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

    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

    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

    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

    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

    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腋内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 手足六陽,皆行于頸,其位次如此。

    手之三陰,自胸走手,脈在腋内與腋下。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其腧在膺中。

    手陽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頰一寸。

    手太陽,當曲頰。

    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

    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

    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發際。

    陰尺動脈,在五裡。

    五腧之禁也。

    】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即人迎也。

    其腧在膺中,氣戶、庫房之穴也。

    手陽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頰一寸,即扶突也。

    手太陽,當曲頰,即天窗也。

    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即天容也。

    足少陽頸中無穴,天容是手太陽經穴。

    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即天牖也。

    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發際,即天柱也。

    陰尺動脈,在五裡,手太陰尺澤之後,手陽明之五裡也。

    小針解:奪陰者死。

    言取尺之五裡,五往者也。

    玉版:迎之五裡,五往而髒之氣盡矣。

    以上諸穴,是五腧之禁也。

    禁,不可刺。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

    刺下關者,欠不能呿。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

    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 上關,足少陽之客主人,開口取之,刺之則呿不能欠。

    呿,開口也,《莊子》:公孫龍口呿不合。

    欠,開口而即合也。

    下關,足陽明經穴,閉口取之,刺之則欠不能呿。

    犢鼻,足陽明經穴,卻足取之,刺之則屈不能伸。

    兩關,手厥陰之内關,手少陽之外關,伸手取之,刺之則伸不能屈。

    此皆禁刺之穴也。

     【春取絡脈、諸荥、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

    夏取孫絡、諸腧、肌肉、皮膚之上。

    秋取諸合,餘如春法。

    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

    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髒之所宜。

    】 根結二十六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暑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于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于秋冬,陽氣少,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移,何瀉何補?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髒六腑,折關敗樞,開阖而走,陰陽大失,不可複取。

    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鹹絕。

    】 天地相感,寒暑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雙數為偶,如二、四、六、八、十。

    陽道奇,單數為奇,如一、三、五、七、九。

    春夏陽旺,發于春夏,陰氣少,陽氣多,此當何補何瀉?秋冬陰旺,發于秋冬,陽氣少,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不沾,天地之澤,濕雨下歸其根,濕生于地,雨降于天。

    陰陽相移,前盛今衰,前衰今盛。

    此當何補何瀉?陰陽變化,奇邪離經,離常。

    淫泆流衍,不可勝數,然病機雖繁,悉有根結。

    根,始。

    結,終。

    不知根結,五髒六腑,折關敗樞,開阖而走,陰陽大失,不可複取,九針之玄,其要全在終始,終始即根結也。

    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得其要也,不知終始,針道鹹絕,失其要也。

     【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颡大,颡大者,鉗耳也。

    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阖,少陽為樞。

    開折則皮肉節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

    渎者,皮肉宛焦而弱也。

    阖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

    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

    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當窮其本也。

    】 太陽根于至陰,太陽井穴,在足小指。

    給于命門,命門者,目内眦之睛明也。

    穴名。

    陽明根于厲兌,陽明井穴,在足次指。

    結于颡大,大迎在頏颡之上,故曰颡大。

    颡大者,鉗耳下之大迎也。

    穴名,鉗耳,猶言挾耳也。

    少陽根于竅陰,少陽井穴,在足名指。

    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之聽宮也。

    穴名。

    聽宮在耳前,手太陽穴,足少陽之所會也。

    太陽,陽之将衰,在表,為開,陽明,陽之正盛,在裡,為阖,少陽,未盛未衰,在中,為樞。

    表裡之半。

    故開折則表陽不固,皮肉節渎而暴病起矣,風寒外感。

    故暴病者,取之太陽,仲景《傷寒》太陽經病是也。

    視其有餘不足,以為補瀉。

    節渎者,皮肉宛焦而軟弱也。

    《難經》:手太陰氣絕,則津液去,皮節傷。

    節渎,節節傷敗也。

    宛、菀同。

    阖折則裡陽不運,中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義詳《素問·痿論》。

    視其有餘不足,以為補瀉。

    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不布,中氣壅阻,不能四達,是無所歸宿也。

    而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其有餘不足,以為補瀉。

    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以肝主筋,而諸筋皆聚于節,肝膽同氣,筋膜松懈,則節緩而不收,故骨繇而不健,所謂骨繇者,骨節搖動不堅故也。

    故當窮其根本也。

    太陽之病在皮毛,陽明之病在肌肉,少陽之病在筋膜,各有其部也。

     【太陰根于隐白,結于太倉。

    少陰根于湧泉,結于廉泉。

    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

    太陰為開,厥陰為阖,少陰為樞。

    開折則倉廪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

    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阖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

    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 太陰根于隐白,太陰井穴,在足大指。

    結于太倉,太倉,任脈之中脘也。

    穴名。

    少陰根于湧泉,少陰井穴,在足心。

    結于廉泉,廉泉,任脈之穴也。

    厥陰根于大敦,厥陰井穴,在足大指。

    結于玉英,玉英,任脈之玉堂也,絡于膻中,膻中,心主之宮城也。

    脹論語。

    太陰,陰之将衰,在外,為開,厥陰,陰之交盡,在内,為阖,少陰,未衰未盛,在中,為樞。

    内外之交。

    開折則倉廪無所輸納而胸膈空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其有餘不足。

    開折者,脾氣不足而生病也。

    脾虛不能化谷。

    阖折即氣絕而喜悲,木虛金旺,肝為肺刑,燥勝則悲。

    悲者,取之厥陰,視其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心主脈,水勝火負,則脈不通。

    不通者,取之少陰,視其有餘不足。

    凡有結者,皆取之不足,以其陰中之陽虧也。

     【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侖,入于天柱、飛揚也。

    】 天柱在項,飛揚在足。

     【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于下陵,入于人迎、豐隆也。

    】 人迎在頸,豐隆在足。

     【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墟,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光明也。

    】 天沖在頭,天容,手太陽穴,當是天沖。

    光明在足。

     【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

    】 天窗在頸,支正在手。

     【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溪,入于扶突、偏曆也。

    】 扶突在頸,偏曆在手。

     【手少陽根于關沖,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于天牖、外關也。

    】 天牖在頸,外關在手。

    餘腧具詳本輸。

     【此所謂十二經之盛絡,皆當取之。

    】 手足六陽,左右十二經諸腧,是其盛絡,乃經脈盛大之處,針刺者,皆當取之。

     标本二十七 舊本誤名衛氣,按經文正之。

     【黃帝曰:五髒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内幹五髒而外絡肢節。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于内者,為營氣。

    陰陽相随,外内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然其分别陰陽,皆有标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别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