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勞而下傷元精。
上傷宗氣之所緻乎。
故曰勞使之然也。
六條勞之為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
春夏劇。
秋冬瘥。
陰寒。
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此前條注中。
所謂因勞而殘陽餒氣。
反浮張于在上在外而作煩熱者也。
浮為無底。
大為無裡。
其脈浮大。
皆陰虛而微陽浮越之診也。
手足。
指手心足心而言。
以手足之心。
為心腎之内應故也。
煩則陰精虛耗。
不能勝勞熱之自焚耳。
春夏為天地生發之時。
精竭者。
根株不足應枝葉之分榮。
故劇。
秋冬為萬物歸藏之候。
氣勞者。
力役今始沐餘閑之暫息。
故瘥也。
陰者。
指男子之前陰而言。
前陰為宗筋。
陽氣之根蒂也。
勞則陽浮而不下貫。
故陰寒。
又勞則氣張而不下提。
故無事而精脫自出矣。
夫足胫為腎之府。
而所以強立健行者。
以精氣充之之故也。
今陰寒。
則陽氣不下充而削弱可知。
精自出。
則髓不内實而酸熱又可知。
既酸且削。
其不能行也可必矣。
七條男子脈浮弱而澀。
為無子。
精氣清冷。
夫人之所以有子者。
分陰陽有餘之化。
而盛滿流行以種之者也。
浮、為陰不能固。
弱、為陽不能充。
加之以澀。
澀脈體短神散而機滞。
故為無子之診。
所以然者。
因浮主陰虛。
陰虛則精清而不濃。
弱主陽虛。
陽虛則氣冷而不溫。
又澀、則射精過氣。
常不及子宮故也。
此條因病房室勞者。
其精清而無醇濃之生氣。
故推展言之。
而并及天生之精冷者。
非論勞之正文也。
蓋病勞者竟能有子。
但殇于痘者十之七。
殇于痞者十之三。
有子與無子同耳。
惟天生精冷之人。
形如被宮刑而色青夭。
脈果浮弱而澀。
則真無子者也。
餘診視三十年中。
試之屢矣。
冠以男子者。
因婦人女子浮弱而澀。
為行經後三四日之善脈。
正宜子之診故也。
蓋經後三四日。
其少火生氣之勢。
初還于上、故浮。
舊血去。
而新血未複。
故弱而澀也。
八條夫失精家。
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
發落。
脈極虛芤遲。
為清谷、亡血、失精。
人身之陰陽。
嘗相須以為用。
陰為陽之根蒂。
陽為陰之主令。
陰虛則陽失根蒂而上衰。
陽虛則陰無主令而下脫。
精血者陰也。
亡血失精。
則陰傷而氣餒。
氣餒不勝則勞矣。
故勞之為症雖多。
而其大概不越乎四種。
曰房室勞。
曰想勞。
曰動作勞。
曰失血勞而已。
房室勞者。
用藥相交。
或騰那勒馬。
經久不洩。
宗氣勞熱。
汗淋胸背。
已而元精下喪。
則上氣又因下洩而益卑。
是精與氣之标本兩傷矣。
以妄為常而不知節。
則精日損而氣日削。
此一節趕成。
又名女勞色勞者。
十居其半焉。
想勞者。
目有所見。
心有所思。
魂蕩神揚。
一往不返。
甚至叫真真于畫上。
幻見容顔。
拟燕燕于懷中。
虛聞發。
初則心馳而氣亡。
因之關開而精滑。
及陰虛于下。
而上氣之不可複問者。
亦十居其一也。
動作勞者。
大抵俱根于房勞。
但精氣雖虛。
尚未至于枯竭耳。
或以簿書鞅掌等類。
而傷其神氣。
或以支持鼓努等類。
而傷其膈氣。
下焦逆動。
而緻痼痰久嗽者。
亦十之三也。
失血勞者。
其人之精氣。
原無虧損。
因一時之驚恐憂思。
以及大嘔大吐等類。
損削其胸中之神氣。
則上焦以空虛而招下焦之來侮。
于是風起水湧。
血随沖氣而上行。
從肺管胃脘而直出濁道者。
則見于吐。
從兩脅及經絡而旁出清道者。
則見于衄。
成盆成碗。
而不可遏者。
以虛吸實張。
兩就之勢使之也。
然精血俱為陰類。
以養陽氣者。
亡血以洩氣。
與失精而洩氣者相同。
故其緻勞亦同者。
亦十之一也。
前第四條。
所謂亡血之勞也。
下條所言。
想勞也。
此特言房室之勞耳。
家。
指夙病而言。
猶風家淋家瘡家衄家之義。
失精家。
凡多欲及夢遺滑脫者皆是。
少腹應天地之黃泉。
陽氣虛于上。
而肝腎之虛寒。
凝斂于黃泉之下。
不得陽氣以自和。
故殊覺切責而弦急也。
陰頭寒者。
陽虛而不能下充外貫也。
目為水火之雙苗。
故流動光明并見焉。
眩者。
水虛不能攝火。
而微明幾幾有上脫之象也。
發生于血而固于氣。
血短氣脫。
故落也。
脈極虛。
即芤遲是也。
芤為有表無裡。
血虛之應。
遲為去不易來。
氣虛之應。
芤而兼遲。
血氣兩虛。
故曰極虛也。
清谷者。
完谷不化之謂。
亡血兼吐衄而言。
此條原是專論失精之脈症。
而并及清谷亡血者。
以洩瀉日久。
胃中精汁消亡。
而悍氣日削。
既與失精家之脈症相同。
且精血之在人身。
其象如天地之水。
精為地軸中之暗泉。
血為江河中之明脈。
原有貫通根據輔之妙。
此亡血家之脈症。
亦與失精家同。
故推展言之耳。
九條脈得諸芤動微緊。
男子失精。
女子夢交。
桂枝龍骨牡蛎湯主之。
桂枝龍骨牡蛎湯方桂枝龍骨牡蛎芍藥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此言兩寸口之脈也。
水名芤。
即今之野菩荠草也。
上下兩旁俱有脈。
按之中空、如芤草之狀。
故曰芤。
左寸見芤。
是心中藏血虛短之診。
動者。
以實乘虛而擊撞之。
則虛者自動。
左寸見動。
是心血短而心氣上虛。
下氣逆乘而擊撞之之象也。
微者。
陽氣虛餒。
不能鼓滿之應。
右寸見微。
是肺中真氣衰頹之診。
緊即弦緊。
其髒應肝。
其氣應木。
右寸見緊。
是胸中之陽。
不足以禦下。
而肝木以陰寒之氣上侵陽位也。
夫心藏神。
肺藏魄者也。
脈得芤而心血虛。
則神不安于其宅。
脈得微而肺氣虛。
則魄不甯于其居。
又得動緊之下氣湊之。
凡五髒之氣。
相見于魂夢。
除虛勞者無生我我生之順境。
其所勝所不勝。
以及比和者。
皆夫妻子女之象也。
況因種妄情。
緣生幻境。
如影随形。
此男子失精。
女子夢交之道也。
主本湯者。
以号召陽精陽氣之桂枝湯。
填心肺之空。
所以責其芤脈微脈也。
加龍骨者。
取其鎮重而通山龍之靈脈。
所以甯其心神肺魄也。
加牡蛎者。
以動脈、緊脈。
為下陰上乘之診。
故以沉潛招攝之性。
斂伏其沖氣耳。
不啜熱粥如桂枝湯之服法者。
恐汗洩上焦之陽精陽氣故也。
七味藥中。
凡鬼交夢接。
而緻下洩下脫者。
九轉還丹。
不足以拟其神妙。
真聖人之奇制。
而其如千百年之不識何哉。
十條男子平人。
脈虛弱細微者。
善盜汗也。
平人。
注見前。
脈虛。
為陰血不充。
脈弱。
為衛陽不實。
氣削于外。
則細。
陽衰于裡。
則微。
夫既為無故之平人。
而見此虛弱細微之脈。
則其命門之火。
既虛于裡。
而其衛外之陽。
複衰于表。
合之無故血虛。
豈非氣不能外固。
因而汗越之所緻乎。
故知善盜汗也。
蓋陽氣者。
晝行于表。
夜行于裡。
寤則衰陽猶有把持之勢。
寐則盡情内伏。
而護衛之氣解散。
且陽氣内伏。
又蒸其虛陰于外。
故汗出如盜矣。
十一條人年五六十。
其病脈大者。
痹俠背行。
苦腸鳴。
馬刀俠瘿者。
皆為勞得之。
脈大。
即前第三條脈大者為勞之義。
女以七七為期。
男以八八為期。
人年五六十。
是天癸已衰之候。
其脈漸當微小為順。
若病脈大。
則與年五六十不相符矣。
此必精血竭于裡。
而虛陽以無輔而外鼓之所緻也。
痹病。
注見胸痹血痹。
皆陽虛之候。
背行者。
除中行督脈外。
其左右凡四行。
俱太陽之經也。
夫陽胎于陰。
氣根于血。
裡虛則表氣亦虛。
今雖以無輔而虛陽外鼓。
然其衛氣。
終不能勻滿。
太陽者衛氣之所會。
故知其背行必有痹處也。
凡人飲食。
必得呼吸之氣以壓之。
而後能下于喉嗓。
中氣充足者。
飲食既下。
托住客氣。
而還為飽嗳者常也。
今氣虛于胸分。
不能上送客氣。
而與飲食同入于胃。
而下曆于腸。
客氣走注于空虛之腑。
故苦腸鳴也。
馬刀者。
尖長而形似之。
故名。
俠與挾同。
言挾于腋下也。
瘿者。
如槐柳楷木。
舒發之性不暢。
而凝結為繁絲亂绺之瘿瘤也。
言尖長如馬刀之瘿瘤。
挾于腋下之謂。
蓋氣勞則生虛熱。
而肝膽之逆氣。
上傷宗氣之所緻乎。
故曰勞使之然也。
六條勞之為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
春夏劇。
秋冬瘥。
陰寒。
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此前條注中。
所謂因勞而殘陽餒氣。
反浮張于在上在外而作煩熱者也。
浮為無底。
大為無裡。
其脈浮大。
皆陰虛而微陽浮越之診也。
手足。
指手心足心而言。
以手足之心。
為心腎之内應故也。
煩則陰精虛耗。
不能勝勞熱之自焚耳。
春夏為天地生發之時。
精竭者。
根株不足應枝葉之分榮。
故劇。
秋冬為萬物歸藏之候。
氣勞者。
力役今始沐餘閑之暫息。
故瘥也。
陰者。
指男子之前陰而言。
前陰為宗筋。
陽氣之根蒂也。
勞則陽浮而不下貫。
故陰寒。
又勞則氣張而不下提。
故無事而精脫自出矣。
夫足胫為腎之府。
而所以強立健行者。
以精氣充之之故也。
今陰寒。
則陽氣不下充而削弱可知。
精自出。
則髓不内實而酸熱又可知。
既酸且削。
其不能行也可必矣。
七條男子脈浮弱而澀。
為無子。
精氣清冷。
夫人之所以有子者。
分陰陽有餘之化。
而盛滿流行以種之者也。
浮、為陰不能固。
弱、為陽不能充。
加之以澀。
澀脈體短神散而機滞。
故為無子之診。
所以然者。
因浮主陰虛。
陰虛則精清而不濃。
弱主陽虛。
陽虛則氣冷而不溫。
又澀、則射精過氣。
常不及子宮故也。
此條因病房室勞者。
其精清而無醇濃之生氣。
故推展言之。
而并及天生之精冷者。
非論勞之正文也。
蓋病勞者竟能有子。
但殇于痘者十之七。
殇于痞者十之三。
有子與無子同耳。
惟天生精冷之人。
形如被宮刑而色青夭。
脈果浮弱而澀。
則真無子者也。
餘診視三十年中。
試之屢矣。
冠以男子者。
因婦人女子浮弱而澀。
為行經後三四日之善脈。
正宜子之診故也。
蓋經後三四日。
其少火生氣之勢。
初還于上、故浮。
舊血去。
而新血未複。
故弱而澀也。
八條夫失精家。
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
發落。
脈極虛芤遲。
為清谷、亡血、失精。
人身之陰陽。
嘗相須以為用。
陰為陽之根蒂。
陽為陰之主令。
陰虛則陽失根蒂而上衰。
陽虛則陰無主令而下脫。
精血者陰也。
亡血失精。
則陰傷而氣餒。
氣餒不勝則勞矣。
故勞之為症雖多。
而其大概不越乎四種。
曰房室勞。
曰想勞。
曰動作勞。
曰失血勞而已。
房室勞者。
用藥相交。
或騰那勒馬。
經久不洩。
宗氣勞熱。
汗淋胸背。
已而元精下喪。
則上氣又因下洩而益卑。
是精與氣之标本兩傷矣。
以妄為常而不知節。
則精日損而氣日削。
此一節趕成。
又名女勞色勞者。
十居其半焉。
想勞者。
目有所見。
心有所思。
魂蕩神揚。
一往不返。
甚至叫真真于畫上。
幻見容顔。
拟燕燕于懷中。
虛聞發。
初則心馳而氣亡。
因之關開而精滑。
及陰虛于下。
而上氣之不可複問者。
亦十居其一也。
動作勞者。
大抵俱根于房勞。
但精氣雖虛。
尚未至于枯竭耳。
或以簿書鞅掌等類。
而傷其神氣。
或以支持鼓努等類。
而傷其膈氣。
下焦逆動。
而緻痼痰久嗽者。
亦十之三也。
失血勞者。
其人之精氣。
原無虧損。
因一時之驚恐憂思。
以及大嘔大吐等類。
損削其胸中之神氣。
則上焦以空虛而招下焦之來侮。
于是風起水湧。
血随沖氣而上行。
從肺管胃脘而直出濁道者。
則見于吐。
從兩脅及經絡而旁出清道者。
則見于衄。
成盆成碗。
而不可遏者。
以虛吸實張。
兩就之勢使之也。
然精血俱為陰類。
以養陽氣者。
亡血以洩氣。
與失精而洩氣者相同。
故其緻勞亦同者。
亦十之一也。
前第四條。
所謂亡血之勞也。
下條所言。
想勞也。
此特言房室之勞耳。
家。
指夙病而言。
猶風家淋家瘡家衄家之義。
失精家。
凡多欲及夢遺滑脫者皆是。
少腹應天地之黃泉。
陽氣虛于上。
而肝腎之虛寒。
凝斂于黃泉之下。
不得陽氣以自和。
故殊覺切責而弦急也。
陰頭寒者。
陽虛而不能下充外貫也。
目為水火之雙苗。
故流動光明并見焉。
眩者。
水虛不能攝火。
而微明幾幾有上脫之象也。
發生于血而固于氣。
血短氣脫。
故落也。
脈極虛。
即芤遲是也。
芤為有表無裡。
血虛之應。
遲為去不易來。
氣虛之應。
芤而兼遲。
血氣兩虛。
故曰極虛也。
清谷者。
完谷不化之謂。
亡血兼吐衄而言。
此條原是專論失精之脈症。
而并及清谷亡血者。
以洩瀉日久。
胃中精汁消亡。
而悍氣日削。
既與失精家之脈症相同。
且精血之在人身。
其象如天地之水。
精為地軸中之暗泉。
血為江河中之明脈。
原有貫通根據輔之妙。
此亡血家之脈症。
亦與失精家同。
故推展言之耳。
九條脈得諸芤動微緊。
男子失精。
女子夢交。
桂枝龍骨牡蛎湯主之。
桂枝龍骨牡蛎湯方桂枝龍骨牡蛎芍藥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此言兩寸口之脈也。
水名芤。
即今之野菩荠草也。
上下兩旁俱有脈。
按之中空、如芤草之狀。
故曰芤。
左寸見芤。
是心中藏血虛短之診。
動者。
以實乘虛而擊撞之。
則虛者自動。
左寸見動。
是心血短而心氣上虛。
下氣逆乘而擊撞之之象也。
微者。
陽氣虛餒。
不能鼓滿之應。
右寸見微。
是肺中真氣衰頹之診。
緊即弦緊。
其髒應肝。
其氣應木。
右寸見緊。
是胸中之陽。
不足以禦下。
而肝木以陰寒之氣上侵陽位也。
夫心藏神。
肺藏魄者也。
脈得芤而心血虛。
則神不安于其宅。
脈得微而肺氣虛。
則魄不甯于其居。
又得動緊之下氣湊之。
凡五髒之氣。
相見于魂夢。
除虛勞者無生我我生之順境。
其所勝所不勝。
以及比和者。
皆夫妻子女之象也。
況因種妄情。
緣生幻境。
如影随形。
此男子失精。
女子夢交之道也。
主本湯者。
以号召陽精陽氣之桂枝湯。
填心肺之空。
所以責其芤脈微脈也。
加龍骨者。
取其鎮重而通山龍之靈脈。
所以甯其心神肺魄也。
加牡蛎者。
以動脈、緊脈。
為下陰上乘之診。
故以沉潛招攝之性。
斂伏其沖氣耳。
不啜熱粥如桂枝湯之服法者。
恐汗洩上焦之陽精陽氣故也。
七味藥中。
凡鬼交夢接。
而緻下洩下脫者。
九轉還丹。
不足以拟其神妙。
真聖人之奇制。
而其如千百年之不識何哉。
十條男子平人。
脈虛弱細微者。
善盜汗也。
平人。
注見前。
脈虛。
為陰血不充。
脈弱。
為衛陽不實。
氣削于外。
則細。
陽衰于裡。
則微。
夫既為無故之平人。
而見此虛弱細微之脈。
則其命門之火。
既虛于裡。
而其衛外之陽。
複衰于表。
合之無故血虛。
豈非氣不能外固。
因而汗越之所緻乎。
故知善盜汗也。
蓋陽氣者。
晝行于表。
夜行于裡。
寤則衰陽猶有把持之勢。
寐則盡情内伏。
而護衛之氣解散。
且陽氣内伏。
又蒸其虛陰于外。
故汗出如盜矣。
十一條人年五六十。
其病脈大者。
痹俠背行。
苦腸鳴。
馬刀俠瘿者。
皆為勞得之。
脈大。
即前第三條脈大者為勞之義。
女以七七為期。
男以八八為期。
人年五六十。
是天癸已衰之候。
其脈漸當微小為順。
若病脈大。
則與年五六十不相符矣。
此必精血竭于裡。
而虛陽以無輔而外鼓之所緻也。
痹病。
注見胸痹血痹。
皆陽虛之候。
背行者。
除中行督脈外。
其左右凡四行。
俱太陽之經也。
夫陽胎于陰。
氣根于血。
裡虛則表氣亦虛。
今雖以無輔而虛陽外鼓。
然其衛氣。
終不能勻滿。
太陽者衛氣之所會。
故知其背行必有痹處也。
凡人飲食。
必得呼吸之氣以壓之。
而後能下于喉嗓。
中氣充足者。
飲食既下。
托住客氣。
而還為飽嗳者常也。
今氣虛于胸分。
不能上送客氣。
而與飲食同入于胃。
而下曆于腸。
客氣走注于空虛之腑。
故苦腸鳴也。
馬刀者。
尖長而形似之。
故名。
俠與挾同。
言挾于腋下也。
瘿者。
如槐柳楷木。
舒發之性不暢。
而凝結為繁絲亂绺之瘿瘤也。
言尖長如馬刀之瘿瘤。
挾于腋下之謂。
蓋氣勞則生虛熱。
而肝膽之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