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刺法
關燈
小
中
大
必有外驗,亦如是也。
【用針之類,在于調氣,氣積于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
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故厥在于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不能取之。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而下之。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宗氣,肺中之大氣,一身諸氣之宗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于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
因其偃卧,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複止如前,熱去乃止。
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 刺項太陽,足太陽之天柱、大杼也。
令熱下合乃止,令上熱與下相合也。
居其頭前,醫居病者之頭前也。
按頸動脈,足陽明之人迎也。
按之卷手而切推之,下至缺盆中,而複止如前,所以推其經熱而使之下也,熱去乃止而不推。
此推而散之之法也。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黃帝曰: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者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内抟于骨,則為骨痹,抟于筋,則為筋攣,抟于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抟于肉,與衛氣相抟,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抟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 此答帝問痛、癰、寒、熱、癢、痹、不仁之義。
【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内着,寒勝其熱,則骨痛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内傷骨,内傷骨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筋屈不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
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己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益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
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黃帝曰:善。
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 此推明黃帝未問之義。
溜與瘤通。
昔瘤,瘤成于夙昔,非旦暮所結者。
骨疽,氣郁于骨中而突起者。
肉疽,氣郁于肉中,無熱無膿,堅硬而突起者。
逆順八 【黃帝問于伯高曰:餘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
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
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
《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逢,音蓬。
熇,音嚣。
漉,音鹿。
逢逢,盛也。
熇熇,熱旺也。
漉漉,汗多也。
渾渾,脈大也。
方襲,邪方感襲也,言已非未生時矣。
行針九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九針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
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發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
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
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
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髒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
黃帝曰:何以知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而易解,故曰頗有陰。
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黃帝曰:針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内藏,針已出,氣乃随其後,故獨行也。
黃帝曰:數刺乃知,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
黃帝曰:刺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上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熇,音枵。
熇熇高高,氣高而揚也。
數怒而易解,數怒而易消也。
易解是其陽多,數怒是其有陰,故曰頗有陰也。
粗之所敗,上之所失,粗工之所敗,上工之所失也。
血絡論十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
岐伯曰:血絡是也。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發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 血絡,邪中于絡,氣阻而血壅者也。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
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新飲而液滲于絡,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
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而為腫。
陰氣積于陽,其氣因于絡,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合和,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煩悗。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内溢于經,外注于絡。
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 脈之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其氣,脫氣則身仆。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陰氣逼束,其血滑利,刺之則射,見竅而奔也,陽氣蓄積,經血久留而不瀉者,堙瘀腐敗,其血黑以濁,膠而莫流,故不能射。
新飲水而液滲于絡,未經和合于血,故血出而清汁别焉。
其不新飲者,身中宿有積水,久則流溢經絡,而為腫脹。
水中陰氣積于陽分,其氣因于絡脈,已将作腫,刺之血未出而陰氣先行,充塞絡中,故發腫滿,不俟日久而四溢也。
陰陽之氣
【用針之類,在于調氣,氣積于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
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故厥在于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不能取之。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而下之。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宗氣,肺中之大氣,一身諸氣之宗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于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
因其偃卧,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複止如前,熱去乃止。
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 刺項太陽,足太陽之天柱、大杼也。
令熱下合乃止,令上熱與下相合也。
居其頭前,醫居病者之頭前也。
按頸動脈,足陽明之人迎也。
按之卷手而切推之,下至缺盆中,而複止如前,所以推其經熱而使之下也,熱去乃止而不推。
此推而散之之法也。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黃帝曰: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者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内抟于骨,則為骨痹,抟于筋,則為筋攣,抟于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抟于肉,與衛氣相抟,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抟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 此答帝問痛、癰、寒、熱、癢、痹、不仁之義。
【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内着,寒勝其熱,則骨痛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内傷骨,内傷骨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筋屈不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
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己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益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
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黃帝曰:善。
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 此推明黃帝未問之義。
溜與瘤通。
昔瘤,瘤成于夙昔,非旦暮所結者。
骨疽,氣郁于骨中而突起者。
肉疽,氣郁于肉中,無熱無膿,堅硬而突起者。
逆順八 【黃帝問于伯高曰:餘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
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
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
《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逢,音蓬。
熇,音嚣。
漉,音鹿。
逢逢,盛也。
熇熇,熱旺也。
漉漉,汗多也。
渾渾,脈大也。
方襲,邪方感襲也,言已非未生時矣。
行針九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九針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
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發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
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
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
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髒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
黃帝曰:何以知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而易解,故曰頗有陰。
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黃帝曰:針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内藏,針已出,氣乃随其後,故獨行也。
黃帝曰:數刺乃知,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
黃帝曰:刺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上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熇,音枵。
熇熇高高,氣高而揚也。
數怒而易解,數怒而易消也。
易解是其陽多,數怒是其有陰,故曰頗有陰也。
粗之所敗,上之所失,粗工之所敗,上工之所失也。
血絡論十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
岐伯曰:血絡是也。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發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 血絡,邪中于絡,氣阻而血壅者也。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
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新飲而液滲于絡,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
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而為腫。
陰氣積于陽,其氣因于絡,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合和,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煩悗。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内溢于經,外注于絡。
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 脈之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其氣,脫氣則身仆。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陰氣逼束,其血滑利,刺之則射,見竅而奔也,陽氣蓄積,經血久留而不瀉者,堙瘀腐敗,其血黑以濁,膠而莫流,故不能射。
新飲水而液滲于絡,未經和合于血,故血出而清汁别焉。
其不新飲者,身中宿有積水,久則流溢經絡,而為腫脹。
水中陰氣積于陽分,其氣因于絡脈,已将作腫,刺之血未出而陰氣先行,充塞絡中,故發腫滿,不俟日久而四溢也。
陰陽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