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關燈
焦吸遠。

    謂吸長于呼。

    鼓力不能載氣報息。

    挽回上絕下脫之候。

    十中不得二三。

    故曰皆難治。

    呼吸動搖至振振者。

    經所謂以肩息者死。

    喘而其動應衣者死。

    故不治。

    此與上條。

    又合言望聞二診。

    以為上工也。

    但上條兼言呼吸之病在上焦者皆生。

    此條單言吸氣之病在中焦者易愈。

    吸氣之單病在上下二焦者多死。

    呼吸之兼病在上下二焦者。

    萬不得生也。

     師曰。

    寸口脈動者。

    因其王時而動。

    假令肝王色青。

    四時各随其色。

    肝色青而反色白。

    非其時色脈。

    皆當病。

     此言色脈之互詞也。

    先言脈以互色。

    次言色以互脈。

    故結則合言色脈也。

    寸口。

    指手太陰之三部而言。

    動、非動搖之謂。

    指春弦、夏鈎、秋浮、冬營、因時而變動之義。

    寸口脈動。

    古醫經之文。

    仲景解之曰。

    寸口脈之變動。

    各有其時。

    上工因其王時。

    而察其變動之色脈。

    則病情見矣。

    夫色與脈之變動相同。

    言色而脈即可概見。

    假如春月。

    肝木氣王。

    色宜青如翠羽。

    如蒼璧之澤。

    如以缟裹绛。

    并其脈之變動。

    宜應青而弦。

    弦者。

    濡弱、輕虛、而滑。

     端直、以長也。

    春肝之色脈如此。

    推而至于夏月。

    心火氣王。

    色宜赤如雞冠。

    如以缟裹朱。

    并其脈之變動。

    宜應赤而鈎。

    鈎者、來盛去衰也。

    秋月肺金氣王。

    色宜白如豕膏。

    如鵝羽。

    如以缟裹紅。

    并其脈之變動。

    宜應白而浮。

     浮者。

    來急去散也。

    冬月腎水氣王。

    色宜黑如烏羽。

    如重漆色。

    如以缟裹紫。

    并其脈之變動。

    宜應黑而營。

    營者。

     沉以搏也。

    四季之月脾土氣王。

    色宜黃如蟹腹。

    如羅裹雄黃。

    如以缟裹栝蒌實。

    并其脈之變動。

    和柔相離。

    如雞踐地。

    又難經曰。

    太陰之至。

    緊大而長也。

    此謂四時各随其色脈而無病。

    若肝色宜青而反白。

    白、金色也。

    是木當王時。

    而猶受金之克。

    則木至休囚。

    而肝必病。

    甚且至所不勝之時。

    而必死于秋令矣。

    三時仿此。

    但此句、單言色也。

    其動脈又可類推矣。

    比如肝之動宜弦。

    而反得浮脈。

    其理一也。

    非其時色脈句。

    又合色脈而推展之。

    不但春不得青者。

    為肝病。

    青不及春者。

    為脾病。

    而且不如翠羽蒼璧者。

    為本髒之血病。

    不如缟裹绛者。

    為本髒之氣病。

    甚至青侵他部位者。

    即以各髒腑之病斷之。

    蓋非其地與非其時同診也。

    又如濡弱輕虛而滑。

     端直以長。

    合為弦脈。

    夫濡弱。

    為脾土之氣。

    木之所養也。

    輕虛。

    為肺金之氣。

    木之所成也。

    滑。

    為腎水之氣。

    木之所滋也。

    然後端直以長。

    自露其調達暢茂之本性。

    故不特春不弦。

    弦不春。

    為非時。

    而且不濡弱為脾病。

    不輕虛為肺病。

    不滑。

    為腎病。

    不端重則輕浮而為上焦暈眩脹滿等病。

    不正直。

    則橫肆。

    而為中下二焦沉墜切痛等病。

    不勻長。

    則短滞。

    而為本髒郁結等病。

    故曰。

    皆當病者。

    其旨深矣。

    此又合言色脈二診之上工也。

     問曰。

    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太過。

    何謂也。

    師曰。

    冬至之後。

    甲子夜半。

    少陽起。

    少陽之時。

    陽始生。

    天氣溫和。

    以未得甲子。

    天因溫和。

    此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

    而天未溫和。

    此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

    此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

    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

    此為至而太過也。

     此條承上文非其時色脈句來。

    言非時之色脈。

    雖為人病。

    實為天氣使然。

    上工負裁成輔相之任。

    所貴知天時之變。

    而補救其偏弊之色脈也。

    夫天以從溫而熱。

    以至大熱。

    複從清而寒。

    以至大寒。

    一歲凡十二月。

    以統二十四節。

    人亦由少陽、曆陽明、而至太陽。

    複由太陰、曆少陰、而至厥陰。

    手足凡十二經。

    以應二十四氣。

    天之初溫。

    起于冬至後之甲子。

    則人之微陽。

    應于足少陽之膽經。

    曆冬至後之四節。

    而終手足少陽之氣焉。

    天之初熱。

    交于雨水後之甲子。

    則人之正陽。

    應于足陽明之胃經。

    曆雨水後之四節。

    而終手足陽明之氣焉。

    天之大熱。

    交于谷雨後之甲子。

    則人之亢陽。

    應于足太陽之膀胱經。

    曆谷雨後之四節。

    而終手足太陽之氣焉。

    三陰仿此。

    仲景假古經之文。

    而設為問答者。

    蓋謂除卻冬至後之甲子。

    天氣溫和。

    所謂時至而氣即至者為平氣。

    天氣平。

    則人之色脈俱應。

    而病者少矣。

    若夫早至。

    遲至。

    寒氣不去。

    熱氣太過。

    皆為天地乖舛之氣。

    而生人遂多非時之色脈。

    大乖舛、則大不應。

    小乖舛、則小不應。

    知此。

    則寒熱之宜。

    五味之用。

    施之各當。

    業此者其可忽乎。

    舉一冬至後之甲子。

    則夏至後之甲子可反悟矣。

    舉一冬至後之甲子。

    則雨水谷雨等節後之甲子。

    又可類推矣。

    舊注不特膚陋。

    且将此條。

    注為本經閑文。

    全用不着。

    以緻如來放五色毫光之佛手。

    竟同贅疣息肉。

    悲哉。

     師曰。

    病患脈浮者。

    在前。

    其病在表。

    浮者。

    在後。

    其病在裡。

    腰痛、背強、不能行。

    必短氣而極也。

     上文所言之脈。

    因四時非時而見。

    從未病而診其将病。

    此後言脈。

    是從既病而尋其病處。

    并診其生死也。

    故曰病患。

    前後。

    指關之前後而言。

    關前為表。

    關前見浮。

    是表氣為風寒所傷。

    或暑濕燥火犯之。

    故表氣不内附而脈浮也。

    故曰病在表。

    關後為裡。

    關後不當浮而見浮。

    是陰精内傷。

    陽無所附。

    而浮之象。

    故曰病在裡。

    腰為腎之府。

    背為足太陽膀胱之經。

    而五髒之俞穴附之。

    虛陽上炎。

    直逼腰俞。

    故腰痛背強也。

    足胫者。

    腎氣之所下強者也。

    腎氣虛。

    故不能行也。

    真氣生于真精。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