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刺法
關燈
小
中
大
刺節真邪七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刺有五節奈何?岐伯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
黃帝曰:夫子言五節,餘未知其意。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
發矇者,刺腑腧,去腑病也。
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
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腧也。
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 義詳下文。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餘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
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于胸中,憤(月真)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帝曰:善。
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
黃帝曰:其咳上氣,窮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
黃帝曰:取之有數乎?歧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裡,取廉泉者,血變而止。
飼與噎同。
】 憤(月真)肩息,胸滿氣阻,喘氣肩搖也。
病惡埃煙,惡見煙塵也。
飼不得息,咽喉飼塞。
不得布息也。
天容,手太陽穴。
一裡,針刺之數。
【黃帝曰:善哉!刺節言發矇,餘不得其意。
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府腧,去腑病,何腧使然?願聞其故。
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尚疾于發矇也。
黃帝曰:善。
願卒聞之。
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于耳,此其腧也。
黃帝曰:善。
何謂聲聞于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于針也。
】 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是以發其蒙蔽,使之見聞也。
乃言刺腑腧,去腑病,此何腑之腧使之聾瞶如此也?聽宮,手太陽穴。
眸子,當是足少陽之童子髎也。
童與瞳通。
邪氣在經,刺之以手堅按其兩鼻之竅而疾偃卧,氣不下通而鼓動于針孔之内,靜而聽之,其聲必應于針下也。
【黃帝曰:善。
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
肢胫者,人之管以趨翔也。
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
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 腰脊者,一身之大關節也。
四肢膝胫者,人之管以趨翔也。
管,主也。
莖垂者,宗筋之聚,身中之機,宗筋,所以束骨而利機關。
陰精輸洩之候,津液流注之道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傷其脾肝,疏洩失政,津液内溢,乃下流于睾丸。
經絡堙瘀,血道不通,睾丸日大不休,以緻腰脊俯仰不便,肢胫趨翔不能。
此病荥然内有積水,不上不下,停伫陰囊。
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取之則去,易如去爪,故命曰去爪。
【黃帝曰:善。
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腧,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
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
陰氣不足則内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内外相抟,熱如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
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出其汗,熱去汗稀,疾如徹衣。
】臘,音昔。
臘幹,胸幹之訛。
幹肉曰臘,于義無當。
飲食不讓美惡,不識美惡也。
天府,手太陰穴。
大杼、中膂,足太陽也。
【黃帝曰:善。
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應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無常,甚于迷惑。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複,用針若此,疾于解惑。
】宛、菀同。
大風在身,閉其營衛,營衛郁遏,則血脈偏實,其風所未閉之經,則血脈偏虛。
虛者不足,實乃有餘,輕重不相得,是以傾側宛伏,不知東西南北,自覺上下反覆,颠倒無常,此真甚于迷惑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歧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
黃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瘅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凡刺痛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詭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腧瀉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洩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緻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辟,闢同。
持癰,蓄積癰膿也。
容大,寬容廣大也。
狹小,窄狹微小也。
熱,瘅熱也。
寒,寒痹也。
五章,五條也。
瘅熱消滅,熱。
腫聚散亡,持癰。
寒痹益溫,寒。
小者益陽,狹小。
大者必去,容大。
此刺五邪之五章也。
凡刺癰邪,無迎其隴盛之勢,隴與隆同。
若易俗移性,違其自然之宜,必不得膿,宜詭道更行,使腫聚去其鄉而不安處所,乃能散亡,諸陰陽經絡之有過而成癰者,取之其腧而瀉之,此刺持癰之方也。
凡刺大邪,日以漸小,瀉奪其有餘,乃始益虛,剽其通達之路,剽即刺也。
以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之間,此刺容大之方也。
凡刺小邪,日以漸大,補其不足,乃可無害,視其所在,而迎之于界,遠近之氣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侵,當作浸,漸也,費,大也。
宜刺分肉之間,此刺狹小之方也。
凡刺熱邪,越而蒼,越,渫越也。
蒼,當作滄,熱氣渫越。
則交為滄涼。
出遊不歸,乃無病,熱氣遊散。
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此刺熱邪之方也。
凡刺寒邪,日以溫,日以漸溫。
徐往徐來,緻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氣不分散。
虛實得調,其氣存,此刺寒邪之方也。
【黃帝曰:官針奈何?岐伯曰:刺癰者,用铍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镵針,刺寒者,用毫針也。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
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
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濡而在上,根荄少汁。
人氣在外,皮膚緻,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
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抟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
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
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
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
此所謂解結也。
】 官針奈何,于九針中當用何針也?解論,解結之論也。
下有漸洳之水,則上生葦蒲,形氣多少,
黃帝曰:夫子言五節,餘未知其意。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
發矇者,刺腑腧,去腑病也。
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
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腧也。
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 義詳下文。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餘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
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于胸中,憤(月真)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帝曰:善。
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
黃帝曰:其咳上氣,窮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
黃帝曰:取之有數乎?歧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裡,取廉泉者,血變而止。
飼與噎同。
】 憤(月真)肩息,胸滿氣阻,喘氣肩搖也。
病惡埃煙,惡見煙塵也。
飼不得息,咽喉飼塞。
不得布息也。
天容,手太陽穴。
一裡,針刺之數。
【黃帝曰:善哉!刺節言發矇,餘不得其意。
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府腧,去腑病,何腧使然?願聞其故。
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尚疾于發矇也。
黃帝曰:善。
願卒聞之。
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于耳,此其腧也。
黃帝曰:善。
何謂聲聞于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于針也。
】 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是以發其蒙蔽,使之見聞也。
乃言刺腑腧,去腑病,此何腑之腧使之聾瞶如此也?聽宮,手太陽穴。
眸子,當是足少陽之童子髎也。
童與瞳通。
邪氣在經,刺之以手堅按其兩鼻之竅而疾偃卧,氣不下通而鼓動于針孔之内,靜而聽之,其聲必應于針下也。
【黃帝曰:善。
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
肢胫者,人之管以趨翔也。
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
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 腰脊者,一身之大關節也。
四肢膝胫者,人之管以趨翔也。
管,主也。
莖垂者,宗筋之聚,身中之機,宗筋,所以束骨而利機關。
陰精輸洩之候,津液流注之道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傷其脾肝,疏洩失政,津液内溢,乃下流于睾丸。
經絡堙瘀,血道不通,睾丸日大不休,以緻腰脊俯仰不便,肢胫趨翔不能。
此病荥然内有積水,不上不下,停伫陰囊。
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取之則去,易如去爪,故命曰去爪。
【黃帝曰:善。
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腧,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
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
陰氣不足則内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内外相抟,熱如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
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出其汗,熱去汗稀,疾如徹衣。
】臘,音昔。
臘幹,胸幹之訛。
幹肉曰臘,于義無當。
飲食不讓美惡,不識美惡也。
天府,手太陰穴。
大杼、中膂,足太陽也。
【黃帝曰:善。
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應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無常,甚于迷惑。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複,用針若此,疾于解惑。
】宛、菀同。
大風在身,閉其營衛,營衛郁遏,則血脈偏實,其風所未閉之經,則血脈偏虛。
虛者不足,實乃有餘,輕重不相得,是以傾側宛伏,不知東西南北,自覺上下反覆,颠倒無常,此真甚于迷惑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歧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
黃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瘅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凡刺痛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詭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腧瀉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洩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緻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辟,闢同。
持癰,蓄積癰膿也。
容大,寬容廣大也。
狹小,窄狹微小也。
熱,瘅熱也。
寒,寒痹也。
五章,五條也。
瘅熱消滅,熱。
腫聚散亡,持癰。
寒痹益溫,寒。
小者益陽,狹小。
大者必去,容大。
此刺五邪之五章也。
凡刺癰邪,無迎其隴盛之勢,隴與隆同。
若易俗移性,違其自然之宜,必不得膿,宜詭道更行,使腫聚去其鄉而不安處所,乃能散亡,諸陰陽經絡之有過而成癰者,取之其腧而瀉之,此刺持癰之方也。
凡刺大邪,日以漸小,瀉奪其有餘,乃始益虛,剽其通達之路,剽即刺也。
以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之間,此刺容大之方也。
凡刺小邪,日以漸大,補其不足,乃可無害,視其所在,而迎之于界,遠近之氣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侵,當作浸,漸也,費,大也。
宜刺分肉之間,此刺狹小之方也。
凡刺熱邪,越而蒼,越,渫越也。
蒼,當作滄,熱氣渫越。
則交為滄涼。
出遊不歸,乃無病,熱氣遊散。
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此刺熱邪之方也。
凡刺寒邪,日以溫,日以漸溫。
徐往徐來,緻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氣不分散。
虛實得調,其氣存,此刺寒邪之方也。
【黃帝曰:官針奈何?岐伯曰:刺癰者,用铍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镵針,刺寒者,用毫針也。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
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
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濡而在上,根荄少汁。
人氣在外,皮膚緻,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
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抟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
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
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
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
此所謂解結也。
】 官針奈何,于九針中當用何針也?解論,解結之論也。
下有漸洳之水,則上生葦蒲,形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