫白晝清虛。
緣窗深奧。
風流夫婿。
撩鬓畫眉。
輕薄郎君。
簪花勻面。
在男子以為乘一時之興。
而不知受之者。
早心怡神蕩。
而飛馳外入之淫機矣。
夫君相之火。
交煽于兩腎間而無所事。
則其火既不能下洩。
複不能上回。
而橫流于帶脈。
帶脈得火氣之吹噓而作脹。
故初症則兩腰沉墜而疼痛。
且如欲大小便之狀而不得。
繼則化為白淫而下注者。
真氣推而送之也。
然而一波未平。
一波複起。
初以心氣乍動。
而腎精乍洩。
久則心氣虛于上。
而腎精之帶下者成路矣。
推而廣之。
同床禦外家。
明火焚妻。
隔被調妻。
暗刀刃外家。
而于天命何尤哉。
此媲妮之流毒如是也。
若乃火勝血熱。
氣薄精稀。
其人好淫而易洩。
好淫。
則多無端而勾引其生春。
易洩。
則每有合而抛捐于中路。
此緻蕙死蘭枯。
較之媲妮者為尤速。
謂之不夫。
不亦宜乎。
凡此二因。
比之天氣下施。
地氣上應。
雲稠陰重。
雨腳正懸。
爾乃天氣忽收。
地氣不攝。
淫光燭空。
虹環青紫。
燠熱塞氣。
潮濕欲流。
民物躁擾。
髒腑烏能堪此乎。
況帶淋之所注者。
陰血之變相也。
血洩則氣衰。
故月事不以時下。
舊血不去。
新血不生。
其不成枯症而死也得乎。
夫倉公所謂欲男子而不可得者。
是言無夫而生内出之因。
不知有夫無事之媲妮。
及有夫有事之不夫者。
其外入之因。
理同。
而病機則一。
故曰皆其類也。
門人曰。
婦人女子。
無勞症而但有枯症。
且其所以緻枯之因。
千古未聞。
夫子發此精鑒之奧。
請記之注後。
以與男子之勞症相為發明。
餘不能違。
故并附于此。
四條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
卒喘、悸。
脈浮者。
裡虛也。
此言勞之根源。
先由于陰虛之故。
一句言色。
二三四句言症。
五六句言脈。
皆一意也。
蓋謂面者。
髒腑精華之所聚。
而其色者。
陰陽氣血之所榮也。
但氣為外充。
血為内襯。
如以素缟而裹朱紫之狀。
殊覺蘊藏之無盡者。
此氣血深濃之善色也。
若面色單薄者。
在女子。
因其血室有盈虛消長之妙。
故不在例内。
若男子。
則自少至壯。
俱以陰血為根蒂。
而無所盛衰者。
今面色單薄。
是但有氣而血不足以襯之之象也。
夫色薄既為血虛。
而血虛之不足以自潤者。
必借滋于外水。
故知其主渴也。
男子之血不當虛。
而面色以血虛見。
故知其必從或吐或衄而亡血也。
渴與亡血。
是就色薄句推出。
喘悸。
又就亡血句推出。
蓋吐衄而亡血者。
皆因心肺間之宗氣虛餒。
而下焦之氣上沖。
故血亦随沖氣而出上竅耳。
沖氣上突。
故知其卒喘。
宗氣上虛。
故知其卒悸也。
診其脈。
若以浮見。
則确為裡虛。
而與色症相符矣。
夫浮為浮出在外。
而中無蘊藏之象。
是先因上焦之氣空。
而緻亡血。
今又以亡血之故。
而血虛于裡也。
若非上服桂枝龍牡。
及建中等湯。
以填宗氣。
下服瀉心湯。
及腎氣丸等方。
以救陰血。
其能免于成勞而死乎。
細按此條病機之初起處。
原發根于宗氣上空。
因而喘悸亡血。
以緻作渴而色薄。
是當責在上焦之陽虛。
而愚謂此言勞之根源。
先由于陰虛者何也。
蓋仲景之意。
以為宗氣上虛。
原非重症。
凡驚駭憂思。
以及大吐。
俱能使心肺間。
一時神損氣削而病此。
倘填以桂枝龍牡及建中等湯。
則實上以禦下。
複何沖氣下發。
而緻吐衄以亡血乎。
惟是血既亡去。
則氣無根蒂而氣益虛。
氣虛而不勝任。
此正勞之所由作也。
是宗氣上空為輕症。
失治而緻亡血為重症故也。
色薄脈浮。
兩頭是言診法。
中間三症。
是從色脈之診處。
而逆推其病情。
故曰主。
主字。
直貫三句。
猶言主渴。
主亡血。
主喘悸之謂。
五條男子脈虛沉弦。
無寒熱。
短氣。
裡急。
小便不利。
面色白。
時目瞑。
兼衄。
少腹滿。
此為勞使之然。
人身上下兩焦。
即易之太極圖也。
上焦之陽氣具白象。
而心髒之血。
陽中之陰極也。
下焦之陰精具黑象。
而腎髒之氣。
陰中之陽極也。
黑白不相為用。
而其所以牽引控制者。
惟是兩極互胎。
而相為消長于其際耳。
比如男子以腎精為根蒂。
腎主水而色黑。
腎精下足。
則癸黑充腴。
而其中壬白之陽極。
積濃流光。
由肝木之上升。
而化為丙丁盛大之氣。
輕便健立。
施應無窮。
複何病勞之有。
若精衰極渺。
則心肺間之宗氣。
遂緻短淺虧空。
此樹木之根株不植。
而枝葉自萎之理也。
将一身之肢體。
猶或不能自支。
而況被之以勞乎。
此病勞之所由作也。
但勞之為病。
其症多端。
而其道路。
不外乎四者。
蓋勞則殘陽餒氣。
反浮張于在上在外。
而作煩熱。
以緻咽幹喉痛者。
一也。
勞則中氣内虛。
不能鼓努傳送。
因而大便艱難。
小水不利。
且兩便下停。
而逆氣上乘胸中之空。
遂緻痰喘咳逆。
吐血衄血等候者。
二也。
又勞則心氣上虛。
欲得腎氣以自實者勢也。
腎虛不能從肝而順生。
睡則由肺而逆責以吸之。
夫心火之見腎水。
為夫之象。
心火之見肺金。
為妻之象。
因而夢接鬼交。
每緻遺洩者。
三也。
且勞則上焦之天氣。
失包裹提挈之權。
而精汁虛脫。
更因洩注下空。
而上中二焦衰薄之氣。
乘機下陷。
而為失氣洞利者。
四也。
悉此四者。
則自本條及後文十四條。
其序症立方。
針鋒逼對之精意。
昭如日月矣。
脈虛就微按而言。
上面猶有一浮字在。
于下沉弦字。
便可見矣。
夫虛脈為陰精内耗。
弦脈為陽氣外削之診。
今浮虛。
是上焦之陽氣。
空于無陰。
沉弦。
是下焦之陰精。
餒于生陽。
可知也。
别以男子者。
以婦人女子之浮虛沉弦。
為行經及經後之脈。
則血虛于上。
而氣削于下者。
平脈。
非病脈故也。
但此浮虛、沉弦之脈。
又與少陽受風邪而下逆。
以緻心下悸。
而腹痛者相同。
然系少陽。
當往來寒熱矣。
而今又無此。
則其非少陽之邪可知矣。
然則其所以短氣者。
上虛逆動。
而吸氣不能深入也。
裡急。
如有大便而不得。
有小便而不利者。
中氣虛而不能鼓努傳送也。
面色白者。
精血虛于内。
而氣薄于諸陽之會也。
時目瞑者。
氣機之根蒂内疲。
而神光時欲掩伏也。
所以兼衄者。
二便浮停而不下通。
則沖氣上逆。
而逼經血于巅頂也。
少腹滿者。
即裡急小便不利之義。
而知關元氣海之轉運無權矣。
謂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