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論曰。
百合病者。
百脈一宗。
悉緻其病也。
意欲食。
複不能食。
常默默。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飲食。
或有美時。
或有不欲。
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口苦。
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痢。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疼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
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
但頭眩者。
三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
或病四五日始見。
或病至二十日。
或一月後見者。
各随症治之。
百合病者。
宗氣血脈。
百不合之病也。
以百不合之病。
而合之以百合。
以藥名病。
猶雲柴胡症。
桂枝症之義。
故曰百合病也。
百脈者。
百骸之血脈。
就上中下三焦而言。
一宗者。
一身之宗氣。
就心肺之夾空而言。
然氣主乎血。
血抱乎氣。
嘗有夫唱婦随。
君令臣供之妙。
若陰血一傷。
則其氣自為渙散。
而氣血失合一之用。
故悉緻其病也。
是則氣原無病。
所病者。
惟是血不足以副之。
故見夫若無家。
君幾失國之象。
下文欲食、欲卧、欲行、欲飲食、或有美時。
及無寒無熱等。
一半、俱陽氣未病之候。
而不能食、不能卧、不能行、或飲食有不用。
而且食聞臭。
及如熱等。
一半症候。
俱陰不能為陽以贊厥成耳。
默默。
神機以失根據而有消阻之狀。
口苦者。
陽浮于上也。
小便赤者。
陽陷于下也。
藥不對症。
故不能治。
蓋行諸藥者。
以脾胃之陰陽相得。
然後能使之内走髒腑。
外達經表耳。
今陽有餘而弛。
陰不足而縱。
陽弛。
故得陽藥則劇吐。
陰縱。
故得陰藥則劇利也。
如有神靈。
指預知暗識之類。
蓋陰不能宅陽。
而魂離神蕩。
往往有在家而預知行人之至。
靜卧而潛通竊議之言者是也。
此條神機不守。
為百合病之最重者。
俗解頂上文之得藥吐痢為言。
則謬甚矣。
身形如和者。
陽氣無病之應。
脈微數者。
陰血幹熱之應。
陰短陽長之人。
每當溺時。
則膀胱一空。
而陰氣下流。
其陽熱愈浮于上。
故頭痛六十日。
為六氣轉換之候。
五行之鬼氣。
滿則必移。
而平氣接之。
是為子制其鬼也。
故期其愈。
若頭不痛。
但淅然及溺快。
而但頭眩者。
其陰虛陽浮之候。
降序而愈期亦各較速也。
其症。
統指欲食至頭眩等症而言。
未病而見。
謂不因他病而自成百合病者。
即下文第五條百合地黃湯症是也。
病四五日三項。
謂不論新舊。
先因他病而緻虛陰氣以成此病。
即下文二條之百合知母湯。
三條之百合滑石代赭湯。
四條之百合雞子黃湯等症是也。
或有問餘者曰。
子何以知此症之陽氣無病。
但病陰虛而陽自渙散也耶。
答曰。
以本篇方意知之。
諸方中用藥。
俱就上中下而峻補其陰。
至于氣分。
但用百合一味以招來收攝之而已矣。
見諸方下。
客首肯而去。
百合病見于發汗後者。
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百合(七枚劈)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
煎知母。
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百合病發汗後者。
猶言發汗之後。
因而成百合病也。
發汗。
則心肺之陰液大傷。
而上焦神氣。
有懶散不完之象。
故見首條諸症。
知母滋陰清熱。
善走肝腎。
肝為心之母。
腎為肺之子。
合子母而兩補心肺之陰精。
然後以形象心肺。
瓣瓣朝宗之百合。
收攝其神氣而抱攏之。
則知母滋陰以調百脈。
百合斂陽以歸一宗。
針鋒逼對矣。
先必别煎者。
各完其性也。
然後合和者。
相與有成也。
煎用泉水者。
取其上泛而流長。
蓋上泛之性歸宗。
流長之性貫脈也。
百合病見于下之後者。
滑石代赭湯主之。
滑石代赭湯方百合(七枚劈)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
去渣。
别以泉水二升。
煎滑石代赭。
取一升。
去渣。
後合和。
重煎。
取一升五合。
分溫服。
百合病下之後者。
猶言因下後而成百合病也。
下後。
則脾與肝腎之津液大傷。
而下焦神氣有懶散不完之象。
故見首條種種等症也。
滑石甘寒鎮重。
甘能聚氣。
寒能養陰。
鎮重。
則能令招攝神氣之百合。
下斂三陰散亡之氣。
分别水谷。
又其治下後之餘事也。
下後。
必多陰氣上逆。
故加代赭以鎮之耳。
百合病見于吐之後者。
百合雞子黃湯主之。
百合雞子黃湯方百合(七枚劈)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納雞子黃。
攪勻。
煎五六沸。
分溫服。
百合病吐之後者。
猶言因吐後而成百合病也。
吐後。
則脾胃之陰液大傷。
而中焦神氣有懶散不完之象。
故見首條種種諸症也。
雞蛋黃。
血液渾全。
且色黃而居中。
為大補土液之聖藥。
能使百合收攝中宮之氣。
聚為一宗。
故主之。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
病形如初者。
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地黃湯方百合(七枚劈)生地黃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渣。
内地黃汁。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中病勿更服。
大盒飯如漆。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者。
猶言不因吐下
百合病者。
百脈一宗。
悉緻其病也。
意欲食。
複不能食。
常默默。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飲食。
或有美時。
或有不欲。
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口苦。
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痢。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疼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
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
但頭眩者。
三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
或病四五日始見。
或病至二十日。
或一月後見者。
各随症治之。
百合病者。
宗氣血脈。
百不合之病也。
以百不合之病。
而合之以百合。
以藥名病。
猶雲柴胡症。
桂枝症之義。
故曰百合病也。
百脈者。
百骸之血脈。
就上中下三焦而言。
一宗者。
一身之宗氣。
就心肺之夾空而言。
然氣主乎血。
血抱乎氣。
嘗有夫唱婦随。
君令臣供之妙。
若陰血一傷。
則其氣自為渙散。
而氣血失合一之用。
故悉緻其病也。
是則氣原無病。
所病者。
惟是血不足以副之。
故見夫若無家。
君幾失國之象。
下文欲食、欲卧、欲行、欲飲食、或有美時。
及無寒無熱等。
一半、俱陽氣未病之候。
而不能食、不能卧、不能行、或飲食有不用。
而且食聞臭。
及如熱等。
一半症候。
俱陰不能為陽以贊厥成耳。
默默。
神機以失根據而有消阻之狀。
口苦者。
陽浮于上也。
小便赤者。
陽陷于下也。
藥不對症。
故不能治。
蓋行諸藥者。
以脾胃之陰陽相得。
然後能使之内走髒腑。
外達經表耳。
今陽有餘而弛。
陰不足而縱。
陽弛。
故得陽藥則劇吐。
陰縱。
故得陰藥則劇利也。
如有神靈。
指預知暗識之類。
蓋陰不能宅陽。
而魂離神蕩。
往往有在家而預知行人之至。
靜卧而潛通竊議之言者是也。
此條神機不守。
為百合病之最重者。
俗解頂上文之得藥吐痢為言。
則謬甚矣。
身形如和者。
陽氣無病之應。
脈微數者。
陰血幹熱之應。
陰短陽長之人。
每當溺時。
則膀胱一空。
而陰氣下流。
其陽熱愈浮于上。
故頭痛六十日。
為六氣轉換之候。
五行之鬼氣。
滿則必移。
而平氣接之。
是為子制其鬼也。
故期其愈。
若頭不痛。
但淅然及溺快。
而但頭眩者。
其陰虛陽浮之候。
降序而愈期亦各較速也。
其症。
統指欲食至頭眩等症而言。
未病而見。
謂不因他病而自成百合病者。
即下文第五條百合地黃湯症是也。
病四五日三項。
謂不論新舊。
先因他病而緻虛陰氣以成此病。
即下文二條之百合知母湯。
三條之百合滑石代赭湯。
四條之百合雞子黃湯等症是也。
或有問餘者曰。
子何以知此症之陽氣無病。
但病陰虛而陽自渙散也耶。
答曰。
以本篇方意知之。
諸方中用藥。
俱就上中下而峻補其陰。
至于氣分。
但用百合一味以招來收攝之而已矣。
見諸方下。
客首肯而去。
百合病見于發汗後者。
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百合(七枚劈)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
煎知母。
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百合病發汗後者。
猶言發汗之後。
因而成百合病也。
發汗。
則心肺之陰液大傷。
而上焦神氣。
有懶散不完之象。
故見首條諸症。
知母滋陰清熱。
善走肝腎。
肝為心之母。
腎為肺之子。
合子母而兩補心肺之陰精。
然後以形象心肺。
瓣瓣朝宗之百合。
收攝其神氣而抱攏之。
則知母滋陰以調百脈。
百合斂陽以歸一宗。
針鋒逼對矣。
先必别煎者。
各完其性也。
然後合和者。
相與有成也。
煎用泉水者。
取其上泛而流長。
蓋上泛之性歸宗。
流長之性貫脈也。
百合病見于下之後者。
滑石代赭湯主之。
滑石代赭湯方百合(七枚劈)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
去渣。
别以泉水二升。
煎滑石代赭。
取一升。
去渣。
後合和。
重煎。
取一升五合。
分溫服。
百合病下之後者。
猶言因下後而成百合病也。
下後。
則脾與肝腎之津液大傷。
而下焦神氣有懶散不完之象。
故見首條種種等症也。
滑石甘寒鎮重。
甘能聚氣。
寒能養陰。
鎮重。
則能令招攝神氣之百合。
下斂三陰散亡之氣。
分别水谷。
又其治下後之餘事也。
下後。
必多陰氣上逆。
故加代赭以鎮之耳。
百合病見于吐之後者。
百合雞子黃湯主之。
百合雞子黃湯方百合(七枚劈)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納雞子黃。
攪勻。
煎五六沸。
分溫服。
百合病吐之後者。
猶言因吐後而成百合病也。
吐後。
則脾胃之陰液大傷。
而中焦神氣有懶散不完之象。
故見首條種種諸症也。
雞蛋黃。
血液渾全。
且色黃而居中。
為大補土液之聖藥。
能使百合收攝中宮之氣。
聚為一宗。
故主之。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
病形如初者。
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地黃湯方百合(七枚劈)生地黃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渣。
内地黃汁。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中病勿更服。
大盒飯如漆。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者。
猶言不因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