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病脈證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一服覺身痹。
半日許再服。
三服都盡。
其人如冒狀。
勿怪。
即是術附并走皮中。
逐水氣。
未得除故耳。
此條頭一症。
系風寒兼濕。
第二症。
系單寒兼濕。
然俱在太陽經表。
而不幹腑髒者也。
身體指軀殼而言。
煩疼為熱因。
以風為陽熱。
寒濕二邪。
俱能化熱故也。
陽主健用。
濕主沉滞。
陽虛而濕邪中之。
沉滞而失其健用。
故不能轉側也。
不嘔者。
内無寒也。
不渴者。
裡無熱也。
蓋謂傷寒至八九日。
已過六七日自愈之期。
即宜見表邪入裡之候。
乃外不見解。
裡不見傳。
加之脈浮為在表。
浮而且虛。
則虛從浮斷。
是為表無陽氣。
更兼澀脈。
澀為濕診。
明系表陽虛微。
不能送邪出表。
以緻濕與風寒相搏。
故日久不解。
而亦不傳也。
是則表陽虛微。
為病之本。
風寒與濕。
為病之标。
故君附子至三枚者。
一以溫陽。
一以散寒。
一以驅濕也。
加于桂枝湯中者。
桂枝行營衛之氣。
風從汗解。
而寒濕亦與之俱去矣。
獨去芍藥者。
以為在經表。
不欲其酸斂也。
下文三句。
緊頂傷寒八九日六句。
猶言前症具而脈既如此之人。
若大便堅硬。
又為寒燥津液。
如水凍冰之象。
平脈所謂陰結者。
是也。
小便自利。
為肺與小腸。
氣微而不能提守之應。
桂枝行津洩氣。
故去之。
白術苦溫。
能滋脾胃肌肉之陽液。
以消客濕。
故加之。
冒者。
軀殼浮虛散大之貌。
詳傷寒注。
減諸藥于前方之半者。
前方注意在汗。
猶之以風雨解潮濕。
利于疏爽。
故大其制。
此方注意在濕。
猶之以旭日解寒濕。
義取熏蒸。
故半其制耳。
二十三條風濕相搏。
骨節煩疼。
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
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泡去皮)白術(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
則(一本有解能食汗出五字)複煩者。
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
宜服六七合為妙。
此條當重看風字。
症則以汗出惡風為主。
蓋以風為本。
而濕為标者也。
故方意君桂枝者。
一則取其行營衛之汗以解風。
随便令其領術附以解濕也。
濕流關節而能化熱。
風又為陽熱之邪。
兩熱相持于骨節。
故煩疼也。
風火之性。
以動而張。
故掣痛。
風濕鼓滿于骨節之上下。
故不得屈伸。
并不可近也。
風邪疏衛表。
故汗出。
濕邪滞肺竅。
故短氣。
小便不利者。
風濕以熱相得。
而氣機浮壅也。
惡風者。
汗出表疏。
畏風所襲也。
表疏惡風。
故不欲去衣。
微腫者。
風濕阻其經氣之應。
此因風為重。
故于甘草術附。
溫脾燥濕之外。
不得不尊桂枝以解其風濕耳。
二十四條太陽中者。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
灑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小有勞。
身即熱。
口開。
前闆齒燥。
若發其汗。
則惡寒甚。
加溫針。
則發熱甚。
數下之。
則淋甚。
即下條所雲中熱是也。
人身之陽氣。
托根于命門。
分光于髒腑。
各從其本經。
而熏蒸于在上在外。
乃于皮腠之間。
與太陽之氣。
彙成一片。
而包裹于軀殼之表。
是為衛氣。
衛氣周密。
不特以陽拒陰。
寒邪不能入。
即熱邪亦不能入者。
裡氣充。
而外氣不敢犯故也。
此條是髒腑之陽虛。
而衛氣衰薄。
故邪得以熱傷其表氣也。
熱傷其表氣。
故發熱。
衛氣衰薄而受傷。
故惡寒也。
陽主輕清。
陽虛而且見傷。
故身重。
疼痛者。
熱邪逼其經氣。
而不得上浮外鼓之應。
夫太陽之脈宜浮。
夏月之脈宜洪。
今見弦細芤遲。
弦細為減。
減者瘦削之義。
是陽氣之不能充其脈體也。
遲為在髒。
是髒陽氣微。
故不能健應于脈至也。
芤者。
無陰之診。
陽生于陰。
明系陰精短少。
而熱之邪充之。
故以芤見。
陽氣因之而弱。
故以弦細與遲同見也。
太陽外主皮毛。
内通小便。
小便已。
則膀胱氣空。
而皮毛之氣。
争赴空處。
故灑灑然毛聳也。
手足、為陽氣之充。
陽虛且病。
故不能貫于四末。
而逆冷也。
勞則神浮。
神者火也。
火浮。
故身熱。
口開者。
虛陽為邪所逼。
有下陷而不能收攝其唇口之象。
闆齒為督脈之所入處。
督脈兩界于太陽。
而與之為合。
太陽傷。
故督脈熱于所入而燥也。
發汗。
則陽益虛。
故惡寒甚。
溫針。
則外火與邪相襯。
故熱甚。
數下之。
則氣機奪于後陰。
而膀胱之治化不能傳送。
且邪因虛下沉。
故淋甚者也。
本經不列方。
以鄙意拟之。
炙甘草湯滋陰以實其芤。
合四逆湯扶陽以益其弦細與遲之脈。
陰陽充暢。
邪或解于自汗乎。
二十五條太陽中熱者。
是也。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也。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石膏(一斤碎)知母(二兩)甘草(二兩)人參(三兩)粳米(六合) 上五味。
以水一鬥。
煮米熟。
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大熱在内。
故蒸其液出而為汗。
又逼其陰出而惡寒也。
身熱者。
熱外蒸皮腠之應。
渴者。
熱内铄陰津之應。
此系太陽陰精短少。
而大熱傷其津液之症。
故主白虎。
以救大熱。
白虎加參。
以救大熱所傷之津液耳。
湯意見傷寒本湯下。
二十六條太陽中。
身熱。
疼重。
而脈微弱。
此以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緻也。
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方瓜蒂(二十個锉) 以水一升。
煮五合。
去滓。
頓服。
此亦陽虛、而熱傷氣之症也。
身熱。
為太陽中之本症。
疼重。
即下文水行皮中之候。
蓋疼為熱因。
重為濕因。
濕熱相搏。
故疼重也。
微弱為陽虛之診。
若陽氣充足。
邪不能相犯。
即或犯之。
便于渴飲涼水中。
送為汗解矣。
豈有身熱疼重之症乎。
今以脈微弱審之。
則知身熱疼重。
始以陽虛而受熱于前。
複以陽虛而不能運涼水于後之應。
故直斷之曰。
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緻也。
主瓜蒂湯者。
瓜蒂苦寒。
苦則能令胃系急而不下。
寒則能拒熱之邪内侵。
且此藥善湧。
湧則開提陽氣。
能使微弱之脈自振。
将水氣運為自汗。
而身熱疼重。
俱可盡解。
是去行水之權。
隻用一湧以提其陽氣、而已足矣。
其言一物者。
不欲以餘藥牽制其性耳。
去滓。
分溫三服。
一服覺身痹。
半日許再服。
三服都盡。
其人如冒狀。
勿怪。
即是術附并走皮中。
逐水氣。
未得除故耳。
此條頭一症。
系風寒兼濕。
第二症。
系單寒兼濕。
然俱在太陽經表。
而不幹腑髒者也。
身體指軀殼而言。
煩疼為熱因。
以風為陽熱。
寒濕二邪。
俱能化熱故也。
陽主健用。
濕主沉滞。
陽虛而濕邪中之。
沉滞而失其健用。
故不能轉側也。
不嘔者。
内無寒也。
不渴者。
裡無熱也。
蓋謂傷寒至八九日。
已過六七日自愈之期。
即宜見表邪入裡之候。
乃外不見解。
裡不見傳。
加之脈浮為在表。
浮而且虛。
則虛從浮斷。
是為表無陽氣。
更兼澀脈。
澀為濕診。
明系表陽虛微。
不能送邪出表。
以緻濕與風寒相搏。
故日久不解。
而亦不傳也。
是則表陽虛微。
為病之本。
風寒與濕。
為病之标。
故君附子至三枚者。
一以溫陽。
一以散寒。
一以驅濕也。
加于桂枝湯中者。
桂枝行營衛之氣。
風從汗解。
而寒濕亦與之俱去矣。
獨去芍藥者。
以為在經表。
不欲其酸斂也。
下文三句。
緊頂傷寒八九日六句。
猶言前症具而脈既如此之人。
若大便堅硬。
又為寒燥津液。
如水凍冰之象。
平脈所謂陰結者。
是也。
小便自利。
為肺與小腸。
氣微而不能提守之應。
桂枝行津洩氣。
故去之。
白術苦溫。
能滋脾胃肌肉之陽液。
以消客濕。
故加之。
冒者。
軀殼浮虛散大之貌。
詳傷寒注。
減諸藥于前方之半者。
前方注意在汗。
猶之以風雨解潮濕。
利于疏爽。
故大其制。
此方注意在濕。
猶之以旭日解寒濕。
義取熏蒸。
故半其制耳。
二十三條風濕相搏。
骨節煩疼。
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
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泡去皮)白術(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
則(一本有解能食汗出五字)複煩者。
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
宜服六七合為妙。
此條當重看風字。
症則以汗出惡風為主。
蓋以風為本。
而濕為标者也。
故方意君桂枝者。
一則取其行營衛之汗以解風。
随便令其領術附以解濕也。
濕流關節而能化熱。
風又為陽熱之邪。
兩熱相持于骨節。
故煩疼也。
風火之性。
以動而張。
故掣痛。
風濕鼓滿于骨節之上下。
故不得屈伸。
并不可近也。
風邪疏衛表。
故汗出。
濕邪滞肺竅。
故短氣。
小便不利者。
風濕以熱相得。
而氣機浮壅也。
惡風者。
汗出表疏。
畏風所襲也。
表疏惡風。
故不欲去衣。
微腫者。
風濕阻其經氣之應。
此因風為重。
故于甘草術附。
溫脾燥濕之外。
不得不尊桂枝以解其風濕耳。
二十四條太陽中者。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
灑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小有勞。
身即熱。
口開。
前闆齒燥。
若發其汗。
則惡寒甚。
加溫針。
則發熱甚。
數下之。
則淋甚。
即下條所雲中熱是也。
人身之陽氣。
托根于命門。
分光于髒腑。
各從其本經。
而熏蒸于在上在外。
乃于皮腠之間。
與太陽之氣。
彙成一片。
而包裹于軀殼之表。
是為衛氣。
衛氣周密。
不特以陽拒陰。
寒邪不能入。
即熱邪亦不能入者。
裡氣充。
而外氣不敢犯故也。
此條是髒腑之陽虛。
而衛氣衰薄。
故邪得以熱傷其表氣也。
熱傷其表氣。
故發熱。
衛氣衰薄而受傷。
故惡寒也。
陽主輕清。
陽虛而且見傷。
故身重。
疼痛者。
熱邪逼其經氣。
而不得上浮外鼓之應。
夫太陽之脈宜浮。
夏月之脈宜洪。
今見弦細芤遲。
弦細為減。
減者瘦削之義。
是陽氣之不能充其脈體也。
遲為在髒。
是髒陽氣微。
故不能健應于脈至也。
芤者。
無陰之診。
陽生于陰。
明系陰精短少。
而熱之邪充之。
故以芤見。
陽氣因之而弱。
故以弦細與遲同見也。
太陽外主皮毛。
内通小便。
小便已。
則膀胱氣空。
而皮毛之氣。
争赴空處。
故灑灑然毛聳也。
手足、為陽氣之充。
陽虛且病。
故不能貫于四末。
而逆冷也。
勞則神浮。
神者火也。
火浮。
故身熱。
口開者。
虛陽為邪所逼。
有下陷而不能收攝其唇口之象。
闆齒為督脈之所入處。
督脈兩界于太陽。
而與之為合。
太陽傷。
故督脈熱于所入而燥也。
發汗。
則陽益虛。
故惡寒甚。
溫針。
則外火與邪相襯。
故熱甚。
數下之。
則氣機奪于後陰。
而膀胱之治化不能傳送。
且邪因虛下沉。
故淋甚者也。
本經不列方。
以鄙意拟之。
炙甘草湯滋陰以實其芤。
合四逆湯扶陽以益其弦細與遲之脈。
陰陽充暢。
邪或解于自汗乎。
二十五條太陽中熱者。
是也。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也。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石膏(一斤碎)知母(二兩)甘草(二兩)人參(三兩)粳米(六合) 上五味。
以水一鬥。
煮米熟。
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大熱在内。
故蒸其液出而為汗。
又逼其陰出而惡寒也。
身熱者。
熱外蒸皮腠之應。
渴者。
熱内铄陰津之應。
此系太陽陰精短少。
而大熱傷其津液之症。
故主白虎。
以救大熱。
白虎加參。
以救大熱所傷之津液耳。
湯意見傷寒本湯下。
二十六條太陽中。
身熱。
疼重。
而脈微弱。
此以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緻也。
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方瓜蒂(二十個锉) 以水一升。
煮五合。
去滓。
頓服。
此亦陽虛、而熱傷氣之症也。
身熱。
為太陽中之本症。
疼重。
即下文水行皮中之候。
蓋疼為熱因。
重為濕因。
濕熱相搏。
故疼重也。
微弱為陽虛之診。
若陽氣充足。
邪不能相犯。
即或犯之。
便于渴飲涼水中。
送為汗解矣。
豈有身熱疼重之症乎。
今以脈微弱審之。
則知身熱疼重。
始以陽虛而受熱于前。
複以陽虛而不能運涼水于後之應。
故直斷之曰。
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緻也。
主瓜蒂湯者。
瓜蒂苦寒。
苦則能令胃系急而不下。
寒則能拒熱之邪内侵。
且此藥善湧。
湧則開提陽氣。
能使微弱之脈自振。
将水氣運為自汗。
而身熱疼重。
俱可盡解。
是去行水之權。
隻用一湧以提其陽氣、而已足矣。
其言一物者。
不欲以餘藥牽制其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