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營衛 神氣
關燈
小
中
大
脈度三十二
【黃帝曰:願聞脈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跷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 隧,道也。
【五髒常内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五髒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利,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 此與終始、禁服關格義同。
【黃帝曰:氣獨行五髒,不榮六腑,何也?岐伯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如其紀,終而複始。
其流溢之氣,内溉髒腑,外濡腠理。
】 帝因五髒開竅五官,而疑經脈獨榮五髒,不榮六腑。
其實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兩不偏也。
【黃帝曰:跷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岐伯答曰:跷脈者,少陰之别,起于然骨之後,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内眦,合于太陽。
陽跷而上行。
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 陰跷者,足少陰之别,起于少陰之照海,别少陰而上行,交足太陽之晴明。
陽跷者,足太陽之别,起于太陽之申脈,别太陽而上行,亦交于足太陽之晴明。
【黃帝曰:跷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 跷脈有陰陽,左右四脈,而脈度中止有二跷,此以何脈當其數?蓋男子數其陽跷,女子數其陰跷,其當數者經脈,不當數者為絡脈也。
五十營三十三 【黃帝曰:餘願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天氣行一周,千八分。
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
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
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
】 二十八脈,十二經脈,左右二十四脈,合任、督、二跷、共二十八脈。
周身十六丈二尺,數詳脈度、經脈。
二刻,一周。
氣行交通于中,所謂交通者,諸經并行一周之數也。
【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
】 五十營備與天度符合,故得盡天地之壽。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髒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
所謂五十營者,五髒皆受氣。
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髒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髒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髒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髒無氣,十動一代者,四髒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髒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
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髒之期。
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此段舊誤在根結。
】 狂生,其生不長也。
終始,本經篇名。
營氣三十四 【黃帝曰:營氣之道,内谷為寶。
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複始,是謂天地之紀。
】 營衛者,經絡之氣血,氣行脈外曰衛,血行脈中曰營。
營衛二氣,皆水谷所化,故營氣之道,以内谷為寶。
營氣,血脈中之氣也。
谷入于胃,消化于脾,脾氣散精,乃傳之于肺。
肺主氣,氣化津,津則流溢于中,氣則布散于外。
慓悍者,行于脈外,是為衛氣。
精專者,行于經隧,是謂營氣。
地道曰隧。
《左傳》曰:晉候請隧。
《注》:隧為地道,以葬也。
經隧,經中之道也。
常營無已,營,行也。
《詩》:營營青繩。
注:營營,往來貌。
終而複始,是謂天地之紀也。
【故氣從手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足太陰合,上行抵脾。
】 營氣從手太陰肺經出,注手陽明大腸經,上行注足陽明胃經,下行至跗上,與足太陰脾經相合,上行抵脾。
手之三陰,自胸走手,交手三陽,手之三陽,自手走頭,交足三陽,足之三陽,自頭走足,交足三陰,足之三陰,自足走胸,交手三陰,營氣之行度如此。
手太陰傳于手陽明,足陽明傳于足太陰,是太陰、陽明之行度也。
【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
】 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心經,出腋,下臂,注于小指,合于手太陽小腸經,上行乘腋,出(出頁)内,目下曰(出頁)。
注目内眦,足太陽之睛明。
上巅,下項,合于足太陽膀胱經,循脊,下尻,尾骶。
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腎經,上行注腎。
手少陰傳于手太陽,足太陽傳于足少陰,是少陰、太陽之行度也。
【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複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
】 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手厥陰心主脈,出腋,下臂,出于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于手少陽三焦經,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于膽,出脅,注于足少陽膽經,下行至跗上,複從跗上注大指間,合于足厥陰肝經,上行至肝。
手厥陰傳于手少陽,足少陽傳于足厥陰,此厥陰、少陽之行度也。
【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颃颡之竅,究于畜門。
其支别者,上額,循巅,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複出手太
岐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跷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 隧,道也。
【五髒常内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五髒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利,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 此與終始、禁服關格義同。
【黃帝曰:氣獨行五髒,不榮六腑,何也?岐伯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如其紀,終而複始。
其流溢之氣,内溉髒腑,外濡腠理。
】 帝因五髒開竅五官,而疑經脈獨榮五髒,不榮六腑。
其實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兩不偏也。
【黃帝曰:跷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岐伯答曰:跷脈者,少陰之别,起于然骨之後,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内眦,合于太陽。
陽跷而上行。
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 陰跷者,足少陰之别,起于少陰之照海,别少陰而上行,交足太陽之晴明。
陽跷者,足太陽之别,起于太陽之申脈,别太陽而上行,亦交于足太陽之晴明。
【黃帝曰:跷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 跷脈有陰陽,左右四脈,而脈度中止有二跷,此以何脈當其數?蓋男子數其陽跷,女子數其陰跷,其當數者經脈,不當數者為絡脈也。
五十營三十三 【黃帝曰:餘願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天氣行一周,千八分。
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
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
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
】 二十八脈,十二經脈,左右二十四脈,合任、督、二跷、共二十八脈。
周身十六丈二尺,數詳脈度、經脈。
二刻,一周。
氣行交通于中,所謂交通者,諸經并行一周之數也。
【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
】 五十營備與天度符合,故得盡天地之壽。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髒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
所謂五十營者,五髒皆受氣。
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髒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髒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髒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髒無氣,十動一代者,四髒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髒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
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髒之期。
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此段舊誤在根結。
】 狂生,其生不長也。
終始,本經篇名。
營氣三十四 【黃帝曰:營氣之道,内谷為寶。
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複始,是謂天地之紀。
】 營衛者,經絡之氣血,氣行脈外曰衛,血行脈中曰營。
營衛二氣,皆水谷所化,故營氣之道,以内谷為寶。
營氣,血脈中之氣也。
谷入于胃,消化于脾,脾氣散精,乃傳之于肺。
肺主氣,氣化津,津則流溢于中,氣則布散于外。
慓悍者,行于脈外,是為衛氣。
精專者,行于經隧,是謂營氣。
地道曰隧。
《左傳》曰:晉候請隧。
《注》:隧為地道,以葬也。
經隧,經中之道也。
常營無已,營,行也。
《詩》:營營青繩。
注:營營,往來貌。
終而複始,是謂天地之紀也。
【故氣從手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足太陰合,上行抵脾。
】 營氣從手太陰肺經出,注手陽明大腸經,上行注足陽明胃經,下行至跗上,與足太陰脾經相合,上行抵脾。
手之三陰,自胸走手,交手三陽,手之三陽,自手走頭,交足三陽,足之三陽,自頭走足,交足三陰,足之三陰,自足走胸,交手三陰,營氣之行度如此。
手太陰傳于手陽明,足陽明傳于足太陰,是太陰、陽明之行度也。
【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
】 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心經,出腋,下臂,注于小指,合于手太陽小腸經,上行乘腋,出(出頁)内,目下曰(出頁)。
注目内眦,足太陽之睛明。
上巅,下項,合于足太陽膀胱經,循脊,下尻,尾骶。
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腎經,上行注腎。
手少陰傳于手太陽,足太陽傳于足少陰,是少陰、太陽之行度也。
【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複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
】 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手厥陰心主脈,出腋,下臂,出于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于手少陽三焦經,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于膽,出脅,注于足少陽膽經,下行至跗上,複從跗上注大指間,合于足厥陰肝經,上行至肝。
手厥陰傳于手少陽,足少陽傳于足厥陰,此厥陰、少陽之行度也。
【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颃颡之竅,究于畜門。
其支别者,上額,循巅,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複出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