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關燈


    各髒俱有之。

    合五髒而計之。

    總得九十病。

    此申言上氣等之陰病十八也。

    六微者。

    六腑之氣。

    外行本經經絡之末。

    行遠力微。

    故謂之微。

    但六微之氣。

    亦與三焦相貫。

    腑各一微。

    微分三部。

    故亦有十八病。

    此申言頭痛等之陽病十八也。

    李氏舊注。

    謂六微取之于合。

     引内經胃合于三裡等穴。

    是以針而刺微之病。

    非六微之為病。

    且微各一穴。

    無十八之數矣。

    膚謬。

    五勞者。

    心勞神損。

    肺勞氣損。

    脾勞食損。

    肝勞血損。

    腎勞精損。

    七傷者。

    大飽傷脾。

    大怒氣逆傷肝。

    強力舉重。

    久坐濕地傷腎。

    形寒飲冷傷肺。

    憂愁思慮傷心。

    風雨寒暑傷形。

    大怒恐懼傷志。

    六極者。

    肝傷筋極。

    心傷脈極。

    脾傷肉極。

    肺傷氣極。

    腎傷骨極。

    髒腑氣衰。

    視聽已卸。

    為精極也。

    婦人三十六病。

    舊注謂千金方載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

    于理頗順。

    未知是否。

    不在其中者。

    謂一百八病。

    為内因外因之正病。

    五勞、七傷、六極、及婦人三十六病、以首條房室災傷服食等按之。

    仲景俱為不内不外因之病。

    故不入正病之例。

    清濁大小。

    兼下文之風寒霧濕熱。

    所謂五邪者。

    是也。

    風霧為清邪。

    天之陽氣。

    動而為風。

    地之陽氣。

    升而為霧。

    故其邪屬陽。

    陽主輕清。

    故曰清邪。

    凡動而升者。

    其性炎上。

    故清邪居人之上焦。

    以極于頭面也。

    寒濕為濁邪。

    天之陰氣。

    凝而為寒。

    地之陰氣。

    結而為濕。

    故其邪屬陰。

    陰主重濁。

    故曰濁邪。

    凡凝而結者。

    其性流下。

    故濁邪居人之下焦。

    以極于足胫也。

     大邪者。

    兼清濁邪之風寒而言。

    風為百病之長。

    寒為生陽之害。

    故曰大邪。

    然風寒之邪。

    善傷營衛。

    故曰中表。

     小邪者。

    兼清濁邪之霧濕。

    并下文之熱邪亦在内。

    蓋霧橫于太虛。

    于人為胸中。

    濕流于坎澤。

    于人為骨節。

    以視風寒之傷營衛者。

    則為中裡。

    故曰小邪中裡。

    下文曰。

    熱傷絡。

    視經亦為裡。

    故曰熱邪亦在内。

    字無所考。

     未詳。

    成無己作谷字。

    亦無所據。

    或曰。

    當是馨字之脫去其半也。

    然以象形會意按之。

    上半為古罄字。

    器之象也。

    禾為稻屬。

    以器覆稻。

    其為飯類可知。

    、餅屬也。

    五谷原以養生。

    冷熱饑飽。

    經宿不行。

    則邪生矣。

    以上七句。

     為末段之綱領。

    蓋謂除宿食外。

    不過風寒霧濕熱之五邪為病耳。

    法度、非治病之法度。

    言五邪中人。

    如有規矩繩墨之義。

    前、日前也。

    風為木邪。

    木氣王于寅卯日前之風邪自盛。

    故風中于前也。

    暮則人身之火氣入墓。

     寒邪易入。

    故寒中于暮也。

    濕傷下、霧傷上、注已見。

    風令脈浮。

    寒令脈急。

    别詳傷寒論注。

    霧者。

    土氣也。

    人身以皮腠為土。

    濕者。

    水氣也。

    人身以關節為澤。

    故各以其類應也。

    食傷脾胃。

    即宿食也。

    經血多而惡寒。

    寒則經血泣。

    故寒極傷經。

    絡血少而惡熱。

    熱則絡血燥。

    故熱極傷絡。

    自五邪中人十三句。

    或言其時。

    或言其處。

    或言其脈。

    或言其害。

    錯綜反複。

    正所以言陰陽十八病之因。

    且開後文二十四篇之治法也。

     問曰。

    病有急當救裡救表者。

    何謂也。

    師曰。

    病醫下之。

    續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體疼痛者。

    急當救裡。

    後身體疼痛。

     清便自調者。

    急當救表也。

     此條與傷寒之文相似。

    入此、則迥别矣。

    蓋傷寒三陽傳變。

    重在急救其表。

    故治法宜先表後裡者。

    恐陽邪外盛。

    而陰津内傷也。

    此為治内因之法。

    當重看前半條。

    救表。

    特雜症中之帶說耳。

    下利清谷。

    因醫下之者。

    尚宜急救。

    則未經誤下者。

    更可知矣。

    夫衛氣根于胃中之精悍。

    下利清谷者。

    則衛氣衰薄。

    而六淫易犯。

    雖亦有身體疼痛之表症。

    必俟救裡後議及者。

    恐早則更傷表氣。

    而為上下兩脫之候也。

    注詳傷寒本條下。

     夫病痼疾。

    加以卒病。

    當先治其卒病。

    後乃治其痼疾。

     痼疾者。

    堅固之義。

    經久之宿病。

    卒病者。

    猝然之病。

    如風寒之類。

    凡新感者皆是。

    不特痼疾之根深。

    法當緩取。

     猝病之氣銳。

    勢必蔓延。

    且譬之積薪。

    後來者居上。

    而易于搬運。

    故當知先後之治也。

     師曰。

    五髒病、各有得者。

    愈。

    五髒病。

    各有所惡。

    各随所不喜者為病。

    病者素不應食。

    而反暴思之。

    必發熱也。

     各有得、心病得肝氣。

    肝病得腎氣。

    腎病得肺氣。

    肺病得脾氣。

    脾病得心氣者。

    一也。

    五髒各乘其王時。

    二也。

    心肝脾肺腎之各有所喜者。

    三也。

    此單指得其所喜者而言。

    得其所喜者而愈。

    傷寒論謂渴欲飲水者。

    少少與之。

    令胃氣和則愈。

    是其義也。

    所惡、謂心惡熱。

    肺惡寒。

    肝惡風。

    脾惡濕。

    腎惡燥。

    并各髒之所不勝者皆是。

    不喜、即所惡。

    謂心惡熱。

    熱乘之。

    則心病。

    心不勝腎。

    腎乘之。

    則病且危矣。

    餘髒仿此。

    不應食、指五味而言。

    人于五味中。

    素有所偏惡者。

    所不勝之髒氣虛也。

    忽反暴思之。

    則是此髒因邪氣實之。

    故知其必發熱也。

    首言得五髒之性。

    則病者愈。

    次言失五髒之性。

    則不病者緻病。

    末言變其素不喜、為暴喜。

    則可以占病。

    然則變其素所喜者、為暴不喜。

    亦非細故也。

     夫諸病在髒。

    欲攻之。

    當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與豬苓湯。

    餘皆仿此。

     所得、即五髒之各有得。

    詳上條。

    随所得而攻之者。

    因所喜之氣味。

    而各寓以攻病之藥。

    則直走其髒。

    所謂将欲取之。

    必姑與之之道也。

    古法古方中。

    豬苓湯之治渴。

    特其一耳。

    故曰。

    餘皆仿此。

    湯義、見傷寒注。

    本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