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外候 病論
關燈
小
中
大
而下行也。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
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陰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 厥逆走上,脈氣輩至,厥逆之氣走于上焦,脈氣群輩而至也。
少陰之脈連舌本,故氣至則齧舌。
少陽之脈循耳頰,故氣至則齧頰。
陽明之脈環唇口,故氣至則齧唇。
氣至者,氣壅而不行也。
視主病者補之,何經主病,則補何經也。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
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悗。
】 上氣不足,清陷濁逆,故腦虛、耳鳴、頭傾、目眩。
中氣不足,脾郁肝陷,故溲便變色,氣滞腸鳴。
下氣不足,陽逆陰陷,故骽足痿厥,心宮痞悗。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
肺主為哕,取手太陰、足少陰。
唏者,陰與陽絕,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噫者,補足太陰、陽明。
嚏者,補足太陽眉本。
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
泣出,補天柱,經挾頸,挾頸者,頭中分也。
涎下,補足少陰,亸,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振寒者,補諸陽。
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自齧舌,視主病者。
則補之。
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
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 足外踝下,足太陽之昆侖也。
足大指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太沖也。
留之,留針也。
【五髒氣,肝主語,心主噫,脾主吞,肺主咳,腎主欠。
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為哕,大腸小腸為洩,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是謂五氣所病也。
五并,精氣并肝則怒,并心則喜,并脾則憂,并肺則悲,并腎則恐,是謂五精之氣并于髒也。
五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此五髒所藏也。
五主,肝主筋,心主脈,脾主肉,肺主皮,腎主骨,此五髒所主也。
五液,肝主淚,心主汗,脾主涎,肺主涕,腎主唾,此五液所出也。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脾惡濕,肺惡燥,腎惡寒,此五髒所惡也。
五勞,久行傷筋,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卧傷氣,久立傷骨,此五勞所病也。
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淡入胃,辛入肺,鹹入腎,是謂五味。
五走,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氣,鹹走骨,是謂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
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
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發,陰病發于骨,陽病發于血,陰病發于肉,陽病發于冬,陰病發于夏,是謂五發。
五邪,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痹,邪入于陽,抟則為巅疾,邪入于陰,抟則為瘖,陽入之于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邪。
】 此與《素問·宣明五氣篇》同。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足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厥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足之陰陽也。
手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心主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手之陰陽也。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
筋脈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
】二段舊誤在九針論。
此與《素問·血氣形志》相同。
病論大惑論五十九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嘗上于清冷之台,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
餘私異之,竊内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
獨抟獨眩,披發長跪,俯而視之,複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裡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随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故見兩物。
】 精之窠為眼,精之窠穴,開兩竅而為眼也。
骨之精為瞳子,腎主骨而藏精,瞳子者,陽中之陰根也。
筋之精為黑眼,肝主筋,黑眼者,瞳子外之黑睛也。
血之精為絡,心主脈而藏血,絡者,白精之紅絲也。
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肺主氣而色白,黑精外之白睛也。
肌肉之精為約束,脾主肌肉,目之上下網也,約束目外。
裹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宗脈并為目系,上屬腦,後出于項中。
故邪中于項。
因逢其身之虛,而其入深,則随眼系以入于腦,腦轉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之處不相比合,精散視歧,故見兩物。
【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
目者,五髒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心藏神,神明則見,故目之視物,心所使也。
【黃帝曰:餘疑其然。
餘每之東苑,未嘗不惑,去之則複,餘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複。
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 唯,思也。
間,差也。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 上氣不足,失根于下,下氣有餘,孤陰獨旺,陽洩不藏,腸胃下實而心肺上虛,虛則營衛俱陷,留于下焦,久之不以時上,精不藏神,故善忘也。
【黃帝曰: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消谷故善饑。
胃氣逆上,則胃脘塞,故不嗜食也。
】 胃氣逆上,上脘填塞,故不嗜食也。
【黃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 衛氣夜不入陰,故不得卧。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于陽則氣虛,故目閉也。
】 衛氣出于目,則目開而能視,衛不入陽,故目閉也。
【黃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而分肉不解,則其行遲。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
留于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卧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
】 分肉不解,不解利也。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留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 非常經者,平常不然也。
邪留上焦,上焦閉塞,益以食飲,中氣愈阻,故衛氣久留陰分而不上行,故卒然多卧。
【黃帝曰:善。
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髒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 定者,已經審定也。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
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陰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 厥逆走上,脈氣輩至,厥逆之氣走于上焦,脈氣群輩而至也。
少陰之脈連舌本,故氣至則齧舌。
少陽之脈循耳頰,故氣至則齧頰。
陽明之脈環唇口,故氣至則齧唇。
氣至者,氣壅而不行也。
視主病者補之,何經主病,則補何經也。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
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悗。
】 上氣不足,清陷濁逆,故腦虛、耳鳴、頭傾、目眩。
中氣不足,脾郁肝陷,故溲便變色,氣滞腸鳴。
下氣不足,陽逆陰陷,故骽足痿厥,心宮痞悗。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
肺主為哕,取手太陰、足少陰。
唏者,陰與陽絕,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噫者,補足太陰、陽明。
嚏者,補足太陽眉本。
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
泣出,補天柱,經挾頸,挾頸者,頭中分也。
涎下,補足少陰,亸,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振寒者,補諸陽。
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自齧舌,視主病者。
則補之。
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
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 足外踝下,足太陽之昆侖也。
足大指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太沖也。
留之,留針也。
【五髒氣,肝主語,心主噫,脾主吞,肺主咳,腎主欠。
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為哕,大腸小腸為洩,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是謂五氣所病也。
五并,精氣并肝則怒,并心則喜,并脾則憂,并肺則悲,并腎則恐,是謂五精之氣并于髒也。
五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此五髒所藏也。
五主,肝主筋,心主脈,脾主肉,肺主皮,腎主骨,此五髒所主也。
五液,肝主淚,心主汗,脾主涎,肺主涕,腎主唾,此五液所出也。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脾惡濕,肺惡燥,腎惡寒,此五髒所惡也。
五勞,久行傷筋,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卧傷氣,久立傷骨,此五勞所病也。
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淡入胃,辛入肺,鹹入腎,是謂五味。
五走,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氣,鹹走骨,是謂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
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
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發,陰病發于骨,陽病發于血,陰病發于肉,陽病發于冬,陰病發于夏,是謂五發。
五邪,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痹,邪入于陽,抟則為巅疾,邪入于陰,抟則為瘖,陽入之于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邪。
】 此與《素問·宣明五氣篇》同。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足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厥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足之陰陽也。
手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心主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手之陰陽也。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
筋脈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
】二段舊誤在九針論。
此與《素問·血氣形志》相同。
病論大惑論五十九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嘗上于清冷之台,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
餘私異之,竊内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
獨抟獨眩,披發長跪,俯而視之,複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裡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随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故見兩物。
】 精之窠為眼,精之窠穴,開兩竅而為眼也。
骨之精為瞳子,腎主骨而藏精,瞳子者,陽中之陰根也。
筋之精為黑眼,肝主筋,黑眼者,瞳子外之黑睛也。
血之精為絡,心主脈而藏血,絡者,白精之紅絲也。
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肺主氣而色白,黑精外之白睛也。
肌肉之精為約束,脾主肌肉,目之上下網也,約束目外。
裹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宗脈并為目系,上屬腦,後出于項中。
故邪中于項。
因逢其身之虛,而其入深,則随眼系以入于腦,腦轉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之處不相比合,精散視歧,故見兩物。
【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
目者,五髒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心藏神,神明則見,故目之視物,心所使也。
【黃帝曰:餘疑其然。
餘每之東苑,未嘗不惑,去之則複,餘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複。
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 唯,思也。
間,差也。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 上氣不足,失根于下,下氣有餘,孤陰獨旺,陽洩不藏,腸胃下實而心肺上虛,虛則營衛俱陷,留于下焦,久之不以時上,精不藏神,故善忘也。
【黃帝曰: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消谷故善饑。
胃氣逆上,則胃脘塞,故不嗜食也。
】 胃氣逆上,上脘填塞,故不嗜食也。
【黃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 衛氣夜不入陰,故不得卧。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于陽則氣虛,故目閉也。
】 衛氣出于目,則目開而能視,衛不入陽,故目閉也。
【黃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而分肉不解,則其行遲。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
留于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卧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
】 分肉不解,不解利也。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留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 非常經者,平常不然也。
邪留上焦,上焦閉塞,益以食飲,中氣愈阻,故衛氣久留陰分而不上行,故卒然多卧。
【黃帝曰:善。
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髒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 定者,已經審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