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外候 病論

關燈
,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内者,少陽病。

    手陽明脈入下齒,足陽明脈入上齒,按其陽之來,手足陽明之來也。

    手少陰脈,手少陰之神門也,動在掌後銳骨之端,胎結中宮,阻其君火降蟄之路,故神門動甚。

    頭毛逆上者,皮毛焦也,故必死。

    耳間青脈起者,足少陽循耳下行,膽木上逆,故掣痛。

    大便赤瓣,紅紫成塊也。

    手足寒,脾陽敗也。

    寸口候陰,人迎候陽,秋冬寸口微大,春夏人迎微大,是其常也。

    小大浮沉相等,其在秋冬則陽盛而陰衰,春夏則陰盛而陽衰,偏而不平,故病難已也。

     外候陰陽系日月五十四 【黃帝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

    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生于火,故在上者為陽。

    黃帝曰:合之于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

    此兩陽合于前,故曰陽明。

    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醜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

    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

    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

    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

    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

    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

    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

    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

    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

    其于五髒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 【黃帝曰:以治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

    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

    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王春,春色蒼,主肝,肝者,足厥陰也。

    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不合于數,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 天地之陰陽,無定者,四時五行之陰陽,以次運行,有定者也,故曰此天地之陰陽,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離之可十,離,拆也。

    散之可千,散,分也。

     【黃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

    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醜。

    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

    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

    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

    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

    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

    六腑膈下三髒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上下左右身體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值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此段舊誤在九針論。

     膈下三髒,脾、肝、腎也。

    太乙随八節,而居八方,洋見九宮八風,八正所在,即太乙所在。

    太乙八節移居,主人上下左右八處,其所值之日,是謂天忌日,勿以其日破癰腫而取膿血也。

     外候通天五十五 【黃帝問于少師曰:餘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内,不離于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 五行有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己。

    曰陰人陽人者,此略言其概耳。

     若推廣其義,則五五又分二十五人,口弗能遍明也。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内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于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

    】湛,音沉。

    内,音納。

     湛湛,深沉之意。

    不務于時,動而後之,不躁動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見人有榮,乃反愠怒,好傷好害,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 心疾,心娟疾也。

     【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于四野,舉措不顧是非,】 【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 于于,舒泰之象。

    志發于四野,志大而無當也。

     【少陽之人,諟谛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陽之人也。

    】 諟谛好自貴,小有精明,審谛而出,因以自負也。

    有小小官,則高自宜,高自位置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争,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 譚而不治,但譚其理,而不治其事。

    無為而治,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态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黃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多陰而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重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經小而絡大,血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别五态之人者也。

    】 實陰而虛陽,宜實其陰而虛其陽。

    獨瀉其絡脈,即虛其陽,是以強也,安容儀者,安詳其容儀,以審之也。

     【黃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與無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師答曰:衆人之屬,不如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與焉。

    五态之人,尤不合于衆者也。

    黃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腘然未偻,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腘,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兩臂兩肘,常出于背,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随随然,顒顒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衆皆曰君子,此乃陰陽和平之人也。

    】顒,音雍。

    黮,音譚。

    (目旋),音旋。

     黮黮,色黑而不明也。

    念然下意,意下而心深也。

    腘然未偻,膝屈而非偻。

    委委、随随、顒顒、愉愉、(目旋)(目旋)、豆豆,皆從容和适之象也。

     【黃帝問于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天有日月,人有兩目。

    天有風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電,人有聲音。

    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天有晝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齒。

    天有陽陰,人有夫妻。

    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髒。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

    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