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疾病
關燈
小
中
大
脹論七十一
【黃帝曰:脈之應于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黃帝曰:何以知髒腑之脹也?岐伯曰:陰為髒,陽為腑。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于血脈之中耶?髒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在焉,然非脹之舍也。
黃帝曰:原聞脹之舍。
岐伯曰:夫脹者,皆在于髒腑之外,排髒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 陰為髒,脹在内也。
陽為腑,脹在外也。
郭,充滿也,同廓。
排髒腑而郭胸脅,脹皮膚,言氣在髒腑之外,胸脅之間,皮膚之内也。
【黃帝曰:髒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内也,若匣匮之髒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
岐伯曰:夫胸腹者,髒腑之郭也。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胃者,太倉也。
咽喉、小腸者,傳送也。
胃之五竅者,闾裡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髒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并脈,循分,為膚脹。
三裡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 一域之中,其氣各異,言五髒六腑同處一域,而其病各異也。
胃之五竅,咽門、贲門、幽門、闌門、魄門也,是皆水谷出入之道,故曰胃之五竅。
闾裡門戶,闾裡之門戶也。
廉泉、玉英,即玉堂。
任脈二穴,适當咽喉之外,是津液之道路也。
故五髒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不相同也,營氣循脈而行,不得逆也,衛行脈外,旁無界限,逆而妄行,阻其脈道,營氣壅遏,則為脈脹。
衛氣并脈而行,循其所行之分而生壅滿,則為膚脹,膚脹者,不及于脈也。
胃為五髒六腑之海,針其三裡而瀉之,病近者一下,一次。
病遠者三下,無論虛實,工在瀉之于早也。
【黃帝曰:願聞脹形。
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卧不安。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善哕,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卧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洩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月真)脹,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
瀉虛補實,神去其室,緻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
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 央央,不快之意,心主五臭,自入為焦臭,《難經》語。
鼻聞焦臭,胃土不降,心火上炎也。
輕輕,虛浮之意。
凡此諸脹,其道在一,總因衛氣之逆也。
真不可定,定,住也。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随,乃得天和,五髒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黃帝曰:善。
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黃帝曰:善。
】 衛氣之在身也,雖行脈外,常然并脈而行,循其分肉,行有逆順,有順營氣者,有逆營氣者,以營氣原有逆順也。
陽陰相随,營陰衛陽,相随而行。
乃得天和。
營衛不亂,則五髒更始,更疊司令,周而複始。
四時循序,四時代更,循序不亂。
而後五谷乃化,此衛氣之順者。
若厥氣在下,逆而上行,阻格氣道,以緻營衛留止,此皆中氣之敗也。
土敗水侮,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結而不散,乃合為脹,此衛氣之逆者也。
解惑,解其病之所在,而不惑也。
合之于真,合諸病證于其本氣也。
三合而得,合之血脈、髒、腑三者,而得其所在也。
水脹七十二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卧蠶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胫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窠,音科。
目窠,目下也,頸脈,足陽明之人迎,寒水侮土,胃氣上逆,故頸脈動甚,望而知之也。
肺氣莫降,故時咳。
足三陰行于股内,陰盛于下,故陰股間寒。
股内為陰。
胃氣不能下行,故足胫腫。
水泛土濕,中氣不運,故腹乃大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水客于皮膚之間,(鼓/空)(鼓/空)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空),音空。
窅,音夭。
(鼓/空)(鼓/空),空洞如鼓聲也。
窅,深也。
【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 色蒼黃,腹筋起,青筋。
肝木克脾土也。
木主五色,入土為黃,自入為青。
蒼,青也。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惡氣乃起,瘜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行,此其候也。
】 氣不得營,營,行也。
因有所系,系,戀不消也。
癖而内着,痞結而留着也。
惡氣乃起,滞氣因阻而成積也。
瘜肉,瘀肉也。
離歲,逾歲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
】 衃,血塊也。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刺去其血絡,後調其經也。
】 瀉其血絡,工在疾瀉也。
後調其經,虛補而實瀉也。
【黃帝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對曰:此言陷于肉盲,而中氣穴者也。
不中氣穴,則氣内閉,針不陷盲,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
其于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複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于脹也,必審其脈,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一下、三下而病去者,此言陷于肉盲,而中氣穴者也。
分肉空隙之處,謂之肉盲。
不中氣穴,則氣反内閉,不陷肉盲,則氣不得行,上越而中分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反以益病。
其于脹也,當瀉而不瀉,氣故不下。
無論虛實,工在疾瀉者,瀉其血絡也。
必審其脈,當瀉則瀉,當補則補,調其經也。
此段舊誤在脹論。
周痹七十三 【黃帝問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耶?将在分肉之間乎?何以緻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
岐伯答曰:此衆痹也,非周痹也。
黃帝曰:願聞衆痹。
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
黃帝曰:善。
刺之奈何?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複起。
】慉,音觸。
慉,痛也。
【黃帝曰:善。
願聞周痹何如?岐伯對曰:周痹者,在于血脈之中,随脈以上,随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 遏,止其流也。
脫,拔其本也。
【黃帝曰:善。
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
黃帝曰:何以知髒腑之脹也?岐伯曰:陰為髒,陽為腑。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于血脈之中耶?髒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在焉,然非脹之舍也。
黃帝曰:原聞脹之舍。
岐伯曰:夫脹者,皆在于髒腑之外,排髒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 陰為髒,脹在内也。
陽為腑,脹在外也。
郭,充滿也,同廓。
排髒腑而郭胸脅,脹皮膚,言氣在髒腑之外,胸脅之間,皮膚之内也。
【黃帝曰:髒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内也,若匣匮之髒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
岐伯曰:夫胸腹者,髒腑之郭也。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胃者,太倉也。
咽喉、小腸者,傳送也。
胃之五竅者,闾裡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髒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并脈,循分,為膚脹。
三裡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 一域之中,其氣各異,言五髒六腑同處一域,而其病各異也。
胃之五竅,咽門、贲門、幽門、闌門、魄門也,是皆水谷出入之道,故曰胃之五竅。
闾裡門戶,闾裡之門戶也。
廉泉、玉英,即玉堂。
任脈二穴,适當咽喉之外,是津液之道路也。
故五髒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不相同也,營氣循脈而行,不得逆也,衛行脈外,旁無界限,逆而妄行,阻其脈道,營氣壅遏,則為脈脹。
衛氣并脈而行,循其所行之分而生壅滿,則為膚脹,膚脹者,不及于脈也。
胃為五髒六腑之海,針其三裡而瀉之,病近者一下,一次。
病遠者三下,無論虛實,工在瀉之于早也。
【黃帝曰:願聞脹形。
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卧不安。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善哕,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卧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洩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月真)脹,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
瀉虛補實,神去其室,緻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
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 央央,不快之意,心主五臭,自入為焦臭,《難經》語。
鼻聞焦臭,胃土不降,心火上炎也。
輕輕,虛浮之意。
凡此諸脹,其道在一,總因衛氣之逆也。
真不可定,定,住也。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随,乃得天和,五髒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黃帝曰:善。
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黃帝曰:善。
】 衛氣之在身也,雖行脈外,常然并脈而行,循其分肉,行有逆順,有順營氣者,有逆營氣者,以營氣原有逆順也。
陽陰相随,營陰衛陽,相随而行。
乃得天和。
營衛不亂,則五髒更始,更疊司令,周而複始。
四時循序,四時代更,循序不亂。
而後五谷乃化,此衛氣之順者。
若厥氣在下,逆而上行,阻格氣道,以緻營衛留止,此皆中氣之敗也。
土敗水侮,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結而不散,乃合為脹,此衛氣之逆者也。
解惑,解其病之所在,而不惑也。
合之于真,合諸病證于其本氣也。
三合而得,合之血脈、髒、腑三者,而得其所在也。
水脹七十二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卧蠶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胫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窠,音科。
目窠,目下也,頸脈,足陽明之人迎,寒水侮土,胃氣上逆,故頸脈動甚,望而知之也。
肺氣莫降,故時咳。
足三陰行于股内,陰盛于下,故陰股間寒。
股内為陰。
胃氣不能下行,故足胫腫。
水泛土濕,中氣不運,故腹乃大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水客于皮膚之間,(鼓/空)(鼓/空)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空),音空。
窅,音夭。
(鼓/空)(鼓/空),空洞如鼓聲也。
窅,深也。
【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 色蒼黃,腹筋起,青筋。
肝木克脾土也。
木主五色,入土為黃,自入為青。
蒼,青也。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惡氣乃起,瘜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行,此其候也。
】 氣不得營,營,行也。
因有所系,系,戀不消也。
癖而内着,痞結而留着也。
惡氣乃起,滞氣因阻而成積也。
瘜肉,瘀肉也。
離歲,逾歲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
】 衃,血塊也。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刺去其血絡,後調其經也。
】 瀉其血絡,工在疾瀉也。
後調其經,虛補而實瀉也。
【黃帝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對曰:此言陷于肉盲,而中氣穴者也。
不中氣穴,則氣内閉,針不陷盲,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
其于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複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于脹也,必審其脈,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一下、三下而病去者,此言陷于肉盲,而中氣穴者也。
分肉空隙之處,謂之肉盲。
不中氣穴,則氣反内閉,不陷肉盲,則氣不得行,上越而中分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反以益病。
其于脹也,當瀉而不瀉,氣故不下。
無論虛實,工在疾瀉者,瀉其血絡也。
必審其脈,當瀉則瀉,當補則補,調其經也。
此段舊誤在脹論。
周痹七十三 【黃帝問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耶?将在分肉之間乎?何以緻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
岐伯答曰:此衆痹也,非周痹也。
黃帝曰:願聞衆痹。
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
黃帝曰:善。
刺之奈何?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複起。
】慉,音觸。
慉,痛也。
【黃帝曰:善。
願聞周痹何如?岐伯對曰:周痹者,在于血脈之中,随脈以上,随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 遏,止其流也。
脫,拔其本也。
【黃帝曰:善。
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