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膀胱為腎之府。
腎氣虛。
而主令傳化之機自滞。
故不利也。
又胸中宗氣。
其先天受之于腎。
其後天養之于胃。
腎精短而氣自餒。
既不能授氣于胸。
胃無命門之底火。
而其腐熟水谷之化。
又不能生悍氣以上供之。
則胸中之陽光衰薄。
不能溫照九地。
故少腹拘急。
不能分布黃泉。
故小便不利也。
細按方意。
始知其名雖腎氣。
實所以補氣源而上引之。
以填心肺之夾空者也。
仲景之意。
蓋謂諸氣之虛。
由于命門之火衰薄。
而命門之虛。
又因精血枯竭之所緻。
故用熟地黃為君以補腎精。
山茱萸為佐以補肝血。
縮用炮附桂枝于精血藥内者。
先則取其從陰而下行。
終則資其蒸水以化氣也。
佐薯蓣者。
尤有妙義。
蓋峻補下焦之精血。
而并益其氣。
苟不培中焦之土以鎮之。
則肝腎之賊陰沖起。
而喘咳等候必見。
譬諸天地。
上氣下水。
其間惟大地為之中隔。
故癸水安于黃泉之下。
而癸中之壬。
方能化氣以與太虛之清陽。
氤氲充塞之理也。
至于茯苓、澤瀉。
又所以佐薯蓣之功。
而滲洩癸水之渣質耳。
牡丹、花當谷雨。
故名谷雨花。
得從厥陰而透達少陽之正性。
其皮更為行津走氣之路。
用以為使。
是欲其領桂附之陽神陽液。
而上噓心肺之空也。
丸則取其下行。
酒服欲其升發。
與建中湯為一上一下。
一男一女。
一标一本。
相濟相成之妙方也。
十七條虛勞。
諸不足。
風氣百疾。
薯蓣丸主之。
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人參(十分)茯苓(五分)白術(六分)甘草(二十八分)幹地黃當歸(各十八分) 芎(六分)芍藥(六分)阿膠(七分)麥冬(六分)杏仁(六分)桔梗(五分)柴胡(五分)桂枝(十八分)防風(六分)幹姜(三分)白蔹(二分)豆黃卷神曲(各十八分)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
末之。
煉蜜和丸如彈子大。
空腹酒服一丸。
一百丸為劑。
諸不足、與上文不同。
上文就三焦及經絡之陽氣而言。
此則兼上中二焦之陰津陽氣而兩言之也。
細按方意自見。
風氣有二因。
脾胃之精悍中虛。
則胸中之陽氣上餒。
而在表之衛氣。
亦因之而外虛矣。
故外風容易襲入者一也。
脾胃之土衰。
不能生肺金清肅之氣。
則肝木橫肆。
而内生虛風者二也。
風氣百疾。
凡眩冒、麻木、疼痛、皆是。
主本方者。
又與上條腎氣丸相為體用者也。
蓋胸中之氣。
其先天受于下焦之肝腎。
其後天養于中焦之脾胃。
先天之氣下削。
而不能上蒸者。
既立腎氣一丸。
以資其化源。
後天之氣中虛。
而不能上育者。
故又立薯蓣一丸。
以大其培養耳。
夫陽生于陰。
氣藏于血。
脾胃之陽氣。
所以中虛者。
以脾胃之陰精。
先經枯竭也。
故用甘溫之薯蓣為君。
甘浮之甘草為臣者。
所以定脾胃之大車巨艦也。
以培土之白術。
投其所喜。
以滲濕之茯苓。
去其所惡以為佐。
則又大車之騾馬。
巨艦之繩纜也。
然後先裝地黃當歸阿膠以為主。
芎芍藥麥冬以為佐。
則其所以補陰補血者。
确在脾胃中之陰血可必矣。
次裝生氣之豆黃卷。
行氣之曲以為主。
提氣之人參。
溫氣之幹姜以為佐。
則其所以補陽補氣者。
又确在脾胃中之陽氣可必矣。
于是以甘浮之大棗上托之。
利氣之杏仁疏導之。
開提之桔梗上透之。
辛散之白蔹外引之。
則其所補之陰陽。
從中焦而氤氲蒸被。
貯之胸中。
而充行經絡矣。
此治諸不足之精意也。
至其以辛溫而散邪之桂枝為主。
芬芳而清膈之柴胡為佐。
又殿之以密表之防風者。
所以祛内外之風氣百疾。
而尤防其複襲也。
腎氣以小丸吞服。
欲其難化而下至于腎。
本方以大丸嚼服。
欲其易發而中盡于胃也。
空腹。
則胃有餘力而易化。
酒服。
則藥有助氣而速行也。
此于金匮中。
除鼈甲煎丸外。
為第二大方。
計藥二十一味。
用意凡十一層。
真旋轉造化之奇制也。
豆黃卷、大豆色黃象中土。
浸令生。
幹而卷之。
則其芽性具銳發生氣之勢。
與赤小豆卷異用而同義。
曲即酒曲。
其性溫暖。
具漚發之用。
不特取其行藥。
且使腐化谷食以生精悍也。
白蔹辛甘而生蔓。
辛甘走氣。
蔓則經絡之象。
是行氣于經絡之品也。
餘藥别見。
方論中詳略不同者此也。
十八條虛勞。
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湯主之。
酸棗仁湯方酸棗仁(二升)茯苓知母芎(各二兩)甘草(一兩)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酸棗仁得六升。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人之所以得眠者。
以陽伏于陰。
氣藏于血。
而得覆庇之妙也。
陰血虛于裡于下。
則陽氣艱于伏藏。
而浮揚于上。
且上焦之津液又虛。
不足勝陽氣非時之擾。
故煩而不得眠也。
是其治例。
不外乎潤而降之之理矣。
但潤藥皆陰。
降藥趨下。
苟非擡高下引。
則失神氣浮揚之位而無益也。
夫棗性最高。
為胸分之藥。
酸能斂氣歸根。
仁能伏神守宅。
故重用而先煮之以為主。
然後以川芎滋心血。
以知母潤肺氣。
以甘草浮緩之。
而使徐徐下行。
且以解虛煩之躁急也。
以茯苓降滲之。
而使少少下引。
正以領棗仁之斂伏也。
譬之亢旱之天。
大地幹燥。
太陽既沒。
紅塵高揚。
黃埃飛布。
太虛役役。
不得瞑合。
若非露下天清。
烏能夜涼氣潤而靜伏乎。
此仲景之方藥。
與造化相為始終也。
十九條五勞。
虛極。
羸瘦。
腹滿。
不能飲食。
食傷。
憂傷。
飲傷。
房室傷。
饑傷。
勞傷。
經絡營衛氣傷。
内有幹血。
肌膚甲錯。
兩目黯黑。
緩中補虛。
大黃蟲丸主之。
大黃蟲丸方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桃仁杏仁(各一升)幹地黃(十兩)芍藥(四兩) 甘草(三兩)幹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蟲(半升) 上十二味。
末之。
煉蜜和丸小豆大。
酒飲服五丸。
日三服。
此條為虛勞之變症。
與上文諸條之候不同。
上文諸症。
大概精血虛于下。
則神氣餒于上。
而成虛勞者。
此則陰虛而陽火獨長。
陽殘陰。
因而血幹于内者。
五勞。
注見首卷。
虛極。
當指陰血枯竭而言。
非兼氣言也。
陰血枯竭。
故屬陰之分肉。
損削而羸瘦。
且方中純用血藥。
而不略帶氣藥者可證也。
又陰血枯竭。
則腸胃幹澀而多結滞。
故腹滿。
宿垢占據手足陽明之腑。
故不能飲食也。
傷于食。
則氣滞。
傷于憂。
則氣結。
傷于飲。
則氣浮。
傷于房室。
則氣孤。
傷于饑。
則氣焰。
傷于勞。
則氣張。
傷于經絡營衛。
則氣阻。
俱能生煩熱。
而為膏火自煎之候。
夫氣以火動而見有餘。
血以氣熱而受炮炙。
則内有烙幹之血。
各因所傷而凝于其部矣。
人身惟氣調血暢。
則氣血融和。
渾成無迹。
今其肌膚中之可共見者。
隐隐如鱗甲之相錯。
此非裡有幹血。
而敗氣外呈之一證乎。
又氣暢血調。
則水火交光。
精明有神。
今其兩目中之所自見者。
蒙蒙如黯黑之旋轉。
此非下有幹血。
而神境上懸之一證乎。
夫陰陽之道。
相宜于配偶。
而相殘于偏弊者也。
陽長陰短。
則陽氣常弓彎于外。
而陰氣常弦急于中矣。
攻其幹血而補其新血。
是續陰以緩陽。
故曰緩中補虛。
主本湯者。
諸症由于血虛。
補血固為要着。
然幹血不去。
則生氣嘗以惡鬼而消阻。
是逐淤更于補血為先着矣。
故以性喜吸血之虻蟲、水蛭為主者。
取其直入血分也。
漆為木液。
其象猶血。
幹則具幹血之狀。
以之為使。
又令其引入幹血之所也。
然後以行淤之桃仁。
破而動之。
以利氣之杏仁。
疏而洩之。
總交于緩攻慢取之熟大黃。
徐徐擊散。
而收平賊之功矣。
地黃色黑而滋肝腎。
蛴螬漿多而補津液。
蟲活血而續損傷。
以養肝之芍藥。
養脾之甘草為之使。
蓋又以肝脾二髒。
操藏血行血之大權故也。
但血之所以内幹者。
原因陽火獨長之所緻。
苟非帶用涼血之品。
誠恐幹血既去。
而新血不虞其複幹乎。
故又于諸血藥中。
加黃芩一味。
則攻擊者為救燹之兵。
而潤澤者為清和之露矣。
蜜丸加潤。
酒飲善行。
五丸三服。
勞傷羸瘦者。
攻補俱不能驟勝也。
腎氣虛。
而主令傳化之機自滞。
故不利也。
又胸中宗氣。
其先天受之于腎。
其後天養之于胃。
腎精短而氣自餒。
既不能授氣于胸。
胃無命門之底火。
而其腐熟水谷之化。
又不能生悍氣以上供之。
則胸中之陽光衰薄。
不能溫照九地。
故少腹拘急。
不能分布黃泉。
故小便不利也。
細按方意。
始知其名雖腎氣。
實所以補氣源而上引之。
以填心肺之夾空者也。
仲景之意。
蓋謂諸氣之虛。
由于命門之火衰薄。
而命門之虛。
又因精血枯竭之所緻。
故用熟地黃為君以補腎精。
山茱萸為佐以補肝血。
縮用炮附桂枝于精血藥内者。
先則取其從陰而下行。
終則資其蒸水以化氣也。
佐薯蓣者。
尤有妙義。
蓋峻補下焦之精血。
而并益其氣。
苟不培中焦之土以鎮之。
則肝腎之賊陰沖起。
而喘咳等候必見。
譬諸天地。
上氣下水。
其間惟大地為之中隔。
故癸水安于黃泉之下。
而癸中之壬。
方能化氣以與太虛之清陽。
氤氲充塞之理也。
至于茯苓、澤瀉。
又所以佐薯蓣之功。
而滲洩癸水之渣質耳。
牡丹、花當谷雨。
故名谷雨花。
得從厥陰而透達少陽之正性。
其皮更為行津走氣之路。
用以為使。
是欲其領桂附之陽神陽液。
而上噓心肺之空也。
丸則取其下行。
酒服欲其升發。
與建中湯為一上一下。
一男一女。
一标一本。
相濟相成之妙方也。
十七條虛勞。
諸不足。
風氣百疾。
薯蓣丸主之。
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人參(十分)茯苓(五分)白術(六分)甘草(二十八分)幹地黃當歸(各十八分) 芎(六分)芍藥(六分)阿膠(七分)麥冬(六分)杏仁(六分)桔梗(五分)柴胡(五分)桂枝(十八分)防風(六分)幹姜(三分)白蔹(二分)豆黃卷神曲(各十八分)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
末之。
煉蜜和丸如彈子大。
空腹酒服一丸。
一百丸為劑。
諸不足、與上文不同。
上文就三焦及經絡之陽氣而言。
此則兼上中二焦之陰津陽氣而兩言之也。
細按方意自見。
風氣有二因。
脾胃之精悍中虛。
則胸中之陽氣上餒。
而在表之衛氣。
亦因之而外虛矣。
故外風容易襲入者一也。
脾胃之土衰。
不能生肺金清肅之氣。
則肝木橫肆。
而内生虛風者二也。
風氣百疾。
凡眩冒、麻木、疼痛、皆是。
主本方者。
又與上條腎氣丸相為體用者也。
蓋胸中之氣。
其先天受于下焦之肝腎。
其後天養于中焦之脾胃。
先天之氣下削。
而不能上蒸者。
既立腎氣一丸。
以資其化源。
後天之氣中虛。
而不能上育者。
故又立薯蓣一丸。
以大其培養耳。
夫陽生于陰。
氣藏于血。
脾胃之陽氣。
所以中虛者。
以脾胃之陰精。
先經枯竭也。
故用甘溫之薯蓣為君。
甘浮之甘草為臣者。
所以定脾胃之大車巨艦也。
以培土之白術。
投其所喜。
以滲濕之茯苓。
去其所惡以為佐。
則又大車之騾馬。
巨艦之繩纜也。
然後先裝地黃當歸阿膠以為主。
芎芍藥麥冬以為佐。
則其所以補陰補血者。
确在脾胃中之陰血可必矣。
次裝生氣之豆黃卷。
行氣之曲以為主。
提氣之人參。
溫氣之幹姜以為佐。
則其所以補陽補氣者。
又确在脾胃中之陽氣可必矣。
于是以甘浮之大棗上托之。
利氣之杏仁疏導之。
開提之桔梗上透之。
辛散之白蔹外引之。
則其所補之陰陽。
從中焦而氤氲蒸被。
貯之胸中。
而充行經絡矣。
此治諸不足之精意也。
至其以辛溫而散邪之桂枝為主。
芬芳而清膈之柴胡為佐。
又殿之以密表之防風者。
所以祛内外之風氣百疾。
而尤防其複襲也。
腎氣以小丸吞服。
欲其難化而下至于腎。
本方以大丸嚼服。
欲其易發而中盡于胃也。
空腹。
則胃有餘力而易化。
酒服。
則藥有助氣而速行也。
此于金匮中。
除鼈甲煎丸外。
為第二大方。
計藥二十一味。
用意凡十一層。
真旋轉造化之奇制也。
豆黃卷、大豆色黃象中土。
浸令生。
幹而卷之。
則其芽性具銳發生氣之勢。
與赤小豆卷異用而同義。
曲即酒曲。
其性溫暖。
具漚發之用。
不特取其行藥。
且使腐化谷食以生精悍也。
白蔹辛甘而生蔓。
辛甘走氣。
蔓則經絡之象。
是行氣于經絡之品也。
餘藥别見。
方論中詳略不同者此也。
十八條虛勞。
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湯主之。
酸棗仁湯方酸棗仁(二升)茯苓知母芎(各二兩)甘草(一兩)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酸棗仁得六升。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人之所以得眠者。
以陽伏于陰。
氣藏于血。
而得覆庇之妙也。
陰血虛于裡于下。
則陽氣艱于伏藏。
而浮揚于上。
且上焦之津液又虛。
不足勝陽氣非時之擾。
故煩而不得眠也。
是其治例。
不外乎潤而降之之理矣。
但潤藥皆陰。
降藥趨下。
苟非擡高下引。
則失神氣浮揚之位而無益也。
夫棗性最高。
為胸分之藥。
酸能斂氣歸根。
仁能伏神守宅。
故重用而先煮之以為主。
然後以川芎滋心血。
以知母潤肺氣。
以甘草浮緩之。
而使徐徐下行。
且以解虛煩之躁急也。
以茯苓降滲之。
而使少少下引。
正以領棗仁之斂伏也。
譬之亢旱之天。
大地幹燥。
太陽既沒。
紅塵高揚。
黃埃飛布。
太虛役役。
不得瞑合。
若非露下天清。
烏能夜涼氣潤而靜伏乎。
此仲景之方藥。
與造化相為始終也。
十九條五勞。
虛極。
羸瘦。
腹滿。
不能飲食。
食傷。
憂傷。
飲傷。
房室傷。
饑傷。
勞傷。
經絡營衛氣傷。
内有幹血。
肌膚甲錯。
兩目黯黑。
緩中補虛。
大黃蟲丸主之。
大黃蟲丸方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桃仁杏仁(各一升)幹地黃(十兩)芍藥(四兩) 甘草(三兩)幹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蟲(半升) 上十二味。
末之。
煉蜜和丸小豆大。
酒飲服五丸。
日三服。
此條為虛勞之變症。
與上文諸條之候不同。
上文諸症。
大概精血虛于下。
則神氣餒于上。
而成虛勞者。
此則陰虛而陽火獨長。
陽殘陰。
因而血幹于内者。
五勞。
注見首卷。
虛極。
當指陰血枯竭而言。
非兼氣言也。
陰血枯竭。
故屬陰之分肉。
損削而羸瘦。
且方中純用血藥。
而不略帶氣藥者可證也。
又陰血枯竭。
則腸胃幹澀而多結滞。
故腹滿。
宿垢占據手足陽明之腑。
故不能飲食也。
傷于食。
則氣滞。
傷于憂。
則氣結。
傷于飲。
則氣浮。
傷于房室。
則氣孤。
傷于饑。
則氣焰。
傷于勞。
則氣張。
傷于經絡營衛。
則氣阻。
俱能生煩熱。
而為膏火自煎之候。
夫氣以火動而見有餘。
血以氣熱而受炮炙。
則内有烙幹之血。
各因所傷而凝于其部矣。
人身惟氣調血暢。
則氣血融和。
渾成無迹。
今其肌膚中之可共見者。
隐隐如鱗甲之相錯。
此非裡有幹血。
而敗氣外呈之一證乎。
又氣暢血調。
則水火交光。
精明有神。
今其兩目中之所自見者。
蒙蒙如黯黑之旋轉。
此非下有幹血。
而神境上懸之一證乎。
夫陰陽之道。
相宜于配偶。
而相殘于偏弊者也。
陽長陰短。
則陽氣常弓彎于外。
而陰氣常弦急于中矣。
攻其幹血而補其新血。
是續陰以緩陽。
故曰緩中補虛。
主本湯者。
諸症由于血虛。
補血固為要着。
然幹血不去。
則生氣嘗以惡鬼而消阻。
是逐淤更于補血為先着矣。
故以性喜吸血之虻蟲、水蛭為主者。
取其直入血分也。
漆為木液。
其象猶血。
幹則具幹血之狀。
以之為使。
又令其引入幹血之所也。
然後以行淤之桃仁。
破而動之。
以利氣之杏仁。
疏而洩之。
總交于緩攻慢取之熟大黃。
徐徐擊散。
而收平賊之功矣。
地黃色黑而滋肝腎。
蛴螬漿多而補津液。
蟲活血而續損傷。
以養肝之芍藥。
養脾之甘草為之使。
蓋又以肝脾二髒。
操藏血行血之大權故也。
但血之所以内幹者。
原因陽火獨長之所緻。
苟非帶用涼血之品。
誠恐幹血既去。
而新血不虞其複幹乎。
故又于諸血藥中。
加黃芩一味。
則攻擊者為救燹之兵。
而潤澤者為清和之露矣。
蜜丸加潤。
酒飲善行。
五丸三服。
勞傷羸瘦者。
攻補俱不能驟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