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經絡
關燈
小
中
大
少陰,其别者,上走肘,絡肩髃。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疣,音尤。
支正,穴名,手太陽自此别走手少陰。
疣,贅瘤也。
小者如指痂疥,如指上所生之疥粒也。
【手少陽之别,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别也。
】 外關,穴名,手少陽自此别走手心主。
【足陽明之别,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陰,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癫,虛則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 豐隆,穴名,足陽明自此别走足太陰。
瘁,憔瘁也。
【足太陽之别,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别走少陰。
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别也。
】 飛陽,穴名,足太陽自此别走足少陰。
【足少陽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陰,下絡足跗。
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 光明,穴名,足少陽自此别走足厥陰。
【足太陰之别,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别走陽明,其别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别也。
】 公孫,穴名,足太陰自此别走足陽明。
【足少陰之别,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别走太陽,其别者,并經上走于心包下,外貫腰脊。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别也。
】 大鐘,穴名,足少陰自此别走足太陽。
【足厥陰之别,名曰蠡溝,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陽,其别者,循胫上睾,結于莖。
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别也。
】睾,音高。
蠡溝,穴名,足厥陰自此别走足少陽。
睾,丸,陰囊也。
【任脈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别也。
】 尾翳,穴名,任脈自此别走沖、督。
鸠尾,蔽心骨,穴名。
詳尾翳,當是中庭别名,中庭在鸠尾之上,故曰下鸠尾,散于腹。
舊注謂為會陰,非。
【督脈之别,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别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别也。
】 長強,穴名,督脈自此别走任、沖。
下當肩胛左右,又别走大陽。
高搖之,頭之高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 大包,穴名,脾為五髒之長,故另有大絡羅列也。
此脈所部,若有絡血羅列可見者,皆取之大包。
《素問·玉機真髒論》: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脾胃皆有大絡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
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别也。
】自手太陰之别以下十六段,舊誤在經脈。
諸經之别,皆絡脈也,共十五絡。
實則必見于外,虛則必下,不可見也。
視之而不見,當求之上下之間,蓋以人經虛實不同,絡脈異于其所别走之處故也。
經筋二十二 【足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胫外廉,結于膝外廉。
其支者,别走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于伏兔之上,後者結于尻。
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脅,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結于缺盆。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結于頄。
支者,結于目眦,為外維。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
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跷脈而行,左絡于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孟春痹也。
】 伏兔,膝上六寸股外高肉。
尻,尾,尾骶骨。
(月少)肋,季脅盡處軟肋骨。
頄,顴頰間骨。
維筋,維絡頭項胸膺之筋。
少陽甲木從左右行,故右目不開,右足不用,以其維筋自左而右交也,故命曰維筋相交。
以知為數,知,覺也。
以痛為腧,痛者,是其腧穴也。
孟春痹者,足少陽應正月之氣也,義見手足陰陽系日月中。
【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結于踝,邪上結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結于踵,上循跟,結于腘。
其别者,結于踹外,上腘中内廉,與腘中并,上結于臀,上挾脊,上項。
其支者,别入結于舌本。
其直者,結于枕骨,上頭,下顔,結于鼻。
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于頄。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于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于完骨。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腘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仲春痹也。
】 顔,額上也。
完骨,耳後骨。
小指支跟腫痛,痛連腳跟也。
腋支缺盆中紐痛,紐折作痛,如物支拄也。
仲春痹,足太陽應二月之氣也。
【足陽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結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輔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
其直者,上循骭,結于膝。
其支者,結于外輔骨,合少陽。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頰口,合于頄,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
其支者,從頰結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鈎鈎之。
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季春痹也。
】 骭,胫骨也。
伏兔,股外豐肉,足陽明經脈所行,故穴名伏兔。
聚于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也。
《素問·痿論》語。
腳跳堅,腳筋跳動而堅硬也。
桑鈎鈎之,使口正而不僻也。
高下以坐等,令坎中高下與人坐相等也。
三拊而已,熨後拊摩病上,三次而愈也。
季春痹,足陽明應三月之氣也。
【手陽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循臂,上結于肘外,上臑,結于髃。
其支者,繞肩胛,挾脊。
直者,從肩髃上頸。
其支者,上頰,結于頄。
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颔。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孟夏痹也。
】 上左角,絡頭,下右颔,左手之筋也。
右手之筋,上右角,絡頭,下左颔。
陽明之脈,左之右,右之左,筋亦如是。
孟夏痹,手陽明應四月之氣也。
【手太陽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結于腕,上循臂内廉,結于肘内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于腋下。
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于耳後完骨。
其支者,入耳中。
直者,出耳上,下結于颔,上屬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肘内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
其為腫者,複而銳之。
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眦,上颔,結于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仲夏痹也。
】 彈之應小指之上,彈之酸麻,應于小指之上也。
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瘰疠病也。
複而銳之,複刺而用銳針,即小針也,仲夏痹,手太陽應五月之氣也。
【手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循臂,結于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
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眦,上乘颔,結于角。
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季夏痹也。
】 季夏痹,手少陽應六月之氣也。
【足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側,上結于内踝。
其直者,絡于膝内輔骨,上循陰股,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循腹裡,結于肋,散于胸中。
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轉筋痛,膝内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疣,音尤。
支正,穴名,手太陽自此别走手少陰。
疣,贅瘤也。
小者如指痂疥,如指上所生之疥粒也。
【手少陽之别,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别也。
】 外關,穴名,手少陽自此别走手心主。
【足陽明之别,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陰,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癫,虛則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 豐隆,穴名,足陽明自此别走足太陰。
瘁,憔瘁也。
【足太陽之别,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别走少陰。
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别也。
】 飛陽,穴名,足太陽自此别走足少陰。
【足少陽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陰,下絡足跗。
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 光明,穴名,足少陽自此别走足厥陰。
【足太陰之别,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别走陽明,其别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别也。
】 公孫,穴名,足太陰自此别走足陽明。
【足少陰之别,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别走太陽,其别者,并經上走于心包下,外貫腰脊。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别也。
】 大鐘,穴名,足少陰自此别走足太陽。
【足厥陰之别,名曰蠡溝,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陽,其别者,循胫上睾,結于莖。
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别也。
】睾,音高。
蠡溝,穴名,足厥陰自此别走足少陽。
睾,丸,陰囊也。
【任脈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别也。
】 尾翳,穴名,任脈自此别走沖、督。
鸠尾,蔽心骨,穴名。
詳尾翳,當是中庭别名,中庭在鸠尾之上,故曰下鸠尾,散于腹。
舊注謂為會陰,非。
【督脈之别,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别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别也。
】 長強,穴名,督脈自此别走任、沖。
下當肩胛左右,又别走大陽。
高搖之,頭之高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 大包,穴名,脾為五髒之長,故另有大絡羅列也。
此脈所部,若有絡血羅列可見者,皆取之大包。
《素問·玉機真髒論》: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脾胃皆有大絡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
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别也。
】自手太陰之别以下十六段,舊誤在經脈。
諸經之别,皆絡脈也,共十五絡。
實則必見于外,虛則必下,不可見也。
視之而不見,當求之上下之間,蓋以人經虛實不同,絡脈異于其所别走之處故也。
經筋二十二 【足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胫外廉,結于膝外廉。
其支者,别走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于伏兔之上,後者結于尻。
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脅,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結于缺盆。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結于頄。
支者,結于目眦,為外維。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
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跷脈而行,左絡于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孟春痹也。
】 伏兔,膝上六寸股外高肉。
尻,尾,尾骶骨。
(月少)肋,季脅盡處軟肋骨。
頄,顴頰間骨。
維筋,維絡頭項胸膺之筋。
少陽甲木從左右行,故右目不開,右足不用,以其維筋自左而右交也,故命曰維筋相交。
以知為數,知,覺也。
以痛為腧,痛者,是其腧穴也。
孟春痹者,足少陽應正月之氣也,義見手足陰陽系日月中。
【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結于踝,邪上結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結于踵,上循跟,結于腘。
其别者,結于踹外,上腘中内廉,與腘中并,上結于臀,上挾脊,上項。
其支者,别入結于舌本。
其直者,結于枕骨,上頭,下顔,結于鼻。
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于頄。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于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于完骨。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腘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仲春痹也。
】 顔,額上也。
完骨,耳後骨。
小指支跟腫痛,痛連腳跟也。
腋支缺盆中紐痛,紐折作痛,如物支拄也。
仲春痹,足太陽應二月之氣也。
【足陽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結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輔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
其直者,上循骭,結于膝。
其支者,結于外輔骨,合少陽。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頰口,合于頄,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
其支者,從頰結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鈎鈎之。
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季春痹也。
】 骭,胫骨也。
伏兔,股外豐肉,足陽明經脈所行,故穴名伏兔。
聚于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也。
《素問·痿論》語。
腳跳堅,腳筋跳動而堅硬也。
桑鈎鈎之,使口正而不僻也。
高下以坐等,令坎中高下與人坐相等也。
三拊而已,熨後拊摩病上,三次而愈也。
季春痹,足陽明應三月之氣也。
【手陽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循臂,上結于肘外,上臑,結于髃。
其支者,繞肩胛,挾脊。
直者,從肩髃上頸。
其支者,上頰,結于頄。
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颔。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孟夏痹也。
】 上左角,絡頭,下右颔,左手之筋也。
右手之筋,上右角,絡頭,下左颔。
陽明之脈,左之右,右之左,筋亦如是。
孟夏痹,手陽明應四月之氣也。
【手太陽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結于腕,上循臂内廉,結于肘内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于腋下。
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于耳後完骨。
其支者,入耳中。
直者,出耳上,下結于颔,上屬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肘内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
其為腫者,複而銳之。
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眦,上颔,結于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仲夏痹也。
】 彈之應小指之上,彈之酸麻,應于小指之上也。
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瘰疠病也。
複而銳之,複刺而用銳針,即小針也,仲夏痹,手太陽應五月之氣也。
【手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循臂,結于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
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眦,上乘颔,結于角。
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名曰季夏痹也。
】 季夏痹,手少陽應六月之氣也。
【足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側,上結于内踝。
其直者,絡于膝内輔骨,上循陰股,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循腹裡,結于肋,散于胸中。
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轉筋痛,膝内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