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精内傷。
故短氣。
極者。
急切之義。
但言在裡而不言在表之病。
另于太陽傷寒論中。
詳其症故也。
問曰。
經雲厥陽獨行。
何謂也。
師曰。
此為有陽無陰。
故稱厥陽。
此合下條。
俱言厥症。
神昏氣阻。
猝不知人者為厥。
厥陽。
猶言厥于陽也。
肝腎之陰血虛于下。
而陽氣以無輔而上浮胸膈。
故曰有陽無陰。
但胸膈者。
心君出神明之治。
肺氣司百脈之全。
心肺氣實。
則神明塞而百脈阻。
故不知人而厥。
即下文實氣相抟之脈。
是也。
然氣機有升降。
氣暴聚、則厥。
氣漸散、則厥自回矣。
不言生死者。
以有下入髒入腑之論也。
問曰。
寸脈沉大而滑。
沉則為實。
滑則為氣。
實氣相抟。
血氣入髒即死。
入腑即愈。
此為卒厥。
何謂也。
師曰。
唇口青。
身冷。
為入髒。
即死。
如身和汗自出。
為入腑。
即愈。
此條即上文厥陽之脈證也。
沉為在裡。
大為陰虛。
滑為氣并于上。
而血熱随之之診。
今見于寸口。
寸口應膻中胸中之部。
膻中為心神之所出入。
胸中為宗氣之所氤氲。
神氣一時閉阻。
故猝然而厥。
髒、指心肺而言。
腑、指三焦而言。
膻中胸中内逼心肺。
外通三焦。
厥氣入髒。
則神氣不能複通。
故死。
厥氣入腑。
則陽熱可以渙散。
故愈。
唇口者。
内應脾胃。
脾胃為後天諸陽之根蒂。
青為肝色。
又為冷。
厥逆不論寒熱。
俱起于肝。
而極于脾胃。
木邪克土之義。
故除卻寒厥。
盡見色青之外。
其陽厥之重症。
亦見色青者。
陽極似陰之理也。
身冷者。
衛陽解散之象。
内外之陽俱絕。
故知其為入髒而即死也。
身和者。
衛陽無病之診。
汗為胃中之津液。
運于三焦之陽氣。
是厥陰入腑。
而腑力足以送之出表也。
夫卒厥、為實氣相抟。
而并于上之候。
玄府自開。
則實氣散而厥自平矣。
故知即愈。
寸脈沉大七句。
亦古經文也。
問曰。
脈脫。
入髒即死。
入腑即愈。
何謂也。
師曰。
非為一病。
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瘡。
從口起。
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
不可治。
病在外者可治。
入裡者即死。
脈脫、與傷寒條中之脈伏不同。
脈伏有二。
一則陽明胃腑之熱實太甚也。
脈之營氣生于胃。
營氣不能灌注。
故熱深厥深、而脈伏者。
下之以通其胃氣。
則出矣。
一則少厥二陰之肝腎。
寒邪凝閉也。
脈之至去。
根于命門之鼓伏。
成于脾陽之應動。
是靈火之神機。
以為不息之妙。
寒邪直入肝腎。
陰淩陽氣。
微明欲熄之象。
故一時寒戰厥逆而脈伏者。
溫之以回其髒陽。
則出矣。
本文之脈脫。
既非寒極熱極之伏。
并與上文卒厥不涉。
蓋因入髒入腑之類而連及之耳。
舊注大謬、脈之來去、如貫珠循環自是不斷。
脈脫者。
一時斷而不續。
如脫落之義。
故曰脫。
然仲景之意不指内因。
是就不内不外因而言也。
蓋内因而至脈脫。
百不一生。
何得有入腑即愈之候耶。
此言脈脫者。
除腹痛、蛔厥等症外。
是就跌、仆、笞、杖、種種重傷。
一時昏迷脈絕者而言。
入髒。
則氣血内并。
髒中之神志自去。
故死。
入腑。
則氣行瘀散。
故愈。
此下文浸淫瘡。
亦止就皮肉傷損者而言。
其不指内因可見矣。
浸淫瘡。
俗注為今之黃水瘡、非。
以黃水瘡。
并無入口不治之禁故也。
大概濕熱流爛。
俗所謂白蛇纏之類是也。
問曰。
陽病十八。
何謂也。
師曰。
頭痛。
(句)項、(句)腰、(句)脊、(句)臂、(句)腳。
(句)掣痛。
陰病十八。
何謂也。
師曰。
咳、上氣。
(句)喘、(句)哕、(句)咽、(句)腸鳴腹脹。
(句)心痛拘急。
五髒病各有十八。
合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
微有十八病。
合為一百八病。
五勞、七傷、六極。
婦人三十六病。
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
濁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裡。
之邪。
從口入者。
宿食也。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風中于前。
寒中于暮。
濕傷于下。
霧傷于上。
風令脈浮。
寒令脈急。
霧傷皮腠。
濕流關節。
食傷脾胃。
極寒傷經。
極熱傷絡。
頭為諸陽之首。
項、指後發際及肩而言。
為太陽并督脈所經之部。
腰、指脊下中行之皮腠。
非謂兩腎之腰眼也。
腰脊痛、亦即經絡之闆強酸痛而言。
非兩腎中及脊内刺痛之謂。
蓋腰脊内中刺痛。
即後文勞傷等之陰病。
而非陽病也。
臂腳為陽氣之充。
掣痛、兼承項腰脊臂腳而言。
臂腳掣痛、謂手足之外。
陽經所行之處。
牽引而痛也。
夫頭痛項腰脊臂腳之掣痛。
俱風寒等氣。
中于經絡之症。
其病在表。
故曰陽病也。
咳為肺髒病。
咳而上氣。
為肝腎之氣虛而上浮。
即前條胸中上氣而咳者。
是也。
喘、見吸促吸遠下。
哕、呃逆也。
但有二因。
經謂新舊食不相浃者。
言平人之哕也。
今兒童飯後常有之。
病患呃逆者。
是命門真呼之氣自虛。
不能送呼滿部。
中道伏還之象。
咽者。
飲食噎塞。
是髒中之津液枯槁。
故胃脘中之潤機澀滞耳。
髒腑之陽虛。
而外氣客之。
則腸鳴。
又髒腑之陽虛。
而下陰乘之。
則脹滿。
肝腎之賊陰。
淩犯心位。
則切痛而拘急。
六者俱髒腑之病。
髒腑視經絡。
則為裡為陰。
故曰陰病也。
夫三焦之治。
以火為用。
内與五髒之元陽相通。
外與十二經之表陽相會。
陰陽六症。
各從上中下為三變。
六三則十八也。
下文一百八病。
又從陰陽各十八病而申之。
蓋五髒之元陽精汁。
除自榮本髒外。
其餘緒亦旁出而與三焦交會。
則陰病十八
故短氣。
極者。
急切之義。
但言在裡而不言在表之病。
另于太陽傷寒論中。
詳其症故也。
問曰。
經雲厥陽獨行。
何謂也。
師曰。
此為有陽無陰。
故稱厥陽。
此合下條。
俱言厥症。
神昏氣阻。
猝不知人者為厥。
厥陽。
猶言厥于陽也。
肝腎之陰血虛于下。
而陽氣以無輔而上浮胸膈。
故曰有陽無陰。
但胸膈者。
心君出神明之治。
肺氣司百脈之全。
心肺氣實。
則神明塞而百脈阻。
故不知人而厥。
即下文實氣相抟之脈。
是也。
然氣機有升降。
氣暴聚、則厥。
氣漸散、則厥自回矣。
不言生死者。
以有下入髒入腑之論也。
問曰。
寸脈沉大而滑。
沉則為實。
滑則為氣。
實氣相抟。
血氣入髒即死。
入腑即愈。
此為卒厥。
何謂也。
師曰。
唇口青。
身冷。
為入髒。
即死。
如身和汗自出。
為入腑。
即愈。
此條即上文厥陽之脈證也。
沉為在裡。
大為陰虛。
滑為氣并于上。
而血熱随之之診。
今見于寸口。
寸口應膻中胸中之部。
膻中為心神之所出入。
胸中為宗氣之所氤氲。
神氣一時閉阻。
故猝然而厥。
髒、指心肺而言。
腑、指三焦而言。
膻中胸中内逼心肺。
外通三焦。
厥氣入髒。
則神氣不能複通。
故死。
厥氣入腑。
則陽熱可以渙散。
故愈。
唇口者。
内應脾胃。
脾胃為後天諸陽之根蒂。
青為肝色。
又為冷。
厥逆不論寒熱。
俱起于肝。
而極于脾胃。
木邪克土之義。
故除卻寒厥。
盡見色青之外。
其陽厥之重症。
亦見色青者。
陽極似陰之理也。
身冷者。
衛陽解散之象。
内外之陽俱絕。
故知其為入髒而即死也。
身和者。
衛陽無病之診。
汗為胃中之津液。
運于三焦之陽氣。
是厥陰入腑。
而腑力足以送之出表也。
夫卒厥、為實氣相抟。
而并于上之候。
玄府自開。
則實氣散而厥自平矣。
故知即愈。
寸脈沉大七句。
亦古經文也。
問曰。
脈脫。
入髒即死。
入腑即愈。
何謂也。
師曰。
非為一病。
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瘡。
從口起。
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
不可治。
病在外者可治。
入裡者即死。
脈脫、與傷寒條中之脈伏不同。
脈伏有二。
一則陽明胃腑之熱實太甚也。
脈之營氣生于胃。
營氣不能灌注。
故熱深厥深、而脈伏者。
下之以通其胃氣。
則出矣。
一則少厥二陰之肝腎。
寒邪凝閉也。
脈之至去。
根于命門之鼓伏。
成于脾陽之應動。
是靈火之神機。
以為不息之妙。
寒邪直入肝腎。
陰淩陽氣。
微明欲熄之象。
故一時寒戰厥逆而脈伏者。
溫之以回其髒陽。
則出矣。
本文之脈脫。
既非寒極熱極之伏。
并與上文卒厥不涉。
蓋因入髒入腑之類而連及之耳。
舊注大謬、脈之來去、如貫珠循環自是不斷。
脈脫者。
一時斷而不續。
如脫落之義。
故曰脫。
然仲景之意不指内因。
是就不内不外因而言也。
蓋内因而至脈脫。
百不一生。
何得有入腑即愈之候耶。
此言脈脫者。
除腹痛、蛔厥等症外。
是就跌、仆、笞、杖、種種重傷。
一時昏迷脈絕者而言。
入髒。
則氣血内并。
髒中之神志自去。
故死。
入腑。
則氣行瘀散。
故愈。
此下文浸淫瘡。
亦止就皮肉傷損者而言。
其不指内因可見矣。
浸淫瘡。
俗注為今之黃水瘡、非。
以黃水瘡。
并無入口不治之禁故也。
大概濕熱流爛。
俗所謂白蛇纏之類是也。
問曰。
陽病十八。
何謂也。
師曰。
頭痛。
(句)項、(句)腰、(句)脊、(句)臂、(句)腳。
(句)掣痛。
陰病十八。
何謂也。
師曰。
咳、上氣。
(句)喘、(句)哕、(句)咽、(句)腸鳴腹脹。
(句)心痛拘急。
五髒病各有十八。
合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
微有十八病。
合為一百八病。
五勞、七傷、六極。
婦人三十六病。
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
濁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裡。
之邪。
從口入者。
宿食也。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風中于前。
寒中于暮。
濕傷于下。
霧傷于上。
風令脈浮。
寒令脈急。
霧傷皮腠。
濕流關節。
食傷脾胃。
極寒傷經。
極熱傷絡。
頭為諸陽之首。
項、指後發際及肩而言。
為太陽并督脈所經之部。
腰、指脊下中行之皮腠。
非謂兩腎之腰眼也。
腰脊痛、亦即經絡之闆強酸痛而言。
非兩腎中及脊内刺痛之謂。
蓋腰脊内中刺痛。
即後文勞傷等之陰病。
而非陽病也。
臂腳為陽氣之充。
掣痛、兼承項腰脊臂腳而言。
臂腳掣痛、謂手足之外。
陽經所行之處。
牽引而痛也。
夫頭痛項腰脊臂腳之掣痛。
俱風寒等氣。
中于經絡之症。
其病在表。
故曰陽病也。
咳為肺髒病。
咳而上氣。
為肝腎之氣虛而上浮。
即前條胸中上氣而咳者。
是也。
喘、見吸促吸遠下。
哕、呃逆也。
但有二因。
經謂新舊食不相浃者。
言平人之哕也。
今兒童飯後常有之。
病患呃逆者。
是命門真呼之氣自虛。
不能送呼滿部。
中道伏還之象。
咽者。
飲食噎塞。
是髒中之津液枯槁。
故胃脘中之潤機澀滞耳。
髒腑之陽虛。
而外氣客之。
則腸鳴。
又髒腑之陽虛。
而下陰乘之。
則脹滿。
肝腎之賊陰。
淩犯心位。
則切痛而拘急。
六者俱髒腑之病。
髒腑視經絡。
則為裡為陰。
故曰陰病也。
夫三焦之治。
以火為用。
内與五髒之元陽相通。
外與十二經之表陽相會。
陰陽六症。
各從上中下為三變。
六三則十八也。
下文一百八病。
又從陰陽各十八病而申之。
蓋五髒之元陽精汁。
除自榮本髒外。
其餘緒亦旁出而與三焦交會。
則陰病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