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髒象 外候
關燈
小
中
大
屏蔽室内,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于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 倚,偏也。
【岐伯曰:窘乎哉問也!五髒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運四時,化五節者也。
五髒者,固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兇,請言其方。
】 二十五者,一髒五變,五五二十五變。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
心高則滿于胸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髒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
心堅則髒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瘅熱中。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 悗,悶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
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贲迫肺,善脅下痛。
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遍痛也。
贲,同奔。
】 居贲迫肺,謂居處逼窄,不能順降,宗氣贲逆,迫于肺髒也。
【肝小則髒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脅下痛。
肝高則上支贲切,脅悗為息贲,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
肝堅則髒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 息奔,喘息奔逆也。
《難經》:肺之積,曰息贲。
【脾小則髒安,難傷于邪,脾大則苦湊(月少)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則(月少)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下加于大腸則髒苦受邪。
脾堅則髒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 (月少),脅盡軟處。
季脅,小肋骨也。
【腎小則髒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于邪。
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 腎位在腰,故多腰病。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
無(骨曷)(骨虧)者,心高,(骨曷)(骨虧)小短舉者,心下。
骨曷骨虧長者,心下堅,(骨曷)(骨虧)弱小以薄者,心脆。
(骨曷)(骨虧)直下不舉者,心端正,(骨曷)(骨虧)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竭肟,音結于。
(骨曷)(骨虧),蔽心骨也 【白色小理者,脾小。
粗理者,肺大,脾胃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
好肩背厚者,肺堅。
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 巨肩反膺陷喉,肩大胸高而喉縮也。
合腋張脅,腋合而脅張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
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
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骹,音敲。
反骹,脅骨外張也。
兔骹,脅骨低,如伏兔也。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揭唇,唇上反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
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 持,平也。
【帝曰:善。
然非餘之所問也。
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内,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岐伯曰:五髒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
五髒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憂愁,五髒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
五髒皆高者,好高舉措,五髒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髒皆堅者,無病,五髒皆脆者,不離于病。
五髒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髒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 不可以為人平,平,準也。
【黃帝曰:願聞六腑之應。
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
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
脾合胃,胃者,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 六腑合于五髒,其應亦同也。
【黃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 肺應皮,皮即大腸之應也。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纡屈者,小腸結。
】 心應脈,脈即小腸之應也。
沖,虛也。
【脾應肉,肉(月囷)堅大者,胃厚,肉(月囷)麼者,胃薄,肉(月囷)小而麼者,胃不堅,肉(月囷)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月囷)不堅者,胃緩,肉(月囷)無少裡累者,胃急,肉(月囷)多少裡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 脾應肉,肉即胃之應也。
(月囷),大肉。
麼,薄也。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 肝應爪,爪即膽之應也。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 腎應骨,骨即三焦膀胱之應也。
【黃帝曰:厚薄美惡皆有形,願聞其所病。
岐伯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内髒,則知所病矣。
】 外有何應,則病在何髒也。
外候五閱五使四十八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
五氣者,五髒之使也,五時之副也。
願聞其五使當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髒之閱也。
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
岐伯曰:脈出于氣口,色見于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髒,必當治裡。
帝曰:善。
五色獨決于明堂乎?岐伯曰:五官以辨,阙庭必張,乃立明堂。
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針。
】 閱,觀也。
五官者,五髒之閱也,五官乃五髒之開竅,故可以觀五髒也。
脈出于氣口,氣口者,手太陰之動脈也。
色見于明堂,明堂,鼻也。
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傥經氣入髒,則必當治裡,以其為五髒之使,五時之副,配也。
故外應四時,而内候五髒。
所以色決于明堂者,明堂,面部之中,五官之綱紀也。
凡五官以辨,分明。
阙庭必張,阙者,眉間也。
庭者,顔也。
張,開張也。
乃立明堂。
明堂廣大,蕃蔽見外,蕃,頰側也。
蔽,耳門也。
方壁高基,壁,牆壁也,肉為之牆。
基,骨骼也。
引垂居外,垂,邊垂也。
五色乃治,平治。
平博廣大,壽中百歲。
此血氣有餘之人,肌肉堅緻,故可以針苦之,刺之必愈也。
【黃帝曰:願聞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髒。
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額與顔黑。
】 以五官之五色,而候五髒也。
【黃帝曰:其色殆者何如?岐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卑其牆,牆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病哉!】 垂角去外,外無邊角也。
雖平常殆,況加病哉,雖平常亦常危殆,況加疾病,而見惡色哉! 【黃帝曰:五色之見于明堂,以觀五髒之氣,左右高下
】 倚,偏也。
【岐伯曰:窘乎哉問也!五髒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運四時,化五節者也。
五髒者,固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兇,請言其方。
】 二十五者,一髒五變,五五二十五變。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
心高則滿于胸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髒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
心堅則髒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瘅熱中。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 悗,悶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
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贲迫肺,善脅下痛。
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遍痛也。
贲,同奔。
】 居贲迫肺,謂居處逼窄,不能順降,宗氣贲逆,迫于肺髒也。
【肝小則髒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脅下痛。
肝高則上支贲切,脅悗為息贲,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
肝堅則髒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 息奔,喘息奔逆也。
《難經》:肺之積,曰息贲。
【脾小則髒安,難傷于邪,脾大則苦湊(月少)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則(月少)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下加于大腸則髒苦受邪。
脾堅則髒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 (月少),脅盡軟處。
季脅,小肋骨也。
【腎小則髒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于邪。
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 腎位在腰,故多腰病。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
無(骨曷)(骨虧)者,心高,(骨曷)(骨虧)小短舉者,心下。
骨曷骨虧長者,心下堅,(骨曷)(骨虧)弱小以薄者,心脆。
(骨曷)(骨虧)直下不舉者,心端正,(骨曷)(骨虧)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竭肟,音結于。
(骨曷)(骨虧),蔽心骨也 【白色小理者,脾小。
粗理者,肺大,脾胃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
好肩背厚者,肺堅。
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 巨肩反膺陷喉,肩大胸高而喉縮也。
合腋張脅,腋合而脅張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
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
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骹,音敲。
反骹,脅骨外張也。
兔骹,脅骨低,如伏兔也。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揭唇,唇上反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
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 持,平也。
【帝曰:善。
然非餘之所問也。
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内,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岐伯曰:五髒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
五髒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憂愁,五髒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
五髒皆高者,好高舉措,五髒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髒皆堅者,無病,五髒皆脆者,不離于病。
五髒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髒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 不可以為人平,平,準也。
【黃帝曰:願聞六腑之應。
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
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
脾合胃,胃者,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 六腑合于五髒,其應亦同也。
【黃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 肺應皮,皮即大腸之應也。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纡屈者,小腸結。
】 心應脈,脈即小腸之應也。
沖,虛也。
【脾應肉,肉(月囷)堅大者,胃厚,肉(月囷)麼者,胃薄,肉(月囷)小而麼者,胃不堅,肉(月囷)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月囷)不堅者,胃緩,肉(月囷)無少裡累者,胃急,肉(月囷)多少裡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 脾應肉,肉即胃之應也。
(月囷),大肉。
麼,薄也。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 肝應爪,爪即膽之應也。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 腎應骨,骨即三焦膀胱之應也。
【黃帝曰:厚薄美惡皆有形,願聞其所病。
岐伯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内髒,則知所病矣。
】 外有何應,則病在何髒也。
外候五閱五使四十八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
五氣者,五髒之使也,五時之副也。
願聞其五使當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髒之閱也。
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
岐伯曰:脈出于氣口,色見于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髒,必當治裡。
帝曰:善。
五色獨決于明堂乎?岐伯曰:五官以辨,阙庭必張,乃立明堂。
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針。
】 閱,觀也。
五官者,五髒之閱也,五官乃五髒之開竅,故可以觀五髒也。
脈出于氣口,氣口者,手太陰之動脈也。
色見于明堂,明堂,鼻也。
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傥經氣入髒,則必當治裡,以其為五髒之使,五時之副,配也。
故外應四時,而内候五髒。
所以色決于明堂者,明堂,面部之中,五官之綱紀也。
凡五官以辨,分明。
阙庭必張,阙者,眉間也。
庭者,顔也。
張,開張也。
乃立明堂。
明堂廣大,蕃蔽見外,蕃,頰側也。
蔽,耳門也。
方壁高基,壁,牆壁也,肉為之牆。
基,骨骼也。
引垂居外,垂,邊垂也。
五色乃治,平治。
平博廣大,壽中百歲。
此血氣有餘之人,肌肉堅緻,故可以針苦之,刺之必愈也。
【黃帝曰:願聞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髒。
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額與顔黑。
】 以五官之五色,而候五髒也。
【黃帝曰:其色殆者何如?岐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卑其牆,牆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病哉!】 垂角去外,外無邊角也。
雖平常殆,況加病哉,雖平常亦常危殆,況加疾病,而見惡色哉! 【黃帝曰:五色之見于明堂,以觀五髒之氣,左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