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曆節病脈證治第五

關燈
入腎經之骨縫。

    故又佐以酸斂之芍藥。

    少少下引之。

    而使辛鹹溫熱之附子。

    一直接入腎髒。

    然後君以燥濕之白術。

    散濕之生姜。

    臣以甘緩之甘草。

    使培骨節之土氣。

    總交于發越之麻黃。

    又從筋骨間。

    而徐徐透為微汗也。

    殿之以防風者。

    防風能密衛氣。

    恐風濕去。

    而複為風所襲耳。

    然則以附子為入腎之向導。

    以白術、生姜、甘草為除濕之中軍。

    以麻黃為班師之首領。

    以防風為留鎮之善後。

    以桂枝、芍藥、知母。

    原為後軍之督率。

    而不意便道中。

    卻收去風之奇捷矣。

    神哉方也。

    六條之少陰血虛。

    單中風而成曆節者。

    雖無郁汗之濕。

    其腎氣之虛。

    與中風之宜從汗解俱同。

    以鄙意拟之。

    于本方去除濕之白術、生姜。

    換補肝血之當歸。

    補腎血之生地。

    則易一主将。

    而全軍俱變矣。

     故其曰主之者。

    是以此方為主。

    原與人以神明進退之用。

    而與他處之曰宜某湯者。

    其文例不同也。

     九條味酸則傷筋。

    筋傷則緩。

    名曰洩。

    鹹則傷骨。

    骨傷則痿。

    名曰枯。

    枯洩相搏。

    名曰斷洩。

    營氣不通。

    衛不獨行。

    營衛俱微。

    三焦無所禦。

    四屬斷絕。

    身體羸瘦。

    獨足腫大。

    黃汗出。

    胫冷。

    假令發熱。

    便為曆節也。

    病曆節。

     不可屈伸。

    疼痛。

    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川烏(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麻黃(三兩)黃(三兩)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

    咀。

    四味以水三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内蜜煎中。

    更煎之。

    服七合不知。

    盡服之。

     五行各具陰陽。

    如甲乙壬癸等類。

    而其性情好惡。

    常相反而不相同者。

    以陽生則陰死。

    陰生則陽死。

    故也。

    比如甲木生于亥。

    乙即死于亥。

    乙木生于午。

    甲即死于午。

    壬水生于申。

    癸即死于申。

    癸水生于卯。

    壬即死于卯之類。

    夫肝為木髒。

    木中甲陽而乙陰。

    甲主陽神。

    外流其餘氣以應筋。

    故性喜調暢。

    而内經以辛補之。

    以酸瀉之者是也。

    乙主陰象。

    内固其形髒以應肝。

    故性喜斂束。

    而金匮以酸補之者是也。

    然甲生則乙死。

    過辛而傷其形髒之肝。

    乙生則甲死。

    過酸而傷其餘氣之筋矣。

    蓋酸則斂肝之陰血者。

    并斂其養筋之陽氣。

    筋失陽健之用。

    故緩。

    名之曰洩者。

    肝血不與筋俱。

    而其氣亦漸散洩也。

    腎為水髒。

    水中壬陽而癸陰。

    壬主陽神。

    外流其餘氣以應骨。

    故性喜鎮靜。

    而内經以甘補之。

    以鹹瀉之者是也。

    癸主陰象。

    内固其形髒以應腎。

    故性喜降潤。

     而金匮以鹹補之者是也。

    然壬生則癸死。

    過甘而傷其形髒之腎。

    癸生則壬死。

    過鹹而傷其餘氣之骨矣。

    蓋鹹則抑腎之陰精者。

    并抑其強骨之陽氣。

    骨失陽健之用。

    故痿。

    名之曰枯者。

    腎精不與骨俱。

    而其氣亦漸枯槁也。

    骨之陽病而枯。

    筋之陽病而洩。

    兩相搏結。

    則是肝腎斷其所養。

    而筋骨之氣漸洩。

    名曰斷洩。

    不亦宜乎。

     以上言肝腎筋骨之自為病也。

    經絡之營氣。

    雖化于胃中之水谷。

    然實與肝腎之精血相貫通者也。

    肝腎病斷洩。

    則營氣以不通而漸微。

    其胃中所化之悍氣。

    又乘營陰而出為外衛者。

    營氣既微。

    則衛不能獨行而自盛。

    故營衛俱微矣。

    此言肝腎病于内。

    因而營衛亦病于外也。

    禦。

    如執禦之義。

    上焦胸中之陽。

    中焦胃分之陽。

     下焦命門之陽。

    皆以精血為車。

    而禦之以周行者也。

    肝腎之精血。

    内斂下伏。

    則三焦之氣。

    無所乘駕。

    而漸冷之意。

    亦在言外矣。

    此言肝腎病于下。

    因而胸中胃分。

    亦病于上矣。

    四屬。

    即指上下内外也。

    承上文而言酸收鹹降。

    使精血内斂下伏。

    以緻肝腎之陽。

    内病下病。

    于是營衛外微。

    三焦上弱。

    而上下内外之四屬。

    俱捍格而有斷絕之勢矣。

    經絡之營衛俱微。

    故身體羸瘦。

    肝腎之精血。

    為酸鹹之味所斂伏。

    故獨足腫大。

    黃汗出也。

    陰氣自伏。

    則陽氣自微。

    故胫冷。

    即上文筋緩骨痿之理也。

    假令發熱。

    則是陽氣不獨行。

    而郁于筋骨之縫。

    其為曆節無疑。

    此言曆節之外症。

    以證其四屬斷絕之意。

    主烏頭湯者。

    以通陽透節之烏頭為主。

    而用蜜熬以為煎者。

    取其留連胃中。

    以為内通外達之地。

    然後以甘緩之甘草。

    破芍藥之酸斂。

    而特令其引烏頭之陽氣。

    内入筋骨。

    以實表之黃。

    監麻黃之發越。

    而特令其引烏頭之陽氣。

    外行營衛。

    将肝腎之伏陽一起。

    則蒸其精血。

    而與三焦營衛。

    複得交通矣。

    至其純用辛甘之味。

    不特辛以破酸。

    甘以救鹹。

    且病機發于補陰而賊陽。

    故方意專于升火以運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