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經絡

關燈
大一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叢毛即三毛。

    足厥陰之大敦也。

    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中都之上。

    交出太陰之後,厥陰在中。

    上腘内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厥陰與少陽為表裡也。

    上貫膈,布脅肋,足三陰自足走胸,太陰行身之前,少陰行身之後,厥陰行身之側。

    循喉嚨之後,上入颃颡,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巅。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内。

    其支者,複從肝别貫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陰經。

     此十二經之一周也,是即營氣所行之次。

    十二經孔穴,詳見《素問》氣穴、氣府諸篇。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不可見。

    其可見者,手太陰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隐故也。

    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别者為孫。

    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 手太陰過于外踝之上,即寸口也。

    經脈為裡至末,舊誤在脈度。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于皮中,其會皆見于外。

    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

    黃帝曰: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間,上合肘中。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于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衆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

    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 大節,大關節也。

    經脈必由大節而行,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經脈之絕道而出入,絕道,經脈不行之處。

    周絡一身,複合于皮膚之中,其所會合,皆見于外也。

    六經絡脈,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間,上合于肘中。

    手陽明之絡,名偏曆,分絡于大指、食指,出合谷之次,别走太陰,手少陽之絡,名外關,散絡于中指、名指、小指,出陽池之次,别走厥陰,是起于五指間也,即手背之青筋外露也。

    二脈上行,總于肘中,厥陰經曲澤之次相合。

    飲酒者,酒氣慓悍,直走衛氣,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

    故衛氣已平,盛極而平。

    然後内灌于經,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凡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于經絡之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衆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盛血者。

    雖無結,亦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則發為痹病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

    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

    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

    其青短者,少氣也。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

    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 皆多血絡,皆多蓄血之絡也。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乃通,血氣乃行。

    】 人之初生,爰有祖氣,祖氣一分,精神皆化,而形質初兆,則先成其精,精者,官骸之始基也。

    腎藏精而主骨,腦髓者,腎精所結,故精成而腦髓生。

    腦髓生則骨立,骨為之幹,脈為之營,筋為之剛,肉為之牆,皮膚以生,毛發續長,形完胎落。

    谷入于胃,脈道乃通,血氣乃行,此經脈所由生也。

     經别二十一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髒,以應五音、五色、五味、五時、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

    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時、十二經水、十二經脈者,此五髒六腑之所以應天道。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 六律建陰陽諸經,以六律建立陰陽十二經也。

    上,上工。

    過,忽而過之。

    息,謂止而究之也。

     【足太陽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屬于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于項,複屬于太陽,此為一經也。

    】 此足太陽之經别入者。

     【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複出于項,合于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别,皆為正也。

    】 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裡,足少陰之正,至腘中而合太陽,此為一合也。

    諸陽經之正,成以諸陰之别道相合,皆為正脈,非支絡也。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别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眦也。

    】 此足少陽之經别入者。

     【足厥陰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際,合于少陽,與别俱行,此為二合也。

    】 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裡,足厥陰之正,至毛際而合少陽,此為二合也。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裡。

    屬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出頁),還系目系,合于陽明也。

    】 此足陽明之經别入者。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與别俱行,上結于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 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裡,至髀上而合陽明,此為三合也。

     【手太陽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

    】 此手太陽之經别入者。

    指地者,在外而内行也。

     【手少陰之正,别入于淵腋兩筋之間,屬于心,上走喉嚨,出于面,合目内眦,此為四合也。

    】 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裡,至内眦而合太陽,此為四合也。

    淵腋,穴名。

     【手少陽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 此手少陽之經别入者。

    指天,在内而外行也。

     【手心主之正,别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别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 手心主與手少陽為表裡,至完骨而合少陽,此為五合也。

    完骨,耳後骨。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于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于陽明也。

    】 此手陽明之經别入者。

     【手太陰之正,别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複合于陽明,此為六合也。

    】 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至喉嚨而合陽明,此為六合也。

    淵腋,足少陽穴。

    少陰,手少陰經。

     【手太陰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于魚際。

    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去欠),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陽明也。

    】 列缺,穴名,在經渠後,手太陰自此别走于陽明,并太陰之經,太陰之正經也。

    手陽明起于手指,故實則手銳掌熱。

    銳掌,掌之盡處。

    欠(去欠),伸腰開口,以舒郁悶也。

    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陽明之穴,即列缺也。

     【手少陰之别,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别走太陽也。

    】 通裡,穴名,在陰郄後,手少陰自此别走手太陽。

    支膈,膈上偏支作滿,金被火刑,肺氣不降也。

    不能言,心主言也。

    《難經》:肺主聲,入心為言。

    掌後一寸,别走太陽,即通裡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關,去腕二寸,出于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系于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 内關,穴名,手心主自此别走手少陽。

    取之兩筋間,即内關也。

     【手陽明之别,名曰偏曆,去腕三寸,别入太陰,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脈。

    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 偏曆,穴名。

    手陽明自此别走手太陰。

    偏齒,半邊之齒也。

    合于宗脈,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齲,齒病也。

    痹隔,經絡痹塞不通也。

    取之所别,即偏曆也。

    後仿此。

     【手太陽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