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隆集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黃堂觀谒谌姆,前一夕降殿宿齋南糜,次日昧爽啟行,少息于憩真靖,晚宿紫陽靖,次日早登龍城壇,渡小蜀江。
初真君尋飛茅時,嘗渡此江,以錢二百勞舟人,舟人請益不已,欲需一千,真君從之,既登岸,舟人持錢歸,二環耳,餘皆楮襁,始驚訝,知其神人。
至今仙駕經由,舟人止覓二環,不敢過求也。
臨午至黃堂,朝谒谌姆,鄉之善士鹹集,陳宴享之禮,明日複留終日,初六日早由西路以還宮中。
每以中秋日修慶上升齋,先一日建醮,次日黃君來觐。
黃君,真君之婿也,其行多由間道。
明旦,未至官五裡,日侯陂,有亭曰着衣觀,黃君更衣之所也,官中具威儀迎入端門。
舊有門對,正殿曰黃閣門也。
初朝于前殿,分賓主禮,次日享禮畢,降殿憩于西麻,俟暮西還。
而宮束之市肆商賈居民,必固邀遊街,以求利市,競争牽挽,幾至龍崗橋乃回。
俗雲:姑丈所至則利市,依合每試有驗故也。
每三歲上元後一日,真君仙仗往瑞陽,存問黃君,日西撫。
上元日禺中,先迎置前殿,陳齋羞三獻之禮,請朝乃行,初出束門,即南過聖仙橋,經茂埔入黃姑巷,次至安裡,迂入元都壇,少憩,壇在廟側,舊有觀,今廢。
次登師姑嶺,入元仙靖,尋出驿路,再迂入小路,二裡許至朱塘觀供,此地有養顔童子墓,舊名生碧觀。
複出大路至暗山頭,遂至三十裡鋪,此地幾出供。
從者午食,乃度九崗九滔,過龍陂橋,抵祥符,屬高安縣,舊名祈仙觀。
瑞人多出城迎谒,号日接仙。
真君降輿,與黃君宴於前殿。
十七日,複受享禮,主首侍從仙駕者,乃詣後殿,酌獻于許氏仙姑。
自淳熙戊申歲始也。
次日未五鼓而返,些處凡六供。
士庶焚香迎谒者以千數,凡所經由,聚落人民、男女長幼,動數百人焚香作禮,化錢設供,至有感激悲号者。
每仙駕出入,主首必再拜送迎於大門之外,至於南朝西撫,及州府迎請祈求,必主首從行焉。
真君乘寵辇,白馬金鳳為前導,世傳:昔有白馬之神,廟食于真君宅東半裡,今号白馬塘。
真君得道,願充前驅也。
金鳳,意其朱雀導前之義,或置於寵辇之頂,正合上有朱雀之義。
而世傳以應母之祥,恐未必。
肩輿之人調古歌一阕,齊聲唱和,歌名《黃鶴樓》,有着高冠彩帕者數對,冠名彩樓,二者甚古怪,蓋晉代之禮也。
彩樓高二尺許,上大下尖,竹治,彩帛結彩戴於首,以帛縣額下,唐道士熊景休詩雲:世事已歸唐曆數,仙歌猶是晉鄉風。
雖唐人且怪之。
蓋其歌調雖在,而其詞久亡,守颢今作三章以補之,其一曰:真君功行滿三千,帝韶淩空度九天,雞犬也随仙眷去,至今聖邊尚依然。
其二曰:真君舍我甫千齡,晨夕焚香叩杳冥,惟願慈悲恩下土,乞将多福佑生靈。
其三曰:道師谌姆住州陽,一葉飛茅着處香,仙駕不忘當日約,年年一度谒黃堂。
所由之路,橫斜曲直遵于古,不可少易,易之則有咎。
每仙駕将出,地分之人競先辟舊徑,立表以指其處,蓋非衆人所常行之路也。
舊記雲:昔愛女所行,真君蹑蹤而往,至黃君家為留信宿,乃由通道而歸。
其尋飛茅,亦多委曲尋訪,故今南朝西撫,并襲前迩所過之地。
寵有輕重遲速安危晴雨之占,肩輕、步速、安穩、清明,為地分之福,肩重、步遲、失撲、陰雨,為地分之災,福則歲稔人安,災則人傷物厲。
唯西撫之行,往欲雨寒,還欲晴暖,反是亦災。
仙駕每行,必沖早涉暝,履茅茨刻棘之地,部從社賽之人,動逾數百,然從古未聞有傷其足者,唯忌人畜生死厭穢,凡香錢、服用、飲食、坐卧,皆須避之,否則立有卒暴之禍,後有述骞之災,皆前人所傳而今人所見之明驗也。
初真君尋飛茅時,嘗渡此江,以錢二百勞舟人,舟人請益不已,欲需一千,真君從之,既登岸,舟人持錢歸,二環耳,餘皆楮襁,始驚訝,知其神人。
至今仙駕經由,舟人止覓二環,不敢過求也。
臨午至黃堂,朝谒谌姆,鄉之善士鹹集,陳宴享之禮,明日複留終日,初六日早由西路以還宮中。
每以中秋日修慶上升齋,先一日建醮,次日黃君來觐。
黃君,真君之婿也,其行多由間道。
明旦,未至官五裡,日侯陂,有亭曰着衣觀,黃君更衣之所也,官中具威儀迎入端門。
舊有門對,正殿曰黃閣門也。
初朝于前殿,分賓主禮,次日享禮畢,降殿憩于西麻,俟暮西還。
而宮束之市肆商賈居民,必固邀遊街,以求利市,競争牽挽,幾至龍崗橋乃回。
俗雲:姑丈所至則利市,依合每試有驗故也。
每三歲上元後一日,真君仙仗往瑞陽,存問黃君,日西撫。
上元日禺中,先迎置前殿,陳齋羞三獻之禮,請朝乃行,初出束門,即南過聖仙橋,經茂埔入黃姑巷,次至安裡,迂入元都壇,少憩,壇在廟側,舊有觀,今廢。
次登師姑嶺,入元仙靖,尋出驿路,再迂入小路,二裡許至朱塘觀供,此地有養顔童子墓,舊名生碧觀。
複出大路至暗山頭,遂至三十裡鋪,此地幾出供。
從者午食,乃度九崗九滔,過龍陂橋,抵祥符,屬高安縣,舊名祈仙觀。
瑞人多出城迎谒,号日接仙。
真君降輿,與黃君宴於前殿。
十七日,複受享禮,主首侍從仙駕者,乃詣後殿,酌獻于許氏仙姑。
自淳熙戊申歲始也。
次日未五鼓而返,些處凡六供。
士庶焚香迎谒者以千數,凡所經由,聚落人民、男女長幼,動數百人焚香作禮,化錢設供,至有感激悲号者。
每仙駕出入,主首必再拜送迎於大門之外,至於南朝西撫,及州府迎請祈求,必主首從行焉。
真君乘寵辇,白馬金鳳為前導,世傳:昔有白馬之神,廟食于真君宅東半裡,今号白馬塘。
真君得道,願充前驅也。
金鳳,意其朱雀導前之義,或置於寵辇之頂,正合上有朱雀之義。
而世傳以應母之祥,恐未必。
肩輿之人調古歌一阕,齊聲唱和,歌名《黃鶴樓》,有着高冠彩帕者數對,冠名彩樓,二者甚古怪,蓋晉代之禮也。
彩樓高二尺許,上大下尖,竹治,彩帛結彩戴於首,以帛縣額下,唐道士熊景休詩雲:世事已歸唐曆數,仙歌猶是晉鄉風。
雖唐人且怪之。
蓋其歌調雖在,而其詞久亡,守颢今作三章以補之,其一曰:真君功行滿三千,帝韶淩空度九天,雞犬也随仙眷去,至今聖邊尚依然。
其二曰:真君舍我甫千齡,晨夕焚香叩杳冥,惟願慈悲恩下土,乞将多福佑生靈。
其三曰:道師谌姆住州陽,一葉飛茅着處香,仙駕不忘當日約,年年一度谒黃堂。
所由之路,橫斜曲直遵于古,不可少易,易之則有咎。
每仙駕将出,地分之人競先辟舊徑,立表以指其處,蓋非衆人所常行之路也。
舊記雲:昔愛女所行,真君蹑蹤而往,至黃君家為留信宿,乃由通道而歸。
其尋飛茅,亦多委曲尋訪,故今南朝西撫,并襲前迩所過之地。
寵有輕重遲速安危晴雨之占,肩輕、步速、安穩、清明,為地分之福,肩重、步遲、失撲、陰雨,為地分之災,福則歲稔人安,災則人傷物厲。
唯西撫之行,往欲雨寒,還欲晴暖,反是亦災。
仙駕每行,必沖早涉暝,履茅茨刻棘之地,部從社賽之人,動逾數百,然從古未聞有傷其足者,唯忌人畜生死厭穢,凡香錢、服用、飲食、坐卧,皆須避之,否則立有卒暴之禍,後有述骞之災,皆前人所傳而今人所見之明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