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賊邪 疾病
關燈
小
中
大
息,刺手太陰。
心痛,腹脹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
】 足少陰脈貫腰脊,心痛引腰脊背者,水克火也,刺足少陰以瀉水,取手少陽以益火。
當九節刺之,督脈之懸樞也。
上下求之,上求之脊中,下求之命門也。
心痛,腹脹啬啬然,大便不利,脾土濕陷也。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肝脈遏陷也。
【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 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響響,氣不調也。
不能大便,土濕脾郁也。
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嗌,喘息喝喝者,水泛土濕,邪沖肺部也。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肝氣郁陷,膽氣郁升,乙木不能疏洩水道也。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陽。
】 臍左右動脈,足少陰之盲俞,足陽明之天樞也。
氣街,足陽明穴,毛際兩旁動脈也。
腰痛,痛上寒至末,與《素問·刺腰痛》同義,詳彼篇。
【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發而間之,針大如牦,刺膝無疑。
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 犢鼻,足陽明穴。
發而間之,發針而少停也。
痿厥,為四末束,束其四末,令其經氣蓄積而盛大也。
悗乃疾解之,氣郁生悗,疾解其縛,則積氣沖決,隧路皆通。
一日二次,不仁者,十日而知。
為之無休,病已而止也。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
風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徒(疒水),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铍針針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複之,以盡其(疒水),必堅。
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疒水)盡乃止。
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百三十五日。
疠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血,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裡。
骨為幹,轉筋于陽治其陽,轉筋于陰治其陰,皆焠刺之。
】(疒水),音水。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膚脹,為五十七痏,即《素問,水熱穴論》熱腧五十九穴,水腧五十七穴也。
(疒水),水病也。
環谷,意即足少陽之環跳也。
己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複之,以盡其(疒水),刺後以細筒内入,頻複吸取,以盡其水也。
飲閉藥,收斂封閉之藥,恐瀉其氣也。
三裡,足陽明穴。
轉筋于陽,骽外也,治其陽,陽經也。
轉筋于陰,骽裡也,治其陰,陰經也。
淬刺,燒針也。
【飧洩,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腸中不便,取三裡,盛瀉之,虛補之。
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裡。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睾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兼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善嘔,故曰嘔膽,取三裡以下胃氣逆,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
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以上二段,舊誤在四時氣。
三陰之上,意即足太陰之三陰交也,陰陵泉亦足太陰穴,皆久留之,陽回則熱行而洩止矣,腸中不便,氣不舒也。
大腸與肺為表裡,腹中常鳴,大腸陷而肝氣郁也。
腸陷則肺逆,故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其根緣邪在大腸也。
九針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即任脈之下氣海也。
巨虛上廉,足陽明穴,本輸:大腸屬上,謂上廉也。
若小腹前控睾丸,後引腰脊,上沖于心,是邪在小腸者。
其脈連睾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
其氣盛則厥逆而升,上沖腸胃,熏肝肺,下散于肓而結于臍,小腸病則下陷,其散于肓,結于臍者,小腸之邪。
其厥逆而上者,是心肺之邪,以其脈貫肺而絡心也。
故取之肓原以散之,與大腸同法。
刺太陰以予之,其脈貫肺,故補手太陰。
取厥陰以下之,其脈貫肝,故取足厥陰,以下膽逆。
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本輸:小腸屬下,謂下廉也。
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謂睾、脊、肝、肺、心系諸處也。
善嘔而有苦味,長太息,心中憺憺虛怯,恐人将捕之,是邪在膽而逆在胃也。
膽木化氣于相火,膽液洩則口苦。
炎上作苦。
胃以戊土而主降,胃氣逆則善嘔。
嘔者,胃氣上逆,阻膽經下行之路,甲木郁升,而賊戊土,受盛失職,則生嘔吐,故曰嘔膽。
嘔膽者,嘔緣于膽木也。
取三裡以下胃氣,刺足少陽之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若飲食不下,膈中閉塞不通,是陽明上逆。
邪在胃脘也。
其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其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在下脘者,根原寒水濕土。
若小腹痛腫,不得小便,是邪在三焦,約而不開也。
本輸: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
取之足太陽之大絡,飛揚穴也。
與足厥陰之小絡結而血者亦取之,肝主疏洩也。
若其腫上及胃脘,則取三裡,兼洩陽明也。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喉痹,舌卷,口中幹,煩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風痙,身反折,取太陽腘中血絡,出血,中有寒,刺三裡。
癃,取之陰跷及三毛上血絡,出血。
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出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
此段舊誤在熱病。
】 足太陰大指之端,隐白也。
手小指次指,手少陽之關沖也。
太陽腘中,委中也。
陰跷,足少陰之照海也。
三毛上,足厥陰之大敦也。
蠱,惑也。
怚,疑也。
跗上盛者,足陽明之沖陽也。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複也。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此段舊誤在熱病。
】 痱者,四肢凄廢,不止偏枯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
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陽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暴喑氣梗,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暴攣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此為天牖五部。
】此段舊誤在寒熱病。
嬰筋,頸筋也。
【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
足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在鼻與頄前,上齒齲取之,方病之時,其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
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陽明有挾鼻入于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甚。
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别,頭目苦痛取之。
】此段舊誤在寒熱病。
頄,顴也,手陽明脈有入頄遍齒者,出于足陽明之大迎,脈入下齒,故下齒齲取之。
足陽明脈有入頄遍齒者,出于手少陽之角孫,在鼻與頄前,脈入上齒,故上齒齲取之。
一曰取之出鼻外,手陽明之禾髎、迎香也。
足陽明脈有挾鼻入于面者,出于足少陽之懸顱,屬口,對入而系目本,上下口目之間,視其有過者取之。
足太陽有通于項而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其脈在項中兩筋之間,入于腦而乃别,頭目苦痛者取之。
【陰跷、陽跷,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内眦,陽氣盛則(月真)目,陰氣盛則瞑目。
目中赤痛,從内眦始,取之陰跷。
目眦外決于面者,為銳眦,在内近鼻者,為内眦。
上為外眦,下為内眦。
】 陽跷起足太陽之申脈,陰跷起足少陰之照海,皆交于目内眦而合于足太陽之睛明。
脈度:陰跷屬目内眦,合于太陽,陽跷而上行。
陽跷氣盛,則(月真)目而不合,陰跷氣盛,則瞑目而不開。
大惑論:陽跷盛則目不瞑,陰跷盛則目閉。
目赤痛,從内眦始者,陽跷盛也,取之陰跷,瀉陽而補陰也。
外決于面者,眼外角也。
上,目上網也。
下,目下綱也。
舊本陰跷、陽跷七句,誤在寒熱病。
目中赤痛二句,誤在熱病。
目眦外決四句,誤在癫狂。
心痛,腹脹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
】 足少陰脈貫腰脊,心痛引腰脊背者,水克火也,刺足少陰以瀉水,取手少陽以益火。
當九節刺之,督脈之懸樞也。
上下求之,上求之脊中,下求之命門也。
心痛,腹脹啬啬然,大便不利,脾土濕陷也。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肝脈遏陷也。
【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 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響響,氣不調也。
不能大便,土濕脾郁也。
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嗌,喘息喝喝者,水泛土濕,邪沖肺部也。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肝氣郁陷,膽氣郁升,乙木不能疏洩水道也。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陽。
】 臍左右動脈,足少陰之盲俞,足陽明之天樞也。
氣街,足陽明穴,毛際兩旁動脈也。
腰痛,痛上寒至末,與《素問·刺腰痛》同義,詳彼篇。
【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發而間之,針大如牦,刺膝無疑。
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 犢鼻,足陽明穴。
發而間之,發針而少停也。
痿厥,為四末束,束其四末,令其經氣蓄積而盛大也。
悗乃疾解之,氣郁生悗,疾解其縛,則積氣沖決,隧路皆通。
一日二次,不仁者,十日而知。
為之無休,病已而止也。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
風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徒(疒水),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铍針針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複之,以盡其(疒水),必堅。
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疒水)盡乃止。
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百三十五日。
疠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血,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裡。
骨為幹,轉筋于陽治其陽,轉筋于陰治其陰,皆焠刺之。
】(疒水),音水。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膚脹,為五十七痏,即《素問,水熱穴論》熱腧五十九穴,水腧五十七穴也。
(疒水),水病也。
環谷,意即足少陽之環跳也。
己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複之,以盡其(疒水),刺後以細筒内入,頻複吸取,以盡其水也。
飲閉藥,收斂封閉之藥,恐瀉其氣也。
三裡,足陽明穴。
轉筋于陽,骽外也,治其陽,陽經也。
轉筋于陰,骽裡也,治其陰,陰經也。
淬刺,燒針也。
【飧洩,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腸中不便,取三裡,盛瀉之,虛補之。
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裡。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睾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兼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善嘔,故曰嘔膽,取三裡以下胃氣逆,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
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以上二段,舊誤在四時氣。
三陰之上,意即足太陰之三陰交也,陰陵泉亦足太陰穴,皆久留之,陽回則熱行而洩止矣,腸中不便,氣不舒也。
大腸與肺為表裡,腹中常鳴,大腸陷而肝氣郁也。
腸陷則肺逆,故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其根緣邪在大腸也。
九針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即任脈之下氣海也。
巨虛上廉,足陽明穴,本輸:大腸屬上,謂上廉也。
若小腹前控睾丸,後引腰脊,上沖于心,是邪在小腸者。
其脈連睾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
其氣盛則厥逆而升,上沖腸胃,熏肝肺,下散于肓而結于臍,小腸病則下陷,其散于肓,結于臍者,小腸之邪。
其厥逆而上者,是心肺之邪,以其脈貫肺而絡心也。
故取之肓原以散之,與大腸同法。
刺太陰以予之,其脈貫肺,故補手太陰。
取厥陰以下之,其脈貫肝,故取足厥陰,以下膽逆。
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本輸:小腸屬下,謂下廉也。
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謂睾、脊、肝、肺、心系諸處也。
善嘔而有苦味,長太息,心中憺憺虛怯,恐人将捕之,是邪在膽而逆在胃也。
膽木化氣于相火,膽液洩則口苦。
炎上作苦。
胃以戊土而主降,胃氣逆則善嘔。
嘔者,胃氣上逆,阻膽經下行之路,甲木郁升,而賊戊土,受盛失職,則生嘔吐,故曰嘔膽。
嘔膽者,嘔緣于膽木也。
取三裡以下胃氣,刺足少陽之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若飲食不下,膈中閉塞不通,是陽明上逆。
邪在胃脘也。
其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其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在下脘者,根原寒水濕土。
若小腹痛腫,不得小便,是邪在三焦,約而不開也。
本輸: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
取之足太陽之大絡,飛揚穴也。
與足厥陰之小絡結而血者亦取之,肝主疏洩也。
若其腫上及胃脘,則取三裡,兼洩陽明也。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喉痹,舌卷,口中幹,煩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風痙,身反折,取太陽腘中血絡,出血,中有寒,刺三裡。
癃,取之陰跷及三毛上血絡,出血。
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出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
此段舊誤在熱病。
】 足太陰大指之端,隐白也。
手小指次指,手少陽之關沖也。
太陽腘中,委中也。
陰跷,足少陰之照海也。
三毛上,足厥陰之大敦也。
蠱,惑也。
怚,疑也。
跗上盛者,足陽明之沖陽也。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複也。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此段舊誤在熱病。
】 痱者,四肢凄廢,不止偏枯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
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陽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暴喑氣梗,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暴攣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此為天牖五部。
】此段舊誤在寒熱病。
嬰筋,頸筋也。
【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
足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在鼻與頄前,上齒齲取之,方病之時,其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
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陽明有挾鼻入于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甚。
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别,頭目苦痛取之。
】此段舊誤在寒熱病。
頄,顴也,手陽明脈有入頄遍齒者,出于足陽明之大迎,脈入下齒,故下齒齲取之。
足陽明脈有入頄遍齒者,出于手少陽之角孫,在鼻與頄前,脈入上齒,故上齒齲取之。
一曰取之出鼻外,手陽明之禾髎、迎香也。
足陽明脈有挾鼻入于面者,出于足少陽之懸顱,屬口,對入而系目本,上下口目之間,視其有過者取之。
足太陽有通于項而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其脈在項中兩筋之間,入于腦而乃别,頭目苦痛者取之。
【陰跷、陽跷,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内眦,陽氣盛則(月真)目,陰氣盛則瞑目。
目中赤痛,從内眦始,取之陰跷。
目眦外決于面者,為銳眦,在内近鼻者,為内眦。
上為外眦,下為内眦。
】 陽跷起足太陽之申脈,陰跷起足少陰之照海,皆交于目内眦而合于足太陽之睛明。
脈度:陰跷屬目内眦,合于太陽,陽跷而上行。
陽跷氣盛,則(月真)目而不合,陰跷氣盛,則瞑目而不開。
大惑論:陽跷盛則目不瞑,陰跷盛則目閉。
目赤痛,從内眦始者,陽跷盛也,取之陰跷,瀉陽而補陰也。
外決于面者,眼外角也。
上,目上網也。
下,目下綱也。
舊本陰跷、陽跷七句,誤在寒熱病。
目中赤痛二句,誤在熱病。
目眦外決四句,誤在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