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酸補肝。
以苦助心。
以甘益脾。
是以順之者為補。
而與經旨相背矣。
不知内經以逆為補。
補其髒中之神志。
仲景以順為補。
補其髒中之氣血也。
即以木論。
木性之所喜者。
陽和雨露耳。
投其所喜。
則氣暢津榮。
然而花葉外蕃。
則精華之内蘊者鮮矣。
又木之所畏者。
陰寒霜雪耳。
克以所畏。
則枝柯雖暫為凋謝。
而根株之神自全。
此大聖大賢之妙用。
學人分别遵行可也。
問曰。
病有氣色見于面部。
願聞其說。
師曰。
鼻頭色青。
腹中痛。
苦冷者死。
鼻頭色微黑者。
有水氣。
色黃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設微赤非時者死。
其目正圓者不治。
又色青為痛。
色黑為勞。
色赤為風。
色黃者便難。
色鮮明者。
有留飲。
此及下五條。
俱暗承前條。
言欲治未病。
何以審知五髒之本病。
而且先實其所勝也。
是非望色、聞聲、切脈、不可。
故又設為問答而言曰。
鼻頭為面王。
于内屬中土。
望色者最為要緊。
色青。
是木淩土位。
鼻為腹。
又下文曰青為痛。
故知其腹中痛也。
所賴陽氣燠土。
生金子以制木鬼。
則青色可退。
腹痛可愈。
若更苦冷。
則衛陽衰敗。
命門之陽可知不能複溫。
故主死。
黑為北方水色。
鼻頭微黑。
是水反乘土。
故主有水氣。
土氣憑肺德而氤氲于胸中。
以為宗氣。
則脾胃之氣舒展。
胸上有寒。
則阻扼土氣。
不能上布。
而郁于中宮。
亦遂于本位上現其本色。
故色黃者。
知胸上有寒也。
脾胃為後天精悍之原。
夭然色白。
故知亡血。
而生機不榮也。
非其時。
兼秋冬而言。
微赤為火氣。
淩金焦土。
其死于所不勝之春夏乎。
若微赤而且目正圓者。
微赤為土無津液。
目正圓為肝腎枯燥。
夫精汁短少而得風熱者。
則病。
病在經。
宜開玄府以發散。
在腑。
宜驅胃實以攻下。
鼻微赤而目正圓者。
兩皆不可。
故曰不治。
痛、則陽氣不通。
而陰寒切責。
故色青應之。
勞、則神氣虛耗。
而精氣外薄。
故色黑應之。
風為陽邪。
氣從上炎。
且能化熱。
故于色赤者。
知其中風也。
脾胃之氣不下通。
則火土之光外浮。
故于色黃者。
知其便難也。
此句。
與胸上有寒句。
同義。
蓋中焦之氣。
總以上舒下暢為運化之妙。
上不舒。
固現黃色。
下不暢。
亦現黃色。
合而詳之。
則庶幾矣。
留飲與水不同。
水、為積聚之外水。
飲、則膈中之液。
或因風寒濕熱所成。
而不能流行者。
是也。
然留飲久必成熱。
故色則紅白鮮明者。
水火之兼色耳。
以上俱跟鼻頭而言。
推而廣之。
則自庭與阙上。
以及阙中下極等處。
各可類診矣。
此望而知之之上工也。
師曰。
病患語聲寂然。
喜驚呼者。
骨節間病。
語聲然。
不徹者。
心膈間病。
語聲啾啾然。
細而長者。
頭中病。
成文為語。
不成文為聲。
寂然者。
久而不聞也。
驚呼。
忽然如受驚而呼叫之狀。
蓋骨屬少陰腎髒。
節者。
神氣遊行出入之所。
少陰性沉。
故病則喜寐。
語聲寂然。
喜寐之應。
故知其病在骨也。
神氣者。
火也。
忽然驚呼者。
是遊行出入之火。
有以緻其忽然疼痛。
故知其病在骨之節也。
、不明之象。
不徹者。
呻吟才出而即回。
猶言不透徹也。
夫病患痛楚。
聲喚以開洩其氣者。
心為之主令也。
今不徹。
是心膈有剝膚之痛。
而不暇聲喚。
故中道而自廢耳。
啾啾、尖浮之義。
加之聲出細長。
是從下而上托其疾苦之象。
故知其頭中痛也。
明以寂然之突呼。
言腎家之下部。
以不徹之短聲。
言心膈之中部。
以尖而浮細之長聲。
言頭中之上部。
由此推之。
夫亦可從五音之陰陽淩替。
而神會其髒腑之玄機矣。
此聞而知之之上工也。
師曰。
息搖肩者。
心中堅。
息引胸中上氣者。
咳。
息張口、短氣者。
肺痿。
吐沫。
息、兼呼吸而言。
息之吸氣。
從口鼻而入。
先由肺管。
而遍曆肺葉之小竅。
複還胸中。
而下曆肝腎。
以應命門之伏機。
伏機者。
真息之吸也。
命門之伏機鼓還。
則息之吸氣。
乃應鼓動之機。
而送出為呼氣。
呼氣由胸中而曆肺竅者亦如之。
命門伏機之鼓還者。
真息之呼也。
然必胸中之陽氣充滿。
則如晴明太空。
高遠無暨。
而息道裕如矣。
倘胸中之陽氣虧損。
而下焦肝腎之陰氣上乘。
則心下痞塞甚而心中遂堅息搖肩者。
氣道狹而氣機滞。
假搖動以行之也。
故知之。
心中非有形之物可堅。
舊注謂邪實。
誤甚。
息引胸中上氣。
謂氣粗而有聲也。
肺性喜溫喜燥。
肝腎中有寒濕之氣上沖者。
則肺管不清。
而氣粗有聲矣。
肺管不清。
故知其必咳也。
肺為呼吸之門戶。
門戶堅固。
則出入細而長且遠矣。
今張口短氣。
是肺無關鎖之權。
譬之吹竹筒者。
竅大則吹短。
故知肺痿而不為息道用也。
肺得幹溫之養。
而展布之化始成。
然後行其津液于髒腑。
今肺痿。
故并知其津液上浮而吐涎沫也。
師曰。
吸而微數。
其病在中焦。
實也。
當下之。
即愈。
虛者不治。
在上焦者。
其吸促。
在下焦者。
其吸遠。
此皆難治。
呼吸動搖振振者。
不治。
中焦胃腑。
為息道之所經。
呼不數。
則鼓動之真呼無病。
且無搖肩上氣等候。
則肺與肝腎又無病。
而吸獨微數。
是吸為中焦所經之胃腑。
熱入而不容下引之故。
故知下之而愈。
蓋胃實去。
而氣機相安于下引也。
虛者。
即指胃不實而言。
吸微數而胃不實。
是命門鼓伏之機。
伏氣偏短。
元陰大損之診。
故不治也。
上焦吸促。
謂呼長于吸。
伏機不能引氣歸根。
下
以苦助心。
以甘益脾。
是以順之者為補。
而與經旨相背矣。
不知内經以逆為補。
補其髒中之神志。
仲景以順為補。
補其髒中之氣血也。
即以木論。
木性之所喜者。
陽和雨露耳。
投其所喜。
則氣暢津榮。
然而花葉外蕃。
則精華之内蘊者鮮矣。
又木之所畏者。
陰寒霜雪耳。
克以所畏。
則枝柯雖暫為凋謝。
而根株之神自全。
此大聖大賢之妙用。
學人分别遵行可也。
問曰。
病有氣色見于面部。
願聞其說。
師曰。
鼻頭色青。
腹中痛。
苦冷者死。
鼻頭色微黑者。
有水氣。
色黃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設微赤非時者死。
其目正圓者不治。
又色青為痛。
色黑為勞。
色赤為風。
色黃者便難。
色鮮明者。
有留飲。
此及下五條。
俱暗承前條。
言欲治未病。
何以審知五髒之本病。
而且先實其所勝也。
是非望色、聞聲、切脈、不可。
故又設為問答而言曰。
鼻頭為面王。
于内屬中土。
望色者最為要緊。
色青。
是木淩土位。
鼻為腹。
又下文曰青為痛。
故知其腹中痛也。
所賴陽氣燠土。
生金子以制木鬼。
則青色可退。
腹痛可愈。
若更苦冷。
則衛陽衰敗。
命門之陽可知不能複溫。
故主死。
黑為北方水色。
鼻頭微黑。
是水反乘土。
故主有水氣。
土氣憑肺德而氤氲于胸中。
以為宗氣。
則脾胃之氣舒展。
胸上有寒。
則阻扼土氣。
不能上布。
而郁于中宮。
亦遂于本位上現其本色。
故色黃者。
知胸上有寒也。
脾胃為後天精悍之原。
夭然色白。
故知亡血。
而生機不榮也。
非其時。
兼秋冬而言。
微赤為火氣。
淩金焦土。
其死于所不勝之春夏乎。
若微赤而且目正圓者。
微赤為土無津液。
目正圓為肝腎枯燥。
夫精汁短少而得風熱者。
則病。
病在經。
宜開玄府以發散。
在腑。
宜驅胃實以攻下。
鼻微赤而目正圓者。
兩皆不可。
故曰不治。
痛、則陽氣不通。
而陰寒切責。
故色青應之。
勞、則神氣虛耗。
而精氣外薄。
故色黑應之。
風為陽邪。
氣從上炎。
且能化熱。
故于色赤者。
知其中風也。
脾胃之氣不下通。
則火土之光外浮。
故于色黃者。
知其便難也。
此句。
與胸上有寒句。
同義。
蓋中焦之氣。
總以上舒下暢為運化之妙。
上不舒。
固現黃色。
下不暢。
亦現黃色。
合而詳之。
則庶幾矣。
留飲與水不同。
水、為積聚之外水。
飲、則膈中之液。
或因風寒濕熱所成。
而不能流行者。
是也。
然留飲久必成熱。
故色則紅白鮮明者。
水火之兼色耳。
以上俱跟鼻頭而言。
推而廣之。
則自庭與阙上。
以及阙中下極等處。
各可類診矣。
此望而知之之上工也。
師曰。
病患語聲寂然。
喜驚呼者。
骨節間病。
語聲然。
不徹者。
心膈間病。
語聲啾啾然。
細而長者。
頭中病。
成文為語。
不成文為聲。
寂然者。
久而不聞也。
驚呼。
忽然如受驚而呼叫之狀。
蓋骨屬少陰腎髒。
節者。
神氣遊行出入之所。
少陰性沉。
故病則喜寐。
語聲寂然。
喜寐之應。
故知其病在骨也。
神氣者。
火也。
忽然驚呼者。
是遊行出入之火。
有以緻其忽然疼痛。
故知其病在骨之節也。
、不明之象。
不徹者。
呻吟才出而即回。
猶言不透徹也。
夫病患痛楚。
聲喚以開洩其氣者。
心為之主令也。
今不徹。
是心膈有剝膚之痛。
而不暇聲喚。
故中道而自廢耳。
啾啾、尖浮之義。
加之聲出細長。
是從下而上托其疾苦之象。
故知其頭中痛也。
明以寂然之突呼。
言腎家之下部。
以不徹之短聲。
言心膈之中部。
以尖而浮細之長聲。
言頭中之上部。
由此推之。
夫亦可從五音之陰陽淩替。
而神會其髒腑之玄機矣。
此聞而知之之上工也。
師曰。
息搖肩者。
心中堅。
息引胸中上氣者。
咳。
息張口、短氣者。
肺痿。
吐沫。
息、兼呼吸而言。
息之吸氣。
從口鼻而入。
先由肺管。
而遍曆肺葉之小竅。
複還胸中。
而下曆肝腎。
以應命門之伏機。
伏機者。
真息之吸也。
命門之伏機鼓還。
則息之吸氣。
乃應鼓動之機。
而送出為呼氣。
呼氣由胸中而曆肺竅者亦如之。
命門伏機之鼓還者。
真息之呼也。
然必胸中之陽氣充滿。
則如晴明太空。
高遠無暨。
而息道裕如矣。
倘胸中之陽氣虧損。
而下焦肝腎之陰氣上乘。
則心下痞塞甚而心中遂堅息搖肩者。
氣道狹而氣機滞。
假搖動以行之也。
故知之。
心中非有形之物可堅。
舊注謂邪實。
誤甚。
息引胸中上氣。
謂氣粗而有聲也。
肺性喜溫喜燥。
肝腎中有寒濕之氣上沖者。
則肺管不清。
而氣粗有聲矣。
肺管不清。
故知其必咳也。
肺為呼吸之門戶。
門戶堅固。
則出入細而長且遠矣。
今張口短氣。
是肺無關鎖之權。
譬之吹竹筒者。
竅大則吹短。
故知肺痿而不為息道用也。
肺得幹溫之養。
而展布之化始成。
然後行其津液于髒腑。
今肺痿。
故并知其津液上浮而吐涎沫也。
師曰。
吸而微數。
其病在中焦。
實也。
當下之。
即愈。
虛者不治。
在上焦者。
其吸促。
在下焦者。
其吸遠。
此皆難治。
呼吸動搖振振者。
不治。
中焦胃腑。
為息道之所經。
呼不數。
則鼓動之真呼無病。
且無搖肩上氣等候。
則肺與肝腎又無病。
而吸獨微數。
是吸為中焦所經之胃腑。
熱入而不容下引之故。
故知下之而愈。
蓋胃實去。
而氣機相安于下引也。
虛者。
即指胃不實而言。
吸微數而胃不實。
是命門鼓伏之機。
伏氣偏短。
元陰大損之診。
故不治也。
上焦吸促。
謂呼長于吸。
伏機不能引氣歸根。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