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病脈證第二

關燈
方法。

    以治俗名急驚、慢驚之症。

    無不應劑而起。

    揭明篇後。

    蓋欲同志者共遵之。

    則所活無窮矣。

    但剛柔二。

    即今人所謂急驚者。

    皆陽也。

    其病脈症治。

    已詳本篇。

    另有陰一症。

    即俗所謂慢驚者。

    本篇不具論條方藥。

    或以散見于傷寒論故耶。

    今不揣鄙陋。

    竊傷寒之旨。

    拟論五條。

    移方四道。

    皆屢試屢驗。

    高明者萬勿以僭妄而漠視之也。

     病、寒熱往來。

    寒則瀉利厥逆。

    熱則嘔咳煩驚者。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主之。

    無太陽症。

    乳食如故。

    但嘔吐。

    面色微黃。

    或瀉青綠者。

    将作陰也。

     小兒素靈慧。

    忽目遲而神機阻滞者。

    。

     病患身不熱。

    時反弓。

    或抽掣而厥。

    卒口噤。

    不得出聲者。

    當歸四逆湯主之。

    驚者加龍骨、牡蛎。

    乳食急不到口者。

    膻中幹熱而煩悸故也。

    當歸四逆合黃連阿膠湯主之。

    (以上方。

    俱見傷寒論。

    ) 病。

    小便色白。

    厥不止者。

    死。

     十三條太陽病。

    關節疼痛而煩。

    脈沉而細者。

    此名濕痹。

    濕痹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當利其小便。

     太陽病。

    詳已見。

    二經交通之處為關。

    兩骨相續之處為節。

    關節者。

    人之坎澤也。

    故濕氣多入于此。

    濕氣入關節。

    則氣血滞而不利。

    故疼痛。

    煩者。

    郁濕化熱之應也。

    沉為在裡。

    細為陽虛。

    人身惟陽氣充足。

    則濕不能傷。

    今在裡之陽虛。

    則關節煩疼。

    明系濕邪滞其氣血。

    而太陽之頭痛發熱等症。

    又明系濕邪化熱。

    上沖經表之候。

     故知為濕痹也。

    痹者卑也。

    濕着關節。

    有不能舉動之義。

    故曰濕痹。

    裡陽既虛。

    則不能分布水氣。

    故小便不利。

     關節之濕氣。

    内淫腸胃。

    故大便反快也。

    利其小便。

    則濕去而關節疼痛等症自止矣。

     十四條濕家之為病。

    一身盡疼。

    發熱。

    身色如熏黃也。

     凡言家者。

    俱指夙病。

    如酒家、風家、亡血家之類。

    上條是初病濕。

    此系濕久而成家者。

    故曰濕家也。

    濕流關節。

     故初病則關節煩疼。

    濕久化熱。

    而熱充經表。

    故一身盡疼而發熱也。

    黃為土色。

    身色如熏黃者。

    濕熱傷脾。

    在上之汗孔不疏。

    在下之小便不利。

    故蒸其濕土之色于外也。

     十五條濕家。

    其人但頭汗出。

    背強。

    欲得被覆。

    向火。

    若下之早。

    則哕。

    或胸滿。

    小便不利。

    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熱。

    胸上有寒。

    渴欲得水而不能飲。

    則口燥煩也。

     濕家。

    已見頭汗出者。

    濕熱上沖。

    而蒸其氣血于上之義。

    背強者。

    濕持經表而不得汗也。

    欲覆被且欲向火者。

     太陽被傷之本症也。

    濕家俱陽氣不足。

    故不能以汗送濕。

    若更以寒藥下之。

    則元陽更虛。

    而真呼于中道自伏。

    故哕。

    胸為陽氣之署。

    陽氣以寒下而虛餒。

    則下陰上乘陽位。

    故胸滿也。

    小便不利者。

    氣機奪于後陰之下故也。

    舌苔、當指白苔而滑者。

    丹田以濕化之熱在下。

    胸中以攻藥之寒在上。

    下熱、故渴欲得水而口煩燥。

    上寒、故不能飲也。

    此條言濕家誤下之小逆如此。

    條中下早早字。

    疑是衍文。

    以濕家前後禁下故也。

     十六條濕家下之。

    額上汗出。

    微喘。

    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家化熱上沖。

    症見頭汗微喘者常也。

    但在下之之後。

    則逆矣。

    蓋下之則裡空。

    而在上之陽液陽氣。

    理當下陷。

    今陽液反上而額上汗出。

    陽氣反上而微喘。

    故逆也。

    小便利。

    亦濕家去濕之一路。

    特見于誤下而額汗微喘之後。

    則逆甚矣。

    蓋下後則液奪于後陰。

    小便之不當利者。

    一也。

    額汗微喘。

    氣機已經上浮。

    而不應下送。

    此小便之不當利者。

    二也。

    兼見、則上脫下絕之勢已成。

    而中無所蘊。

    故主死也。

    下利不止。

    當承微喘以上等句。

     蓋謂下後而前症具。

    縱小便不利。

    若大便下利不止者。

    亦死。

    言與小便利者。

    同為下絕也。

    此條言濕家誤下之大逆、又如此。

     十七條風濕相搏。

    一身盡疼痛。

    法當汗出而解。

    值天陰雨不止。

    醫雲。

    此可發汗。

    汗之病不愈者。

    何也。

    蓋發其汗。

    汗大出者。

    但風氣去。

    濕氣在。

    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

    發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風濕俱去也。

     風濕。

    即後文第八條。

    所謂汗出當風者是也。

    蓋津液已離經絡。

    化而為汗。

    即如天地氤氲之氣。

    已化成雨之象。

    雨着地而為水。

    與汗伏皮而為濕。

    同一義也。

    汗出當風。

    汗之将出未出者。

    即便伏住。

    加之汗出而毛竅已開。

    風邪襲其玄府。

    則風與不出之汗相搏矣。

    不必中風而複中濕之謂也。

    久傷取冷。

    亦能落汗。

    汗客為濕。

    濕生熱。

    熱生風。

    此雖濕風。

    亦可名為風濕。

    故八條并及之。

    後凡言風濕者俱仿此。

    無着處、而煩熱者曰疼。

    是為風因。

    有着處而沉滞者曰痛。

    是為濕因。

    若單濕化熱以生風。

    則疼痛亦有時而互見者。

    一身、指手足太陽之部而言。

    濕從當風而汗不出。

    故其法仍宜出汗以解濕。

    并解其風也。

    陰雨不止。

    是天地濕勝之時。

    乘此而以汗去濕。

    是騰一内濕之空。

    而仍為外濕入之之地也。

    況汗大而不得其法乎。

    其不能盡解宜也。

    蓋風性輕浮。

     理或可以驟洩。

    濕性凝滞。

    勢必燥于熏蒸。

    此汗大而愈風不愈濕之道也。

    故治風濕者。

    乘晴明之日。

    已應天地之燥化。

    又微微似汗。

    則得熏蒸之法。

    而濕自去。

    濕去而風亦與之俱去者。

    濕本而風标故也。

    意者主桂枝加術湯乎。

    抑即八條之麻杏薏甘。

    或九條之防加桂湯耶。

     十八條濕家。

    病身疼。

    發熱。

    面黃而喘。

    頭痛。

    鼻塞而煩。

    其脈大。

    自能飲食。

    腹中和。

    無病。

     病在頭中寒濕。

    故鼻塞。

    納藥鼻中。

    則愈。

     此條當是裹濕枕濕。

    而濕中于頭之症。

    故無事于發汗。

    及利小便。

    但納藥鼻中。

    使濕從嚏涕而出也。

    身、指太陽之夾脊而言。

    身疼痛者。

    濕中于頭。

    濕性将下流。

    而太陽之經氣阻滞也。

    發熱者。

    濕雖在頭。

    然已阻滞其經氣。

    皮毛為經氣之合。

    郁濕化熱。

    故發熱也。

    面黃者。

    陽氣不充之應。

    若面色紅而不黃。

    則陽氣力能蒸濕外解。

     而身疼發熱。

    便不得謂之濕因矣。

    喘者。

    濕滞太陽之皮毛。

    皮毛内合肺竅。

    而不能通暢也。

    頭痛者。

    太陽之經。

     上聚于頭。

    今為濕所把持而悶冒也。

    鼻塞者。

    濕滞氣機。

    即上文喘症之義。

    煩亦單指鼻而言。

    蓋謂鼻因塞而煩熱也。

    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