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刺法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足少陰俞,太溪也。
足太陰、陽明,太陰之俞,太白也,陽明之俞,陷谷也。
三裡,足陽明穴也。
天柱,大杼,足太陽穴也。
太陽之荥,通谷也。
太陽之俞,束骨也。
手陽明之荥俞,二間、三間也。
手少陽之荥俞,液門、中渚也。
足陽明之荥俞,内庭、陷谷也。
足少陽之荥俞,俠溪、臨泣也。
徐入徐出,謂之導氣,導其亂氣,使之複治也。
補瀉無形,謂之同精,同其精氣之本原,未嘗增損也。
精,正氣也。
是非以其有餘不足,而用補瀉也,為其亂氣之相逆,調之使其順而治耳。
五禁十五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奪。
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過,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逆。
岐伯曰:病與脈相逆,故命曰五逆。
黃帝曰:餘聞刺有九宜。
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
】 義詳下文。
【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
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矇于耳内,丙丁日自乘,無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于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胫,是謂五禁。
】 自乘者,日之乘時當令也。
發矇,發其蒙蔽也。
振埃,振其塵埃也。
【黃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
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洩之後,是四奪也,新産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 五奪皆大虛證,故不可瀉。
【黃帝曰:何謂五逆?歧伯曰:熱病脈靜,汗己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洩,脈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 着痹不移,(月囷)肉破,氣偏痹塞不移,身難反側,臂肉磨傷也。
淫而奪形,病氣浸淫不己,漸至形脫也。
玉版十六 【黃帝曰:餘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餘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針者,唯五兵者焉。
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宇宙之中,無大于天者,天之所以大者,生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
小針雖細,而亦能生人,故與天并大。
五兵雖大,但能殺人,不能生人,何以為大?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與天地并重。
其不可不參焉,與天地參。
佐天地以生人也。
夫生人者,亦唯針耳,則針之與五兵,其孰大而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善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
陰陽不通,兩熱相抟,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
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
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
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 聖人不能使天地自然之化,以人力而為之,然而邪之在身,則不可留也。
癰疽膿血者,邪氣伏留,積微成大之所生也。
【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預見,為之奈何?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預遭也。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者,不導之以小針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铍鋒之所取也。
】 砭石,石針。
铍鋒,铍針也。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
黃帝曰:願聞逆順。
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少,是一逆也,内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為順矣。
】 多害者,全與不全,其在逆順,順則可全,逆則不可全也。
以為傷者,害之成傷者也。
白眼青,木侮金也。
黑眼小,火侮水也。
内藥而嘔,胃敗而氣逆也。
腹脹痛渴甚,風木之賊土也。
肩項不便,肺氣逆沖也。
音嘶色脫,肺肝俱敗也。
肺主音,肝主色。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洩,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 腹脹,身熱,脈大,裡濕盛而表陽格也。
腹鳴而滿,四肢清,洩而脈大,肝脾郁陷而敗洩也。
衄而不止,脈大,肺胃阻逆而上脫也。
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中氣虧敗,肝陷而肺逆也。
咳而脫形,身熱,脈小以疾,脾敗胃逆,肺膽不降也。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洩,其脈絕,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
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 此之五逆,較上之五逆更劇,是死在頃刻之間者也。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内别五髒,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黃帝曰:餘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于人。
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人之所以受氣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
經隧者,五髒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黃帝曰:上下有數乎?岐伯曰:迎之五裡,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髒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腧矣。
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也。
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窺門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 駿與峻同,高大也。
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言不能反也。
迎而奪之,奪其胃氣也。
五裡,手陽明穴,此髒腑之大絡,經隧之要害。
迎之于此,而奪其氣,則經隧之氣,中道而止。
不過五至而已,針五下而髒氣絕,故五五二十五下,而竭其五髒之腧矣。
此所謂奪其天氣,使之夭年,非能立絕其命,而即傾其壽者也。
門,氣門,生氣通天論:氣門乃閉。
即孔穴也。
窺門而刺之者,刺入淺也。
入門而刺之者,刺入深也。
死于家中,死之稍遲也。
死于堂上,死之至速也。
本輸陰尺動脈,在五裡,五腧之禁也。
《素問·氣穴論》: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即
足少陰俞,太溪也。
足太陰、陽明,太陰之俞,太白也,陽明之俞,陷谷也。
三裡,足陽明穴也。
天柱,大杼,足太陽穴也。
太陽之荥,通谷也。
太陽之俞,束骨也。
手陽明之荥俞,二間、三間也。
手少陽之荥俞,液門、中渚也。
足陽明之荥俞,内庭、陷谷也。
足少陽之荥俞,俠溪、臨泣也。
徐入徐出,謂之導氣,導其亂氣,使之複治也。
補瀉無形,謂之同精,同其精氣之本原,未嘗增損也。
精,正氣也。
是非以其有餘不足,而用補瀉也,為其亂氣之相逆,調之使其順而治耳。
五禁十五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奪。
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過,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逆。
岐伯曰:病與脈相逆,故命曰五逆。
黃帝曰:餘聞刺有九宜。
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
】 義詳下文。
【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
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矇于耳内,丙丁日自乘,無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于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胫,是謂五禁。
】 自乘者,日之乘時當令也。
發矇,發其蒙蔽也。
振埃,振其塵埃也。
【黃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
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洩之後,是四奪也,新産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 五奪皆大虛證,故不可瀉。
【黃帝曰:何謂五逆?歧伯曰:熱病脈靜,汗己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洩,脈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 着痹不移,(月囷)肉破,氣偏痹塞不移,身難反側,臂肉磨傷也。
淫而奪形,病氣浸淫不己,漸至形脫也。
玉版十六 【黃帝曰:餘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餘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針者,唯五兵者焉。
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宇宙之中,無大于天者,天之所以大者,生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
小針雖細,而亦能生人,故與天并大。
五兵雖大,但能殺人,不能生人,何以為大?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與天地并重。
其不可不參焉,與天地參。
佐天地以生人也。
夫生人者,亦唯針耳,則針之與五兵,其孰大而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善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
陰陽不通,兩熱相抟,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
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
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
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 聖人不能使天地自然之化,以人力而為之,然而邪之在身,則不可留也。
癰疽膿血者,邪氣伏留,積微成大之所生也。
【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預見,為之奈何?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預遭也。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者,不導之以小針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铍鋒之所取也。
】 砭石,石針。
铍鋒,铍針也。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
黃帝曰:願聞逆順。
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少,是一逆也,内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為順矣。
】 多害者,全與不全,其在逆順,順則可全,逆則不可全也。
以為傷者,害之成傷者也。
白眼青,木侮金也。
黑眼小,火侮水也。
内藥而嘔,胃敗而氣逆也。
腹脹痛渴甚,風木之賊土也。
肩項不便,肺氣逆沖也。
音嘶色脫,肺肝俱敗也。
肺主音,肝主色。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洩,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 腹脹,身熱,脈大,裡濕盛而表陽格也。
腹鳴而滿,四肢清,洩而脈大,肝脾郁陷而敗洩也。
衄而不止,脈大,肺胃阻逆而上脫也。
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中氣虧敗,肝陷而肺逆也。
咳而脫形,身熱,脈小以疾,脾敗胃逆,肺膽不降也。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洩,其脈絕,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
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 此之五逆,較上之五逆更劇,是死在頃刻之間者也。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内别五髒,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黃帝曰:餘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于人。
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人之所以受氣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
經隧者,五髒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黃帝曰:上下有數乎?岐伯曰:迎之五裡,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髒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腧矣。
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也。
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窺門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 駿與峻同,高大也。
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言不能反也。
迎而奪之,奪其胃氣也。
五裡,手陽明穴,此髒腑之大絡,經隧之要害。
迎之于此,而奪其氣,則經隧之氣,中道而止。
不過五至而已,針五下而髒氣絕,故五五二十五下,而竭其五髒之腧矣。
此所謂奪其天氣,使之夭年,非能立絕其命,而即傾其壽者也。
門,氣門,生氣通天論:氣門乃閉。
即孔穴也。
窺門而刺之者,刺入淺也。
入門而刺之者,刺入深也。
死于家中,死之稍遲也。
死于堂上,死之至速也。
本輸陰尺動脈,在五裡,五腧之禁也。
《素問·氣穴論》: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