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刺法
關燈
小
中
大
此迎之五裡之義也。
師傳十七 【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于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失。
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瘅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熱。
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洩。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洩,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少腹痛脹。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縱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标。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适寒溫。
衣服者,寒無凄怆,暑無出汗,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
寒溫中适,故氣将持,乃不緻邪僻也。
】 中熱消瘅則便寒,得寒而便也。
寒中之屬則便熱,得熱而便也。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糞黃而膠黏也。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洩,洩即出黃如糜也。
春夏先治其标,後治其本,陽氣發洩之時,多外熱而内寒也。
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标,陽氣收藏之時,多内熱而外寒也。
外揣十八 【黃帝曰:餘聞九針九篇,餘親受其調,頗得其意。
夫九針者,始于一而終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
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内,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窮,流溢無極,餘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餘願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 調,調度也。
深不可為下,無有下之者也。
高不可為蓋,無有蓋之者也。
雜之毫毛,渾束為一者,合之大小高深,而歸于簡要也。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也,治國亦然。
黃帝曰:餘願聞針道,非國事也。
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
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失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
】 針法之要,不雜色脈,得其法者,如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失其聲,凡有動搖,則應和之捷,纖毫不失,盡得其情也。
【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
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
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髒波蕩,若是則外内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
故遠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
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洩也。
】 明不可蔽,以善察色脈,不失陰陽也。
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直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
設其五音不彰,五色不明,則五髒波蕩,必生大病。
若是則外内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無不符也。
故遠者司外以揣内,近者司内以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也。
蓋者,大于天地也。
禁服十九 【雷公問于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于《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于意矣。
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
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内,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于學若細子。
細子恐其散于後世,絕于子孫,敢問約之奈何?】 外揣: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内,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願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約之,即渾束為一,令其簡約也。
【黃帝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
于是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
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
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
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
】 先師,僦貸季。
帝曰先師之所禁,雷公曰旦暮勤服之,此禁服所由名也。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髒,外别六腑,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諸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 風者,百病之始,先傷衛氣,乃生百病,故審察衛氣,為百病母。
調諸虛實之偏,虛實乃止,止者,不偏虛,不偏實也。
瀉其血絡,血盡邪除,故人不殆也。
【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
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洩,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
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弗滿而約之。
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雷公曰:願聞為工。
】 下材,下士之材也。
【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
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
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髒腑之病。
】 溢陽,陽氣之滿溢。
溢陽為外格,陰盛于内,陽氣絕根而格除于外也,故死不治。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内關,死不治。
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髒腑之病,通其荥俞,乃可傳于大數。
大數曰:盛則使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
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 溢陰為内關,陽盛于内,陰氣絕根而關閉于外也,故死不治。
以經取之,以經常之法取之,謂之經治。
脈急則引,以導引之法,通達而松緩之也。
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苦也。
師傳十七 【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于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失。
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瘅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熱。
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洩。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洩,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少腹痛脹。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縱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标。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适寒溫。
衣服者,寒無凄怆,暑無出汗,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
寒溫中适,故氣将持,乃不緻邪僻也。
】 中熱消瘅則便寒,得寒而便也。
寒中之屬則便熱,得熱而便也。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糞黃而膠黏也。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洩,洩即出黃如糜也。
春夏先治其标,後治其本,陽氣發洩之時,多外熱而内寒也。
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标,陽氣收藏之時,多内熱而外寒也。
外揣十八 【黃帝曰:餘聞九針九篇,餘親受其調,頗得其意。
夫九針者,始于一而終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
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内,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窮,流溢無極,餘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餘願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 調,調度也。
深不可為下,無有下之者也。
高不可為蓋,無有蓋之者也。
雜之毫毛,渾束為一者,合之大小高深,而歸于簡要也。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也,治國亦然。
黃帝曰:餘願聞針道,非國事也。
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
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失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
】 針法之要,不雜色脈,得其法者,如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失其聲,凡有動搖,則應和之捷,纖毫不失,盡得其情也。
【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
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
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髒波蕩,若是則外内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
故遠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
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洩也。
】 明不可蔽,以善察色脈,不失陰陽也。
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直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
設其五音不彰,五色不明,則五髒波蕩,必生大病。
若是則外内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無不符也。
故遠者司外以揣内,近者司内以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也。
蓋者,大于天地也。
禁服十九 【雷公問于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于《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于意矣。
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
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内,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于學若細子。
細子恐其散于後世,絕于子孫,敢問約之奈何?】 外揣: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内,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願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約之,即渾束為一,令其簡約也。
【黃帝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
于是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
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
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
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
】 先師,僦貸季。
帝曰先師之所禁,雷公曰旦暮勤服之,此禁服所由名也。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髒,外别六腑,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諸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 風者,百病之始,先傷衛氣,乃生百病,故審察衛氣,為百病母。
調諸虛實之偏,虛實乃止,止者,不偏虛,不偏實也。
瀉其血絡,血盡邪除,故人不殆也。
【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
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洩,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
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弗滿而約之。
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雷公曰:願聞為工。
】 下材,下士之材也。
【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
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
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髒腑之病。
】 溢陽,陽氣之滿溢。
溢陽為外格,陰盛于内,陽氣絕根而格除于外也,故死不治。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内關,死不治。
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髒腑之病,通其荥俞,乃可傳于大數。
大數曰:盛則使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
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 溢陰為内關,陽盛于内,陰氣絕根而關閉于外也,故死不治。
以經取之,以經常之法取之,謂之經治。
脈急則引,以導引之法,通達而松緩之也。
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