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之标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

    】 亭亭淳淳,渾淪無迹之意。

    氣街,氣之道路也。

    紹,續也,解結契紹,解其槃結而契契,合。

    其斷續也。

    石,即實也。

     【岐伯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标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标在人迎,頰挾颃颡也。

    足少陰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與舌本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标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标在耳後上角下外眦也。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陽,标在顔下合鉗上也。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标在背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動也。

    】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跗陽也,标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睛明也。

    睛明左右兩穴,故曰兩絡。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穴名。

    标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聽宮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穴名。

    标在人迎,頰挾颃颡之旁也。

    足少陰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太溪也,标在背腧,腎腧也,舌下兩脈,廉泉也。

    任脈穴。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中封也,标在背腧,肝俞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三陰交也,标在背腧,脾俞也,舌本,舌根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支正也,标在命門之上一寸,足太陽之攢竹也。

    手足太陽之會。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液門也,标在耳後上角下外眦,絲竹空也。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曲池也,上至别陽,疑是肘髎别名,标在顔下庭下。

    合鉗上,即根結鉗耳。

    足陽明之頰車也。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神門也,标在背腧,心俞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内關也,标在腋下三寸,天池也。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太淵也,标在腋内動脈,天府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胫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胫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于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

    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 石,即實也。

    氣街,氣之通衢也。

    胸旁曰膺。

    背腧,足太陽經諸髒腑之腧也。

    臍左右之動脈,盲俞、天樞諸穴也。

    盲腧,足少陰穴。

    天樞,足陽明穴。

    氣在胫者,止之于氣街,足陽明經穴。

    承山,足太陽經穴。

    取此者,用毫針,取此四街也。

    刺而予之,予之以針也。

    所治者,四街之所治者也。

     動腧二十八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曰:是陽明胃脈也。

    胃為五髒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于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

    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也。

    】 經脈十二,而手太陰之太淵,在關上。

    足少陰之太溪,在足内踝後。

    足陽明之人迎、在喉旁。

    沖陽,在足跗上。

    獨動而不休,是陽明胃脈之力也。

    胃為五髒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于肺,肺氣從太陰之經而行之。

    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氣行經中,上下環周,故動而不止。

    蓋經之動,氣送之也,氣統于肺,而胃為化氣之原,故悉屬陽明胃脈之力也。

     【黃帝曰:氣之過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

    岐伯曰:氣之離髒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于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 寸口,手太陰之動脈也。

    《難經》:從關至尺,是尺内,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内,陽之所治也,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内九分。

    氣之過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上謂尺中,下謂寸口。

    以手之三陰,自胸走手,其氣先至尺中,故尺中為上,後至寸口,故寸口為下。

    尺得一寸,是上十也,十分為寸。

    寸得九分,是下九也。

    曰下八者,以脈有覆溢,溢則上魚而寸反十分,覆則下尺而寸至八分。

    帝問覆脈之寸短而尺長,故曰下八。

    上而尺中,脈動十分,十分之外,氣從焉息,下而寸口,脈動八分,八分之外,氣從焉伏,是從何道而還?不知其極。

    蓋氣之離髒而走手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自高而下岸也,氣力壯大,是以鼓動應指。

    及其上于魚際,氣力反以衰乏,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而不見鼓動也。

    将上魚際,而脈力己衰,故寸口不及一寸,但得八分也。

    寸口正在魚際之分。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于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鹹頁,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别走于陽明者也。

    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 胃氣上注于肺,而其悍氣之上沖于頭者,循咽管而上走空竅,循眼系而入絡于腦,出顑鬓骨之上。

    而下客主人,足少陽穴。

    循牙車即頰車。

    而合陽明之本經,并下喉旁人迎之動脈,此胃氣之别走于陽明者也。

    故陽明行氣于三陽,脈動于人迎,太陰行氣于三陰,脈動于寸口,陰陽上下,人迎在上為陽,寸口在下為陰。

    其動也若一,陽明何故不動也!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陽不及陰也。

    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陰過于陽也。

    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反其陰靜陽動之常也。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循陰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陰之經,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胫,此脈之常動者也。

    】 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俱起于腎下,出于陽明之氣街,循陰股内廉内之下廉。

    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膝下骽骨。

    并少陰之經,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

    其别者,邪入内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交厥陰肝經。

    灌注諸絡,以溫足胫,血富于沖,沖為八奇經之一。

    八奇經,皆脈絡也。

    少陰與沖脈并行,此亦脈之常動者也。

     背腧二十九 【黃帝問于岐伯曰:願聞五髒之俞出于背者。

    岐伯曰: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椎之間,心俞在五椎之間,膈俞在七椎之間,肝俞在九椎之間,脾俞在十一椎之間,腎俞在十四推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

    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 背者,胸之府也,《素問·脈要精微論》語。

    故胸中大俞,在背上杼骨之端,足太陽之大杼穴也。

    自大杼而下,肺俞在三椎之間,脊骨一節為一椎,俗本皆作焦,非。

    心俞在五椎之間,膈俞在七椎之間,肝俞在九椎之間,脾俞在十一椎之間,腎俞在十四椎之間。

    皆挾脊骨兩旁相去三寸所,在足太陽經之裡行。

    則欲得而驗之,試按其處,應在于中而痛解,解,松懈也。

    乃其俞也。

     【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 背腧可灸不可刺,氣盛則以火瀉之,虛則以火補之。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乃傳其艾,須其火之自滅,而後易艾也。

     四時氣三十 【黃帝問于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