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髒象 外候
關燈
小
中
大
,各有形乎?岐伯曰:腑髒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 髒腑在腹中,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其見于面部之左右上下,亦各如其度也。
【黃帝曰:本髒以身形肢節(月囷)肉候五髒六腑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扪循之而後答乎?岐伯曰:身形支節者,髒腑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曰:五髒之氣閱于面者,餘已知之矣,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曰:五髒六腑,肺為之蓋,巨肩陷喉,候見其外。
黃帝曰:善。
岐伯曰:五髒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餘,以候骨曷骨虧。
黃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為将,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
黃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
黃帝曰:善。
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黃帝曰:善。
願聞六腑之候。
岐伯曰: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
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目下果大,其膽乃橫。
鼻孔在外,膀胱漏洩。
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
此所以候六腑者也。
上下三等,髒安且良矣。
】 身形肢節者,髒腑之蓋也,蓋,華蓋也。
骷骨,即膝骨也。
骨曷骨虧,蔽心骨也。
脾者主為衛,五髒六腑之護衛也。
骸,頤骨也。
上下三等,上中下三部相等也。
此段舊誤在師傳。
外候五色四十九 【雷公問于黃帝曰:五色獨決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間也,庭者,顔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于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 此解上篇五官以辨,阙庭必張一段。
所謂色見于明堂者,鼻為五官之長,其實五官皆不可略也。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髒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阙庭,王宮在于下極,五髒安于胸中,真色以緻,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 此申明上篇五官以辨之義。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此面部之最要者,然後以次察其餘官,則綱舉而目張矣。
五髒之色,次于中央,六腑之色,挾其兩側,首面之色,見于阙庭,王宮之色,心為君主,心之所在,是謂王宮。
在于下極。
下極,山根。
若五髒皆安于胸腹之中,則真色以緻,病色不見,明堂必潤澤以清,此五官之辨也。
其不辨者,五色之見,各出其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而色見克賊則死。
其色部生旺,乘襲而不見克賊者,雖病甚,不死矣。
官五色者,相五官之色也。
是謂五官,是謂官五色之法也。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内皆在焉。
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病日甚,在外。
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滑者,病日損。
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内,其人迎滑盛以浮者,病日進,在外。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
病之在髒,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堅者,傷于寒,寸口盛堅者,傷于食。
】 外内皆在者,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皆當察之也。
人迎主表,故盛堅則傷于寒,寸口主裡,故盛堅則傷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日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髒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從外部走内部者,其病從外走内,其色從内走外者,其病從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内,反者益甚。
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陽氣之并也,可變而已。
】 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言色之粗明及沉夭者,皆為甚也。
五色各有髒部,各有五髒發現之部也。
目有所見,志有所惡,神志之異常也。
并,合也。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别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阙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于髒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 地,面之下部也。
大氣,邪氣之大者也。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
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
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 此五髒六腑所見之部,所謂五髒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也。
庭者,顔也,所以候首面也。
阙者,眉間。
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
下極者,山根,心也。
直下者,鼻柱,肝也。
肝左者,鼻柱之左,膽也。
下者,鼻準,是為面王,脾也。
方上者,鼻準兩傍,胃也。
中央者,側面之中,顴骨之下,大腸也。
挾大腸者,頰上,腎也。
當腎之下者,臍也。
面王以上者,顴骨之上,小腸也。
面王以下者,人中,膀胱、子處也。
子處,子宮。
【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當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裡也,巨屈者,膝膑也。
此五髒六腑肢節之部也。
】 顴者,肩也。
顴後者,臂也。
臂下者,手也。
目内眦上者,阙下兩旁,膺乳也。
挾繩而上者,頰外,頰外曰繩。
背也。
循牙車以下者,牙床。
股也。
中央者,兩牙車之中央,膝也。
膝下者,胫也。
當胫以下者,足也。
巨分者,口旁大紋,股裡也。
巨屈者,頰下曲骨,膝膑也。
此五髒六腑肢節之部也。
上段,髒腑之部,此段,肢節之部。
【各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
能别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沉濁為内,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為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抟,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于心,以知往今。
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
】 男女異位,男左女右也。
【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
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男子色在于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疒貴)陰之屬也。
女子在于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抟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
其随而下,至骶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别鄉。
别鄉赤者,其色赤,大于榆莢,在面王,為不月。
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髒,青為肝,赤為心,黃為脾,白為肺,黑為腎。
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
】 駒駒,散貌。
如馬駒散亂。
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聚之之方圓,左右各如其色之形也。
其随而下,至骶為淫,色随面王而下,當應至尾骶而為淫泆帶濁之證也。
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暴食不消,洩利不潔也。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之左右所在,即病之左右所在,其色有邪,或聚或散,而不端正,皆随其面色所指之方,左右求之也。
端滿有别鄉,本部端滿,而必有别走之鄉。
假如别鄉赤者,其色赤,大如榆
】 髒腑在腹中,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其見于面部之左右上下,亦各如其度也。
【黃帝曰:本髒以身形肢節(月囷)肉候五髒六腑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扪循之而後答乎?岐伯曰:身形支節者,髒腑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曰:五髒之氣閱于面者,餘已知之矣,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曰:五髒六腑,肺為之蓋,巨肩陷喉,候見其外。
黃帝曰:善。
岐伯曰:五髒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餘,以候骨曷骨虧。
黃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為将,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
黃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
黃帝曰:善。
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黃帝曰:善。
願聞六腑之候。
岐伯曰: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
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目下果大,其膽乃橫。
鼻孔在外,膀胱漏洩。
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
此所以候六腑者也。
上下三等,髒安且良矣。
】 身形肢節者,髒腑之蓋也,蓋,華蓋也。
骷骨,即膝骨也。
骨曷骨虧,蔽心骨也。
脾者主為衛,五髒六腑之護衛也。
骸,頤骨也。
上下三等,上中下三部相等也。
此段舊誤在師傳。
外候五色四十九 【雷公問于黃帝曰:五色獨決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間也,庭者,顔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于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 此解上篇五官以辨,阙庭必張一段。
所謂色見于明堂者,鼻為五官之長,其實五官皆不可略也。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髒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阙庭,王宮在于下極,五髒安于胸中,真色以緻,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 此申明上篇五官以辨之義。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此面部之最要者,然後以次察其餘官,則綱舉而目張矣。
五髒之色,次于中央,六腑之色,挾其兩側,首面之色,見于阙庭,王宮之色,心為君主,心之所在,是謂王宮。
在于下極。
下極,山根。
若五髒皆安于胸腹之中,則真色以緻,病色不見,明堂必潤澤以清,此五官之辨也。
其不辨者,五色之見,各出其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而色見克賊則死。
其色部生旺,乘襲而不見克賊者,雖病甚,不死矣。
官五色者,相五官之色也。
是謂五官,是謂官五色之法也。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内皆在焉。
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病日甚,在外。
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滑者,病日損。
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内,其人迎滑盛以浮者,病日進,在外。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
病之在髒,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堅者,傷于寒,寸口盛堅者,傷于食。
】 外内皆在者,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皆當察之也。
人迎主表,故盛堅則傷于寒,寸口主裡,故盛堅則傷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日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髒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從外部走内部者,其病從外走内,其色從内走外者,其病從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内,反者益甚。
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陽氣之并也,可變而已。
】 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言色之粗明及沉夭者,皆為甚也。
五色各有髒部,各有五髒發現之部也。
目有所見,志有所惡,神志之異常也。
并,合也。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别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阙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于髒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 地,面之下部也。
大氣,邪氣之大者也。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
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
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 此五髒六腑所見之部,所謂五髒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也。
庭者,顔也,所以候首面也。
阙者,眉間。
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
下極者,山根,心也。
直下者,鼻柱,肝也。
肝左者,鼻柱之左,膽也。
下者,鼻準,是為面王,脾也。
方上者,鼻準兩傍,胃也。
中央者,側面之中,顴骨之下,大腸也。
挾大腸者,頰上,腎也。
當腎之下者,臍也。
面王以上者,顴骨之上,小腸也。
面王以下者,人中,膀胱、子處也。
子處,子宮。
【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當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裡也,巨屈者,膝膑也。
此五髒六腑肢節之部也。
】 顴者,肩也。
顴後者,臂也。
臂下者,手也。
目内眦上者,阙下兩旁,膺乳也。
挾繩而上者,頰外,頰外曰繩。
背也。
循牙車以下者,牙床。
股也。
中央者,兩牙車之中央,膝也。
膝下者,胫也。
當胫以下者,足也。
巨分者,口旁大紋,股裡也。
巨屈者,頰下曲骨,膝膑也。
此五髒六腑肢節之部也。
上段,髒腑之部,此段,肢節之部。
【各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
能别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沉濁為内,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為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抟,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于心,以知往今。
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
】 男女異位,男左女右也。
【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
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男子色在于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疒貴)陰之屬也。
女子在于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抟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
其随而下,至骶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别鄉。
别鄉赤者,其色赤,大于榆莢,在面王,為不月。
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髒,青為肝,赤為心,黃為脾,白為肺,黑為腎。
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
】 駒駒,散貌。
如馬駒散亂。
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聚之之方圓,左右各如其色之形也。
其随而下,至骶為淫,色随面王而下,當應至尾骶而為淫泆帶濁之證也。
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暴食不消,洩利不潔也。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之左右所在,即病之左右所在,其色有邪,或聚或散,而不端正,皆随其面色所指之方,左右求之也。
端滿有别鄉,本部端滿,而必有别走之鄉。
假如别鄉赤者,其色赤,大如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