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曆節病脈證治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既聞其義矣。
夫入髒入腑之症。
并見皮膚經絡等候。
是從下焦而上入腑髒。
因而由腑髒之胸分。
溢出于經絡皮膚之表。
其理可以神會。
每見皮膚經絡之症。
識人能言。
則腑髒之未病。
鑿鑿可據。
若謂上從太陽之胸分而外出者。
則膻中及肺。
一髒一腑。
皆麗胸中。
邪既從此經過。
則腑髒安得不病。
而獨皮膚經絡乎、既不從胸分而外出。
敢問何由而中于表。
竟與腑髒不涉耶。
答曰。
太陽管皮膚經絡。
固矣。
其陽明等五經之氣。
各另開門而自出其經絡。
以附于太陽之表。
此蓋由本髒之經。
而出之太陽者也。
三條寸口脈遲而緩。
遲則為寒。
緩則為虛。
營緩則為亡血。
衛緩則為中風。
邪氣中經。
則身癢而瘾疹。
心氣不足。
邪氣入中。
則胸滿而短氣。
遲、就至數之不及四五至而言。
緩、就體狀之懈弛松寬而言。
陽氣微。
而鼓動之機不能貫珠連續。
則遲。
故曰遲則為寒。
精悍衰。
而不能充滿脈體。
則緩。
故曰緩則為虛也。
夫寸口之外應者。
則主營衛經絡。
今其部位見緩。
若系中取之而在營分。
則精血衰而不能充于脈中。
故為松寬不飽之象。
則知緩為亡血所緻矣。
此句是客。
若系浮取之而在衛分。
則是悍氣衰而不能令于脈外。
故為懈弛不挺之象。
則知緩為中風所緻矣。
此句是主。
以下文單言氣而不言血故也。
營衛屬經表。
是邪已中其經矣。
于是經氣自虛之因。
則經大氣小。
而串動如蟲行皮中。
故身癢。
中風之因。
風為陽邪而善化熱。
則傷其絡血。
而發為忽起忽落。
半含半露之瘾疹矣。
又寸口之上應者。
則主心肺胸膈。
今其部見緩。
則是心肺夾空之氣不足。
以緻風邪入于其中。
胸中為真氣氤氲之位。
邪氣乘之。
則相犯而不容。
故滿。
又胸中為息道遊溢之鄉。
邪氣入之。
則機滞而艱澀。
故短氣也。
此承首節。
而言陽虛之人。
外風中入經絡。
而為未經勾結髒邪之症也。
但細按本篇前後。
共論九條。
計方二道。
除下文等六條。
俱論曆節外。
而論中風者。
止此三條。
又除第一條及第三條。
言單中外風之外。
其言兼中髒邪者。
僅有第二一條。
且後文兩方。
俱确系曆節治例。
而中風一門。
并無方藥。
殘缺無疑。
嗟乎、照妖之寶鏡失圓。
垂世之鼎彜折足。
真令人飲恨無窮也。
海内藏仲景全書之古本。
或原文具在。
或論條方治。
有坊本所遺失而未經載刻者。
倘能賜教示知。
以廣鄙陋。
是有望于博雅之君子焉。
四條寸口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
弱即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傷心。
曆節痛。
黃汗出。
故曰曆節。
寸口。
當指左心右肺而言。
右寸之脈屬肺。
肺主氣而配天。
天者。
高遠之象也。
故其脈常浮。
今反浮為沉。
是肺氣下郁之應。
又肺腎為子母。
腎藏精而主骨。
肺脈下沉。
是肺以金母之氣。
而下伏于腎子之骨間矣。
故曰沉即主骨。
沉即為腎也。
左寸之脈屬心。
心主血而應夏。
夏者。
開張之象也。
故其脈常來盛去衰。
今反盛為弱。
是心血内滞之應。
又心肝為子母。
心脈内弱。
是心以火子之液。
而内結于木母之筋脈矣。
故曰弱即主筋。
弱即為肝也。
夫諸筋皆屬于節。
節者。
神氣遊行出入之所。
又陽氣者。
柔則養筋。
今神氣内郁下伏。
不能遊行出入以養筋。
其故何也。
惟是夏月及用力而汗出。
則心肺之氣血。
正在發揚。
若乘此入水。
則水寒之氣。
束肺抑心而下結。
内伏于筋骨之節縫。
故曆節痛。
黃汗出者。
郁水寒而成濕。
郁氣血而生熱。
濕熱交并于曆節之外故也。
此言曆節之成于寒濕者。
五條趺陽脈浮而滑。
滑則谷氣實。
浮則汗自出。
此即汗自出之脈。
而概言受病之因。
不提曆節者。
以汗自出之人。
有成中風。
如本篇之一條三條症者。
有成風濕。
如濕門之五條八條症者。
不止一曆節。
而曆節亦在其中。
故但言其脈症。
以為受病之地而已。
蓋謂汗出入水。
其病曆節。
固如上條所雲矣。
但凡汗多之脈。
便宜自防。
不但不得入水。
并亦不可被風也。
倘若趺陽之胃脈。
浮而且滑。
滑為津液完聚之象。
滑見于胃。
則胃中水谷所化之氣自實可知。
浮為在表。
滑從浮斷。
則其津液不輸他髒别腑。
而上蒸外洩以為表汗。
又可知也。
夫胃中之津液。
自實而不輸髒腑。
則筋骨内失所養。
加之汗出。
則衛氣必衰。
而風邪易犯。
此與勞汗當風。
及汗出入水。
同具受病之地。
雖中風、風濕、曆節等候。
未辨所成。
然皆不可不防微杜漸
夫入髒入腑之症。
并見皮膚經絡等候。
是從下焦而上入腑髒。
因而由腑髒之胸分。
溢出于經絡皮膚之表。
其理可以神會。
每見皮膚經絡之症。
識人能言。
則腑髒之未病。
鑿鑿可據。
若謂上從太陽之胸分而外出者。
則膻中及肺。
一髒一腑。
皆麗胸中。
邪既從此經過。
則腑髒安得不病。
而獨皮膚經絡乎、既不從胸分而外出。
敢問何由而中于表。
竟與腑髒不涉耶。
答曰。
太陽管皮膚經絡。
固矣。
其陽明等五經之氣。
各另開門而自出其經絡。
以附于太陽之表。
此蓋由本髒之經。
而出之太陽者也。
三條寸口脈遲而緩。
遲則為寒。
緩則為虛。
營緩則為亡血。
衛緩則為中風。
邪氣中經。
則身癢而瘾疹。
心氣不足。
邪氣入中。
則胸滿而短氣。
遲、就至數之不及四五至而言。
緩、就體狀之懈弛松寬而言。
陽氣微。
而鼓動之機不能貫珠連續。
則遲。
故曰遲則為寒。
精悍衰。
而不能充滿脈體。
則緩。
故曰緩則為虛也。
夫寸口之外應者。
則主營衛經絡。
今其部位見緩。
若系中取之而在營分。
則精血衰而不能充于脈中。
故為松寬不飽之象。
則知緩為亡血所緻矣。
此句是客。
若系浮取之而在衛分。
則是悍氣衰而不能令于脈外。
故為懈弛不挺之象。
則知緩為中風所緻矣。
此句是主。
以下文單言氣而不言血故也。
營衛屬經表。
是邪已中其經矣。
于是經氣自虛之因。
則經大氣小。
而串動如蟲行皮中。
故身癢。
中風之因。
風為陽邪而善化熱。
則傷其絡血。
而發為忽起忽落。
半含半露之瘾疹矣。
又寸口之上應者。
則主心肺胸膈。
今其部見緩。
則是心肺夾空之氣不足。
以緻風邪入于其中。
胸中為真氣氤氲之位。
邪氣乘之。
則相犯而不容。
故滿。
又胸中為息道遊溢之鄉。
邪氣入之。
則機滞而艱澀。
故短氣也。
此承首節。
而言陽虛之人。
外風中入經絡。
而為未經勾結髒邪之症也。
但細按本篇前後。
共論九條。
計方二道。
除下文等六條。
俱論曆節外。
而論中風者。
止此三條。
又除第一條及第三條。
言單中外風之外。
其言兼中髒邪者。
僅有第二一條。
且後文兩方。
俱确系曆節治例。
而中風一門。
并無方藥。
殘缺無疑。
嗟乎、照妖之寶鏡失圓。
垂世之鼎彜折足。
真令人飲恨無窮也。
海内藏仲景全書之古本。
或原文具在。
或論條方治。
有坊本所遺失而未經載刻者。
倘能賜教示知。
以廣鄙陋。
是有望于博雅之君子焉。
四條寸口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
弱即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傷心。
曆節痛。
黃汗出。
故曰曆節。
寸口。
當指左心右肺而言。
右寸之脈屬肺。
肺主氣而配天。
天者。
高遠之象也。
故其脈常浮。
今反浮為沉。
是肺氣下郁之應。
又肺腎為子母。
腎藏精而主骨。
肺脈下沉。
是肺以金母之氣。
而下伏于腎子之骨間矣。
故曰沉即主骨。
沉即為腎也。
左寸之脈屬心。
心主血而應夏。
夏者。
開張之象也。
故其脈常來盛去衰。
今反盛為弱。
是心血内滞之應。
又心肝為子母。
心脈内弱。
是心以火子之液。
而内結于木母之筋脈矣。
故曰弱即主筋。
弱即為肝也。
夫諸筋皆屬于節。
節者。
神氣遊行出入之所。
又陽氣者。
柔則養筋。
今神氣内郁下伏。
不能遊行出入以養筋。
其故何也。
惟是夏月及用力而汗出。
則心肺之氣血。
正在發揚。
若乘此入水。
則水寒之氣。
束肺抑心而下結。
内伏于筋骨之節縫。
故曆節痛。
黃汗出者。
郁水寒而成濕。
郁氣血而生熱。
濕熱交并于曆節之外故也。
此言曆節之成于寒濕者。
五條趺陽脈浮而滑。
滑則谷氣實。
浮則汗自出。
此即汗自出之脈。
而概言受病之因。
不提曆節者。
以汗自出之人。
有成中風。
如本篇之一條三條症者。
有成風濕。
如濕門之五條八條症者。
不止一曆節。
而曆節亦在其中。
故但言其脈症。
以為受病之地而已。
蓋謂汗出入水。
其病曆節。
固如上條所雲矣。
但凡汗多之脈。
便宜自防。
不但不得入水。
并亦不可被風也。
倘若趺陽之胃脈。
浮而且滑。
滑為津液完聚之象。
滑見于胃。
則胃中水谷所化之氣自實可知。
浮為在表。
滑從浮斷。
則其津液不輸他髒别腑。
而上蒸外洩以為表汗。
又可知也。
夫胃中之津液。
自實而不輸髒腑。
則筋骨内失所養。
加之汗出。
則衛氣必衰。
而風邪易犯。
此與勞汗當風。
及汗出入水。
同具受病之地。
雖中風、風濕、曆節等候。
未辨所成。
然皆不可不防微杜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