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病脈證第二

關燈
伏脈也。

    猶言脈伏如故。

    而反加弦之謂。

    夫弦為緊滑之合脈。

    緊為寒。

    滑為濕。

    寒濕伏于下。

    則陽熱之不解于上可知。

    故曰者。

    言病之已成也。

    此發汗而病不理之變動又如此。

    全條總言寒濕病之常變。

    亦之正病也。

     八條病有炙瘡。

    難治。

     炙瘡之人。

    先受外火。

    次傷膿血。

    液愈熱愈幹。

    故難治也。

     九條脈經曰。

    病。

    其脈伏堅。

    直上下行。

     伏者。

    潛伏在下。

    堅者。

    凝斂之象。

    上下。

    指尺寸而言。

    直上下行。

    謂潛伏凝斂。

    單從傍骨而直行尺寸。

    并無浮起之意。

    蓋之為病。

    雖在經絡之陽熱。

    而其所以為病。

    卻在陰不與陽俱。

    而自沉伏也。

    若陰起而應陽。

    則入風寒暑濕之正例。

    而非矣。

    大概病象盛夏。

    責在外無陰也。

    脈象隆冬。

    責在裡無陽也。

    其天地之不交。

    火水之未濟耶。

    若陽中有陰。

    則陽随陰精而下降。

    陰中有陽。

    則陰随陽氣而上升。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

    故病之死。

    多死于左肝右肺之不能升降也。

    此總言病之脈。

    蓋就之正病。

    及因緻之兼症。

    而兩言之也。

     十條太陽病。

    其症備。

    身體強。

    KTKT然。

    脈反沉遲。

    此為。

    栝蒌桂枝湯主之。

     栝蒌桂枝湯方栝蒌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取微汗。

    汗不出。

    食頃。

    啜熱粥發。

     太陽病。

    其症備者。

    如頭項強痛而惡風發熱之謂。

    非指上文之症備也。

    身體強三句。

    始入病。

    身體指後發際。

    及夾脊而言。

    KTKT。

    驚禽伸頸之象。

    傷寒之陽明病。

    亦以此為狀。

    但陽明之經脈在前。

    人迎以下邪盛。

    故頸項支于前而KTKT然。

    太陽之經脈在後。

    風池以下邪盛。

    故頸項強于後而KTKT然也。

    見如此太陽症。

    脈若見浮。

    則脈症相對。

    而為太陽中風正病。

    乃反見沉遲。

    沉為在裡。

    遲為無陽。

    裡無陽氣。

    則不能領津液以上滋。

     而此太陽諸症。

    為幹熱可知。

    故曰為。

    主栝蒌桂枝湯者。

    以桂枝本湯。

    能解營分之熱邪。

    使不至熱枯陽液。

     一也。

    且太陽之陽熱。

    從汗渙散。

    使在下之陰津吸起。

    二也。

    栝蒌蔓生。

    性走經絡。

    而氣清滋潤。

    且根善上行。

    是從裡陰而引其精汁于太陽之經脈者也。

    以之治有汗之柔。

    宜矣。

     十一條太陽病。

    無汗。

    而小便反少。

    氣上沖胸。

    口噤不能語。

    欲作剛。

    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

    去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去渣。

    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餘如桂枝湯法将息及禁忌。

     太陽病。

    同上條。

    無汗者。

    寒邪傷營而凝閉其衛氣也。

    小便反少者。

    正照病而言。

    蓋謂傷寒化熱之病。

    熱邪盛于表分。

    逼陰氣于下。

    理宜小便清利。

    而今反少也。

    氣上沖胸者。

    人之毛竅。

    随呼吸而喑為開辟。

    今毛竅為寒邪所閉。

    氣機塞于旁引。

    但争胸分出入之路故也。

    口噤者。

    太陽經道。

    循牙車。

    寒邪能令筋惕。

    故口噤而不得語也。

    以上俱太陽傷寒之症。

    而曰欲作剛。

    必其脈不浮緊。

    而見沉伏。

    或且緊直可知矣。

    但以全症而論。

    似當主麻黃湯以發表。

    加茯苓以利小便。

    加半夏以降逆氣矣。

    即合沉伏之脈而論。

    宜于麻黃湯中。

    加升陰之品。

    如膠、麥、歸、地。

    重以升麻等類矣。

    況之為病。

    原系化熱之邪在經。

    而津液不供之症。

    葛根輕浮滲洩。

    最為燥家所忌。

    乃竟主葛根湯而無所顧忌者。

    神哉仲景。

    幾令人不可思議矣。

    不知當日。

    一眼看定小便反少。

    氣上沖胸二症。

    随便用此。

    借水行舟。

    因糧殺賊之妙而已。

    蓋之所以為病。

    所慮者。

    天地不交。

    水火未濟耳。

    今小便反少。

    氣上沖胸。

    其裡陰之機。

    尚在向表。

    主葛根湯以發汗。

    則洩其上者。

    下氣必從。

    疏其表者。

    裡陰自動。

    将津液之氣可升。

    而沉伏之脈自起矣。

    且攻邪之法。

    自有層次。

    寒傷營分。

    為太陽之第二層。

    二門之象也。

    則太陽衛氣。

    為第一層之大門。

    陽明分肉。

    為第三層之堂陛。

    與其就第二層。

    即賊以驅賊。

    不如從三層堂陛之間。

    振臂一呼。

    而賊易去耳。

    此不用麻黃湯而用葛根湯之深意也。

    至于直任葛根而不畏其疏洩者。

     以其無汗。

    并小便反少二症故也。

    無汗而小便少。

    胃中必有積飲。

    借積飲以為汗。

    既不虞其損傷津液。

    且内飲去而表熱解。

    故曰借水行舟。

    因糧殺賊之妙也。

    詳傷寒論太陽與陽明合病條下。

    參看自悉。

     十二條為病。

    胸滿、口噤。

    卧不着席。

    腳攣急。

    必齒。

    可與大承氣湯。

     此太陽病。

    從胸中移熱于胃腑而熱實。

    凡太陽之表症俱罷者也。

    胃腑熱實。

    故與大承氣以下之。

    表症俱罷。

    故不曰太陽病。

    而但曰為病耳。

    胸滿者。

    胃實而實氣上浮之應。

    口噤者。

    胃系絡唇口并齒中。

    實氣上浮。

     則胃系急。

    故口噤也。

    卧不着席者。

    反側不甯之貌。

    胃實而神氣不能歸伏土中也。

    下焦足胫之氣。

    嘗休養于大腸之空處。

    胃實而大腸亦實。

    腸實、則腳下之氣血不容轉舒。

    故攣急也。

    齒者。

    即口噤之義。

    與大承以下之。

    則熱實去。

    而上下通和矣。

    或問曰。

    此條之症。

    子何以知其不屬傳經。

    而為胸中移熱。

    且雲太陽表症俱罷者也。

    答曰。

    若系太陽傳經。

    則陽明必有經絡表病。

    何得單見胃腑内實。

    故曰此胸中移熱也。

    若有頭痛、發熱、惡寒等表症。

    必不徑情攻下。

    緻犯下早結胸之戒。

    故曰太陽表症俱罷者也。

    附錄仲景具菩薩之慈。

    洩神仙之秘。

    着此病方論。

    以垂萬世。

    後人不知為金科玉律之文。

    置之覆瓿。

    及遇此症。

    妄立驚風名色。

    除一切香燥藥外。

    惟是蜈蚣、全蠍之大毒。

    朱砂、金箔之重墜。

    巴豆、牽牛之猛悍。

    麝臍、冰片之犀利而已。

    訛以傳訛。

     殺人無算。

    嗚呼、病一燈。

    千年塵土。

    誰複知有淨瓶甘露。

    玉液還丹也。

    夫之為病。

    小兒十居其九。

    産婦十居其一者。

    以小兒純陽之體。

    津液未充。

    産婦亡血之餘。

    津液未複。

    一遇風寒等邪。

    犯其太陽。

    則化熱傷經。

    筋脈因幹熱而短縮。

    反弓抽掣。

    所自來也。

    其猶能勝此香燥。

    并一切大毒等藥乎。

    餘嘗按仲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