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刺法
關燈
小
中
大
,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彼此環抱不堅,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無以榮華皮膚,故脫色而面蒼蒼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其絡而虛其經。
經為陰,虛其經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生煩悗。
陰陽相合而為痹者,隧道堙陰,此為氣血内溢于經,外注于絡。
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故不動搖。
【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箸,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
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着于針,故堅焉。
】 失數而反,各如其度,苟失其數則反其道,而各如其度也。
論勇十一 【黃帝問于少俞曰: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
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見難則前,見痛則止,夫怯士之忍痛者,聞難則恐,遇痛則動,夫勇士之忍痛者,見難不恐,遇痛不動,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見難與痛,面轉目盻,恐不能言,失氣驚悸,顔色變化,乍死乍生。
餘見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曰: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
黃帝曰:願聞勇怯之所由然。
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衡直揚,三焦理橫,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眦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 長衡直揚,五變則作長衡直揚,言其目突而眉直也。
【黃帝曰:願聞怯士之所由然。
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三焦理縱,(骨曷)(骨虧)短而小,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腸胃梃,脅下空,雖方大怒,氣不能滿其胸,肝肺雖舉,氣衰複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骨曷),音揭。
(骨虧),音于。
減與緘通,收也。
骨曷骨虧,蔽心骨也。
挺,長也。
松長不收。
【黃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髒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于胸中,肝浮膽橫。
當是之時,故比于勇士,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氣衰則悔,名曰酒悖也。
】 悖,亂也。
論痛十二 【黃帝問于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針石火焫之痛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于毒藥何如?願盡聞之。
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于針石之痛,火焫亦然。
黃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
黃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黃帝曰:人之勝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勝毒,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
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 其身多熱者,陽盛而氣通,故易已,多寒者,陰盛而氣滞,故難已。
五邪十三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節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 肺藏氣而主皮毛,故邪在肺,則皮膚痛,寒熱汗出,上氣喘咳。
膺中外腧,手太陰之雲門、中府也。
背三節之傍,肺腧也,五節之傍,心腧也。
皆足太陽經穴。
按之快然,即是其穴,乃刺之。
缺盆,足陽明經穴。
經脈: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故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越,散也。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内,行善掣節,時腳腫。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裡,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 肝藏血而主筋,筋聚關節,脈行兩脅,故兩脅中痛。
惡血在内,行善掣節。
掣,牽也。
脾主四肢,木刑土敗,脾氣不能下達,關節壅阻,故時腳腫。
寒中者,土被木賊,則寒水侮土也。
取之厥陰之行間,穴名。
以引脅下之痛。
補陽明之三裡,以溫胃中之寒。
取血脈之結瘀,以散惡血。
取耳間之青脈,以去其牽掣,足少陽之脈循耳間,厥陰與少陽為表裡也。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
皆調于三裡。
】 脾胃同主肌肉,故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
陽盛陰虛,則熱中善饑,陽虛陰盛,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盛,若俱虛,則有寒有熱,陰盛則下寒,陰虛則下熱,陽盛則上熱,陽虛則下寒也。
皆調于足陽明之三裡,以均其寒熱。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
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取之湧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 腎主骨,故邪在腎,則病骨痛。
腎為陰,陰旺則凝澀不行,故病陰痹。
陰分痹着。
陰痹者,病在隐微,故按之而不得。
水旺則土濕木陷,疏洩不行,故腹脹腰痛,大便難。
少陰不升,則太陽不降,太陽行身之背,濁氣上逆,故肩背頸項痛。
寒水主藏,時眩者,寒水失藏而膽火升浮也,膽木化氣相火。
湧泉,足少陰穴。
昆侖,足太陽穴。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
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腧也。
】 心痛,水賊火也。
心主喜,肺主悲,喜悲,金侮火也。
時眩仆,君火失根而升浮也。
調之其腧,手厥陰心主之腧也。
少陰無腧。
五亂十四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别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
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随,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幹,如是則順而治。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幹,亂于胸中,是謂大悗。
故氣亂于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于肺,則俯仰喘暍,接手以呼,亂于腸胃,則為霍亂,亂于臂胫,則為四厥,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悗,音悶。
清氣在陰,陷而不升也。
濁氣在陽,逆而不降也。
悗者,氣亂而不清也。
接手以呼,以手扪心也。
四厥,四肢厥逆也。
四肢寒冷,謂之厥逆。
厥逆頭重眩仆,濁氣逆升而不降也。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黃帝曰:善。
願聞其道。
岐伯曰:氣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
氣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陰荥、足少陰俞。
氣在于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裡。
氣在于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太陽荥俞。
氣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荥俞。
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處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 有道以來,有由以來也。
有道以去,有法以去也。
手少陰之俞,神門也。
心主之俞,大陵也。
手太陰荥,魚際
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其絡而虛其經。
經為陰,虛其經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生煩悗。
陰陽相合而為痹者,隧道堙陰,此為氣血内溢于經,外注于絡。
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故不動搖。
【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箸,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
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着于針,故堅焉。
】 失數而反,各如其度,苟失其數則反其道,而各如其度也。
論勇十一 【黃帝問于少俞曰: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
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見難則前,見痛則止,夫怯士之忍痛者,聞難則恐,遇痛則動,夫勇士之忍痛者,見難不恐,遇痛不動,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見難與痛,面轉目盻,恐不能言,失氣驚悸,顔色變化,乍死乍生。
餘見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曰: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
黃帝曰:願聞勇怯之所由然。
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衡直揚,三焦理橫,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眦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 長衡直揚,五變則作長衡直揚,言其目突而眉直也。
【黃帝曰:願聞怯士之所由然。
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三焦理縱,(骨曷)(骨虧)短而小,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腸胃梃,脅下空,雖方大怒,氣不能滿其胸,肝肺雖舉,氣衰複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骨曷),音揭。
(骨虧),音于。
減與緘通,收也。
骨曷骨虧,蔽心骨也。
挺,長也。
松長不收。
【黃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髒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于胸中,肝浮膽橫。
當是之時,故比于勇士,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氣衰則悔,名曰酒悖也。
】 悖,亂也。
論痛十二 【黃帝問于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針石火焫之痛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于毒藥何如?願盡聞之。
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于針石之痛,火焫亦然。
黃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
黃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黃帝曰:人之勝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勝毒,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
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 其身多熱者,陽盛而氣通,故易已,多寒者,陰盛而氣滞,故難已。
五邪十三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節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 肺藏氣而主皮毛,故邪在肺,則皮膚痛,寒熱汗出,上氣喘咳。
膺中外腧,手太陰之雲門、中府也。
背三節之傍,肺腧也,五節之傍,心腧也。
皆足太陽經穴。
按之快然,即是其穴,乃刺之。
缺盆,足陽明經穴。
經脈: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故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越,散也。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内,行善掣節,時腳腫。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裡,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 肝藏血而主筋,筋聚關節,脈行兩脅,故兩脅中痛。
惡血在内,行善掣節。
掣,牽也。
脾主四肢,木刑土敗,脾氣不能下達,關節壅阻,故時腳腫。
寒中者,土被木賊,則寒水侮土也。
取之厥陰之行間,穴名。
以引脅下之痛。
補陽明之三裡,以溫胃中之寒。
取血脈之結瘀,以散惡血。
取耳間之青脈,以去其牽掣,足少陽之脈循耳間,厥陰與少陽為表裡也。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
皆調于三裡。
】 脾胃同主肌肉,故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
陽盛陰虛,則熱中善饑,陽虛陰盛,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盛,若俱虛,則有寒有熱,陰盛則下寒,陰虛則下熱,陽盛則上熱,陽虛則下寒也。
皆調于足陽明之三裡,以均其寒熱。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
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取之湧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 腎主骨,故邪在腎,則病骨痛。
腎為陰,陰旺則凝澀不行,故病陰痹。
陰分痹着。
陰痹者,病在隐微,故按之而不得。
水旺則土濕木陷,疏洩不行,故腹脹腰痛,大便難。
少陰不升,則太陽不降,太陽行身之背,濁氣上逆,故肩背頸項痛。
寒水主藏,時眩者,寒水失藏而膽火升浮也,膽木化氣相火。
湧泉,足少陰穴。
昆侖,足太陽穴。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
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腧也。
】 心痛,水賊火也。
心主喜,肺主悲,喜悲,金侮火也。
時眩仆,君火失根而升浮也。
調之其腧,手厥陰心主之腧也。
少陰無腧。
五亂十四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别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
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随,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幹,如是則順而治。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幹,亂于胸中,是謂大悗。
故氣亂于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于肺,則俯仰喘暍,接手以呼,亂于腸胃,則為霍亂,亂于臂胫,則為四厥,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悗,音悶。
清氣在陰,陷而不升也。
濁氣在陽,逆而不降也。
悗者,氣亂而不清也。
接手以呼,以手扪心也。
四厥,四肢厥逆也。
四肢寒冷,謂之厥逆。
厥逆頭重眩仆,濁氣逆升而不降也。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黃帝曰:善。
願聞其道。
岐伯曰:氣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
氣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陰荥、足少陰俞。
氣在于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裡。
氣在于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太陽荥俞。
氣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荥俞。
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處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 有道以來,有由以來也。
有道以去,有法以去也。
手少陰之俞,神門也。
心主之俞,大陵也。
手太陰荥,魚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