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經絡

關燈
内痛。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孟秋痹也。

    】 孟秋痹,足太陰應七月之氣也。

     【足少陰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陰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結于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于内輔之下,并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于陰器,循脊内,挾膂,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

    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在内者,熨引飲藥。

    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 痫,驚也。

    瘛,筋急而抽引也。

    痙,筋短而身勁也。

    筋脈短急,其在外者,即不能俯,外,身後也。

    其在内者,即不能仰。

    故太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其經行身之後也,少陰病者,身伛偻,不能仰,其經行身之前也。

    少陰自前而行于後。

    此筋折紐,折其樞紐也。

    紐發數甚,折紐數發而數甚也。

    仲秋痹,足少陰應八月之氣也。

     【足厥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結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結内輔之下,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

    傷于内則不起,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

    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季秋痹也。

    】 結于陰器,肝主筋,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也。

    絡諸筋,前陰皆聯絡于諸筋也。

    傷于内則不起,縱欲傷精,則陰痿也。

    傷于寒則陰縮入,寒則筋急也。

    傷于熱則縱挺不收,熱則筋松也。

    治在行水清陰氣,熱則補腎水,以清陰分之熱也。

    季秋痹,足厥陰應九月之氣也。

     【手厥陰之筋,起于中指,與太陰之筋并行,結于肘内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

    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于脅。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贲。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孟冬痹也。

    】 息贲,喘息贲逆。

    孟冬痹,手厥陰應十月之氣也。

     【手少陰之筋,起于小指之内側,結于銳骨,上結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裡,結于胸中,循胸,下系于臍。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其成伏梁唾膿血者,死不治。

    名曰仲冬痹也。

    】 銳骨,掌後銳骨。

    肘網,肘如網羅牽引。

    仲冬痹,手少陰應十一月之氣也。

     【手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于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贲,合贲下,抵季脅。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贲,脅急,吐血。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季冬痹也。

    】 贲,贲門,《難經》胃為贲門。

    胃之上口。

    季冬痹,手太陰應十二月之氣也。

     【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弛不收,無用燔針。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眦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 焠針,即燔針,以火燒其針也。

    燔針治寒而筋急者,熱而筋縱者,不可用也。

     經水二十三 【黃帝問于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内屬于五髒六腑。

    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髒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髒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義詳下文。

     【岐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間,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黃帝曰:餘聞之,快于耳,不解于心,願卒聞之。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

    】 人之十二經脈,合于十二經水,其理玄遠。

    天之至高不可度,地之至廣不可量,何由而知天地與人相合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間,六合之内,渺焉中處,而天地之高廣,亦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

    若夫人,則無不可度量而知,外可切循,内可解剖,其髒腑之形象,氣血之多少,皆有大數。

    即其小者,以測大者,則經脈之與經水,固其常有合也。

     【足太陽外合于清水,内屬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外合于渭水,内屬于膽。

    足陽明外合于海水,内屬于胃。

    足太陰外合于湖水,内屬于脾。

    足少陰外合于汝水,内屬于腎。

    足厥陰外合于渑水,内屬于肝。

    手太陽外合于淮水,内屬于小腸,而水道出焉。

    手少陽外合于漯水,内屬于三焦。

    手陽明外合于江水,内屬于大腸。

    手太陰外合于河水,内屬于肺。

    手少陰外合于濟水,内屬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屬于心包。

    】 手足太陽,皆主水道,足太陽以寒水主令,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也。

     【凡此五髒六腑十二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 經脈之陰陽配于經水之陰陽,故人與天地相參。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陽明,五髒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意科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 此言刺法深淺之度,留針遲速之候。

     【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薄厚,肉之堅脆,及腘之小大,可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扪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适而為之真也。

    】痟,與消同。

     可為度量者,取其人之中度也,此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者也。

    若夫所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則不可以度量刺,宜審切循扪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其所适而為之真也。

    真,切當也。

     陰陽清濁二十四 【黃帝曰:餘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曰:餘問一人,非問天下之衆。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衆,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

    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

    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

    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

    清濁相幹,命曰亂氣。

    】 幹,犯也。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别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走于胃。

    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内積于海。

    】 胃之清氣,上出于口,所謂濁而清者,上出于咽也。

    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内積于海,所謂清而濁者,則下行也。

    海,胃也。

     【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乎?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

    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

    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 空竅,上焦諸官竅也。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幹者,以數調之也。

    】 數,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