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關燈
無陽神以沖和化導之。

    則結為頑核。

    久而皮潰。

    不可完合矣。

    皆字。

    指痹及腸鳴、并俠瘿而言。

    三者皆氣虛之症。

    故曰皆為勞得之。

    此及上文盜汗一條。

    言虛勞之先見。

    而為輕症外症者。

     十二條脈沉小遲。

    名脫氣。

    其人疾行則喘喝。

    手足逆寒。

    腹滿。

    甚則溏洩。

    食不消化也。

     氣微于裡。

    則脈沉。

    氣削于外。

    則脈小。

    氣衰于伏。

    而不能續鼓。

    則脈遲。

    脫氣。

    非與裡陰離脫之謂。

    如水幹脫岸。

     果幹脫殼之義。

    蓋氣在人身。

    充周遍滿。

    如粘連于四塞者。

    常也。

    今其脈裡微外削。

    而幾幾有不易連續之勢。

     則其氣短淺。

    而不及于軀殼之四塞。

    如水脫岸。

    果脫殼之象。

    故名脫氣。

    夫疾行之所用者。

    宗氣也。

    氣脫于胸中。

    而不及上接。

    故疾行則喘聲如喝矣。

    此就脈沉者之不能上充而言。

    手足為陽氣之充。

    氣脫于四末而不及外貫。

    故逆寒也。

    此就脈小者之不能旁鼓而言。

    脾氣虛而疲于運化分布。

    故腹滿。

    失分布之甚者。

    則水谷不别而溏洩。

    失運化之甚者。

    則食不消化而清谷矣。

    此就脈遲者之不能健運而言。

    仲景之言脈症相對處。

     其細密每如此。

     十三條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

    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

    男子則亡血失精。

     注見血門。

    此條凡三見。

    入血門者重亡血。

    入此者重失精。

    入婦人門者重半産漏下。

    其義則一也。

     十四條虛勞。

    裡急。

    悸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疼。

    手足煩熱。

    咽幹。

    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生姜(三兩)膠饴(一升)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内膠饴。

    更上微火。

    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精血虛于裡與下。

    則陽氣餒于上與外。

    氣不能勝勞。

    此病勞之因也。

    自第一條骨弱。

    肌膚盛。

    重困疲勞三句。

     言勞之由來。

    除卻一條二條。

    被微風而言血痹之外。

    其三條言勞之脈。

    四條言失血以緻勞之色。

    五六兩條。

     又兼言勞脈勞症。

    七八兩條。

    推言所以骨弱而緻勞之故。

    九條言失精之治例。

    十條。

    十一條。

    言勞之外症。

    十二條。

    言勞之裡症。

    十三條。

    又廣言男女上虛下脫之脈。

    自此條至後文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共五條。

    雜言三焦因虛成勞之症。

    并其治例。

    故俱直序之曰虛勞也。

    裡急者。

    呼吸喘急于裡之謂。

    蓋上虛而逆氣乘之。

    故使吸氣不得深入而喘急也。

    悸。

    詳驚悸下衄。

    注見血門。

    并本篇四條面色薄注。

    皆上虛下實之候也。

    腹中痛者。

     上中二焦之陽氣虛微。

    不能沖和化導。

    故緻急迫之痛也。

    夢失精者。

    詳九條注。

    以上四句。

    凡五症。

    就陽分氣分之标。

    着勞字一邊而言。

    四肢疼者。

    陰氣暴虛。

    陽失所輔而不能獨行。

    停阻于四肢骨節之縫。

    故生虛熱而疼也。

    手足煩熱。

    亦指手足心而言。

    以勞宮、湧泉。

    為手足少陰之應。

    虛陰不足濟膏火之自焚耳。

    咽幹口燥者。

    真陰大虧。

    脾肺無遊溢之化也。

    以上三症。

    就陰分血分之本。

    着虛字一邊而言。

    小建中湯義。

    雖見傷寒門桂枝湯。

    及本湯下。

    但其方意微妙。

    後人不得整片神理。

    徒将逐味藥性。

    刻舟求劍。

    緻使壽世金丹。

    活人甘露。

    如同泥沙襪線。

    毫無粘連控制。

    因令棄而不用。

    良可悲悼。

    故不避饒舌。

    重複剖之。

    所祈同志仁人。

    細認虛勞一症。

    初則起于陰虛而陽餒。

    繼則成于上空而下脫。

    再将此方原屬填上氣以控下陰。

    蒸陽精以滋陰液之意。

    大聲疾呼。

    俾千萬人知而用之。

    得天下後世之病此而鮮夭折者。

    是仆之所深願也。

    夫人身宗氣。

    比之碧落真陽。

    其盛滿流行之用。

    所以中主寰區。

    包裹宇宙。

    提摯地軸。

    鎮靜妖氛者也。

    此氣稍被虛劫。

    先則水土下脫。

    大地深陷。

    而不可數計。

    後則妖水突泛。

    載土上浮。

    地阖天位。

    則氣迫而散矣。

    故宗氣于人。

    為有生之大寶。

    空虛則為善饑。

    為心跳。

    及動搖。

    為忙亂無奈者。

    皆所謂悸也。

    上空而下氣乘之。

    輕則為暈眩。

    為胃脘膨悶。

     為兩脅脹。

    為二便不幹而難。

    不癃而短。

    為耳聾目赤而齒痛損落。

    重則為善驚。

    為上氣喘促。

    為吐衄亡血。

     凡此、皆不足以禦下之候也。

    其或為氣利。

    為洩瀉而完谷不化。

    為便血尿血。

    為失精。

    婦人為崩淋帶漏。

    為小月。

    此又不能以氣上提之變也。

    仲景窮理格物。

    深知木中之桂。

    辛甘而溫。

    得天地東方生氣之正。

    而其嫩枝尤具尖穎銳發之勢。

    而為少火生氣。

    溫暖輕靈之妙藥也。

    取以填補胸中之陽。

    允為至品。

    但以辛甘而溫。

    其性飄忽。

    走不而守。

    故倍加酸斂而内行下走之芍藥。

    監而制之。

    使不得任性發越。

    而留之在中矣。

    然芍藥之力。

    既藉之以内行。

    又恐乘之而下走。

    則失胸中陽位之部。

    故佐甘草之甘以守中者。

    猶為未足。

    複重加膠饴之甜。

    托住其下走。

    則确在中焦以上。

    而無可挪動矣。

    然後佐以辛溫而通神明之生姜者。

    所以擴充桂枝之量。

    而使勻滿心肺之夾空也。

    佐以甘溫而多津液之大棗者。

    所以補救桂枝之偏。

    而使滋潤胸中之陽液也。

     夫氣充則能送形質之便溺于下行。

    尤能提神氣之精汁而下固。

    津生。

    則能遊溢其精氣而上作甘泉。

    尤能遠被其恩膏而外通手足。

    六味藥中。

    彼此串插。

    如魚鱗之相錯。

    如雲錦之互旋。

    豈逐味散解者所能盡其奧耶。

    本方之建中氣。

    猶為易見。

    以所用多陽藥故也。

    至其并主四肢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三症。

    皆系陰虛之候。

    夫以陽藥而治陰虛。

    大是奇創。

    不知大棗甘粘難燥。

    膠饴為米麥之真液。

    得姜桂辛溫之性。

    以呵噓蒸發之。

    則其陰津以陽液之化導。

    而流行鼓動矣。

     十五條虛勞。

    裡急。

    諸不足。

    黃建中湯主之。

     黃建中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生姜(三兩) 膠饴(一升)黃(一兩半) 上七味。

    以水七升。

    先煮六味。

    取三升。

    去滓。

    内膠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氣短胸滿者。

    加生姜。

    腹滿者。

    去棗。

    加茯苓一兩半。

    及療肺虛損不足。

    補氣。

    加半夏三兩。

     裡急有三候。

    皆陽氣虧空之故。

    一則宗氣上虛而下陰乘之。

    以緻吸氣不能深入。

    而喘急也。

    一則腹中為陰位。

    不得陽氣以溫和化導之。

    而殊覺弦急也。

    一則上氣不能傳送。

    因而大便不暢。

    嘗若有墜急之象也。

    諸不足者。

    俱就陽氣而言。

    蓋指胃分之悍氣。

    胸分之宗氣。

    及表分之衛氣。

    諸樣不足之謂。

    主本湯者。

    建中之義已見。

    加黃者。

    以黃之走氣分。

    其功用有三。

    住氣一也。

    提氣二也。

    固氣三也。

    以建中之全力。

    得黃為主。

    而溫胃蒸胸以及走表而固密之。

    不特本條裡急等之三症。

    并諸氣虛餒者。

    俱可愈于溫和勻滿之治。

    且前條所雲馬刀俠瘿及盜汗者。

    亦可化導而提攝之矣。

    仲景以末後一方。

    總補諸條之有脈症而無方治者。

    其變幻之文例每如此。

    氣短胸滿者。

    胸中之氣虛。

    而下氣沖之。

    故胸滿。

    胸滿故吸氣艱于下引而短也。

    生姜能填宗氣而安下逆。

    故加之。

    棗性浮膩。

    而實中氣。

    故腹滿者去之。

    然腹滿者多系脾濕。

    故加滲濕之茯苓也。

    療肺虛損不足。

    用此湯以補氣者。

    加半夏。

    非以半夏功能補氣之謂也。

    蓋肺虛不足。

    下氣必乘虛而上逆。

    不加降逆之半夏。

    則藥氣與所沖之客氣。

    互争胸分。

    而脹喘促之候見矣。

     十六條虛勞。

    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腎氣丸主之。

     腎氣丸方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四兩)桂枝(一兩)附子(一兩炮)薯蓣(四兩)白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丹皮(三兩) 上八味。

    末之。

    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酒下十五丸。

    加至二十五丸。

    日再服。

     腰為腎之府。

    腎精竭而腎氣虛。

    不能自強。

    故痛也。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

    俱有二義。

    蓋少腹為陰位。

    腎氣虛而無陽和以化被之。

    則陰氣凝切而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