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營衛 神氣

關燈
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

    】 衛氣六周。

     【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

    】 衛氣二刻一周,半日二十五度,應行十二周半,此僅六周,一周四刻,于數未合。

     【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與陰分。

    常如是毋已,天與地同紀,紛紛(白分)(白分),終而複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終矣。

    】(白分)字訛,舊注音葩,古本原作芸。

     回,運行也。

    日行一舍,計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以日行之數加于宿度之上。

    分而推之,因知人氣之在太陽。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與陰分,一周于身而零十分之八。

    常如是毋己,天與地同此紀度,紛紛(白分)(白分),終而複始。

    日夜一周,水下百刻,而五十度之數盡矣。

     衛氣失常三十六 【黃帝曰:餘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内熱。

    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

    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忾贲響,風寒客于腸胃之中。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此段舊誤在壽夭剛柔。

     怫忾,氣郁而不暢也。

    贲響,奔沖而鳴轉也。

     【黃帝曰:衛氣之留于腹中,蓄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氣積于胸中者,上取之,積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傍取之。

    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答曰:積于上者,瀉人迎、天突、喉中,積于下者,瀉三裡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

    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 衛氣之留于腹者,蓄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支脅,胃滿,喘呼逆息,即衛之生病,氣痛時來時去,怫忾贲響,風寒客于腸胃之中也,帝複述其義,而辭不同耳。

    人迎,足陽明穴。

    天突、喉中,任脈穴。

    喉中,即廉泉也。

    三裡、氣街,足陽明穴。

    季脅之下一寸,足厥陰之章門也。

    雞足取之,攢刺其處,參布如雞足也。

     【黃帝曰:刺寒痹内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藥熨、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幹姜一斤,桂心一斤。

    凡四種,皆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并入酒内,置酒馬矢煴中,蓋封塗,勿使洩。

    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幹之,幹複漬,以盡其汁。

    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幹。

    幹,并用滓與綿絮,複布為複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

    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寒複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

    起步内中,無見風。

    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此所謂内熱也。

    】此段舊誤在壽夭剛柔。

     馬矢煴中,馬糞火中煨之也。

    晬日,周日也。

    生桑炭炙巾者,桑炭能去風寒濕痹也。

    令熱入至于病所,汗出寒消,則痹通矣。

    内熱,内寒化而為内熱也。

     營衛生會三十七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岐伯答曰:人氣受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曰,日中為陽隴,為重陽,夜半為陰隴,為重陰。

    太陰主内,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 隴,盛也,與隆同。

    太陰,三陰之長,故主内。

    太陽,三陽之長,故主外。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衛氣大會于五髒,陽入之陰則靜,故萬民皆卧。

    純陰主事,故命曰合陰。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

    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黃帝曰:善。

    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複始,此之謂也。

    】 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大絡十五,皆自本經而走其所合,表裡相合。

    是陰陽之所會也。

    義詳經别。

    街,衢也,四街者,氣之徑路,是四肢經氣之所通達也。

    四末解則氣從合,合者,諸經之所合,如十二經之合穴也。

    此段舊誤在動腧。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髒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内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 五髒之氣相搏,髒氣失常,彼此相争,鼓搏不甯也。

    衛氣内伐,陽根伐削,衛氣夜失收藏而晝不生長,是以寤寐反常也。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曰: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複大會于手太陰矣。

    】 營出于中焦,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也。

    決氣語。

    衛出于下焦,陽根于下也。

    衛出下焦,而中焦受谷,泌糟粕,蒸津液,出其精微,上注于肺,化而為血,以奉生身,則營亦出于上焦也。

    其實營衛皆出于中焦,無非水谷之所化也。

    上焦出于胃之上口,并咽喉,以上貫胸膈而布胸中,此上焦之部,宗氣之所在也。

    其旁行者,外走兩腋,循手太陰肺經之分而行,還至手陽明經,上至于舌,下交足陽明經,常與營氣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此晝夜之一周也。

    故五十度畢,明旦寅時而複大會于手太陰矣。

    以營氣者,宗氣之行于經脈者也,宗氣位居上焦,故與營氣俱行也。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

    】 中焦亦并胃中,出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