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病脈證第二

關燈
大者。

    濕持其上。

    太陽之經氣。

    欲浮不得。

    而悶為旁鼓之象。

    自能飲食六句。

    謂濕在頭而腹中無病。

     若發汗及利小便。

    則徒傷中下二焦之氣。

    是反招頭上之濕。

    使之下流也。

    豈如納藥鼻中。

    因涕以去其濕。

    得高者越之之旨乎。

    不列方者。

    或失之耶。

    王氏謂宜瓜蒂散為細末。

    如大豆許。

    縮入、則出黃水。

    夫瓜蒂入鼻以出黃水。

    未驗。

    且雲忌吹。

    當令縮入。

    似與本文納字之旨有礙。

    附錄鼻淵一方。

    凡頭痛鼻塞。

    而稠黃濁涕不止者。

    用鵝不食草一味。

    幹為細末。

    納鼻中少許。

    令嚏出穢物。

    數次則愈。

    雖非漢時古方。

    而鼻淵一症。

    頗似久濕在頭。

    而化為風熱之候。

    用此甚神。

    故并記之。

    以資同志者之會悟雲。

     十九條濕家。

    身煩疼。

    可與麻黃加術湯。

    發其汗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湯方麻黃(二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白術(四兩)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二升半。

    去渣。

    溫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天地當五六月時。

    地氣上浮。

    階潮礎潤。

    不得天氣洩而為雨。

    則燥蒸郁冒者。

    濕之象也。

    天地之燥蒸郁冒解于雨。

    與人身之煩疼解于汗。

    其理同也。

    外火攻之。

    則經絡關節之濕。

    因火逼而内入于髒腑矣。

    此灑物之濕聚于下。

    蒸物之氣浮于上之義也。

    主麻黃加術湯者。

    濕氣能塞毛竅。

    故濕家每皆無汗。

    用麻黃者。

    所以疏衛表之雲翳也。

    桂枝善行營氣。

    得東方風木之正。

    所謂風以燥之也。

    五髒惟肺最惡濕。

    且其髒與皮毛相合。

    故皮毛受濕。

    肺管先為之不利。

    加杏仁者。

    所以通肺竅也。

    白術性溫。

    與甘草同用。

    則善理脾胃土氣。

    土得甘溫。

     則蒸濕于上而為汗。

    此治外濕之正藥也。

     二十條病者。

    一身盡疼。

    發熱。

    日晡所劇者。

    名風濕。

    此病傷于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緻也。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麻黃(半兩去節湯泡)杏仁(十個去皮尖炒)薏苡仁(半兩)甘草(一兩炙) 上锉麻豆大。

    每服四錢匕。

    水一盞。

    煮八分。

    去滓。

    溫服。

    有微汗。

    避風。

     病者。

    即濕病也。

    一身盡疼、發熱。

    詳已見。

    日晡為陽明經氣之旺時。

    有自振以推濕出表之勢。

    而濕邪不受其驅逐。

    遂相持于太陽陽明之界。

    故劇也。

    風濕三句。

    見本篇五條注。

    主麻杏薏甘湯者。

    甘草屬土。

    為内主脾胃。

     外主肌肉之藥。

    以之為君。

    蓋欲其由脾胃以達肌肉之意。

    薏苡甘溫。

    善燥中土。

    且趁甘草浮緩之性。

    則能從下從裡。

    而熏蒸其濕于在上在表也。

    杏仁通利肺竅。

    以引其機。

    為薏甘熏蒸之接應。

    麻黃發越毛孔。

    以開滞郁之障。

    譬之驅賊。

    薏甘為内室之傳呼。

    杏仁為中途之援引。

    麻黃直開大門以放其去路耳。

    與前條麻黃加術湯同意。

    特其制之大小略殊。

    并少桂枝一層症候而已。

    上條曰濕家。

    則為病既久。

    非小劑可愈者。

    故大其制。

    此條曰病者。

    則其濕尚淺。

    故不必用大劑。

    以過傷其氣。

    且麻黃加泡。

    杏仁加炒。

    止用其輕清之氣。

    而已足矣。

    又本條較前條。

    多日晡而劇一症。

    日晡而劇。

    為肌肉當王時。

    而有自振之氣。

    則營分尚未受濕。

    故不必用桂枝也。

     二十一條風濕。

    脈浮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湯主之。

     防己黃湯方防己(一兩)黃(一兩一分去蘆)白術(七錢半)甘草(一兩) 上锉麻豆大。

    每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大棗一枚。

    水盞半。

    煎八分。

    去滓。

    溫服。

    良久再服。

    喘者。

    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

    加芍藥三分。

    氣上沖者。

    加桂枝三分。

    下有陳寒者。

    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

    從腰下如冰。

    後坐被上。

    又以一被繞腰以下。

    溫令微汗。

    瘥。

     此條。

    病則雙名風濕。

    症則頗似單風。

    湯意卻又全治單濕。

    仲景心細如發。

    學人透得此關。

    則入木三分矣。

    蓋汗出當風。

    是汗郁于風而成濕。

    如上條所雲。

    故曰風濕。

    則風濕之病。

    濕為本而風為标矣。

    夫郁濕化熱。

    濕熱與虛陽相并于外。

    故脈見浮。

    虛陽外并。

    則陰無健主。

    而坤呈地象。

    故身重。

    脈浮身重。

    系虛陽為濕熱熏蒸。

    故汗出。

    汗出。

    則毛竅疏洞。

    故惡風也。

    濕家必由汗解。

    汗出而濕自去者。

    常也。

    今脈浮、身重、惡寒如故。

    則知汗出。

     為虛陽自越。

    而濕邪自在也。

    濕邪自在。

    故主防術甘草以燥之。

    虛陽自越。

    故君黃以斂之耳。

    雙言風濕者。

     兼及其标也。

    脈症頗似單風者。

    中标之病也。

    單治濕邪者。

    專責其本也。

    按四分為一兩。

    一分當是二錢半。

     方中黃一兩一分。

    為一兩二錢五分也。

    方後加減之三分。

    即正方白術之七錢半。

    以铢數計之。

    一分得六铢。

    古人以二十四铢為一兩也。

    後仿此。

    五錢匕。

    謂以一錢之匕首。

    五抄其藥也。

    喘為濕邪傷肺。

    而肺竅不利之應。

    故加麻黃以發之。

    胃不和者。

    濕氣滞脾。

    能使胃中脹。

    或雷鳴溏洩之類。

    芍藥酸斂。

    下行入髒。

    能引防術溫燥之性。

    下入脾中。

    使之溫中以燥土。

    故加之。

    氣上沖者。

    胸中陽氣虛餒。

    而下氣乘上之應。

    桂枝甘溫。

     能填胸分之陽。

    故加之。

    細辛辛溫而香細。

    善達下焦氣分。

    寒能召濕。

    陳寒者必積濕。

    加此者。

    亦猶加芍藥之義也。

    如蟲行。

    言上身。

    如冰。

    言下體。

    坐被繞被。

    總以溫暖為熏蒸去濕之法耳。

    微汗瘥。

    當兼小便言。

    蓋腰上之濕解于汗。

    腰下之濕解于小便利。

    故也。

     二十二條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身體煩疼。

    不能自轉側。

    不嘔。

    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傷寒論多其人二字)大便堅。

    小便自利者。

    去桂(傷寒論多枝字)加白術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 上五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溫三服。

    (傷寒作水六升。

    煮二升。

    以後方諸藥減半之水數計之。

    則此方之三升一升。

    恐為錯誤。

    當從傷寒為是。

    ) 白術附子湯方白術(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上五味。

    以水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