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刺法
關燈
小
中
大
,子聽其理,非則語餘,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
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于四海。
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
審于調氣,明于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
寒與熱争,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于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于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
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 淋,小便淋澀。
露,崩漏帶下之類。
【明于五腧,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
言陰與陽,合于五行,五髒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
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處色部,五髒六腑。
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于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于膝,下陵三裡,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
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兩跷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
針論畢矣。
】 五腧,井、荥、俞、經、合也。
徐疾所在,屈伸出入,即逆順肥瘦:出入屈折,行之疾徐之義。
明堂,鼻也。
面上五色,各處其部,以察髒腑之所痛,經絡之寒溫也。
膈有上下,清濁所分也。
下陵,即陽明之三裡也。
兩跷之下,即足太陽之申脈,足少陰之照海也。
然跷脈者,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脈度語。
則男宜灸陽,女宜灸陰,若男陰女陽,則為良工之所禁也。
【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觀百姓,審于虛實,無犯其邪。
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
法于往古,驗于來今,觀于冥冥,通于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惡寒。
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無,若存若亡,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于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
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入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用針之要,無忘其神。
】以上三段,舊誤在《官能》。
上視天光,下司八正,《素問·八正神明論》合以天光,必合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也。
合天光者,月生無瀉,月滿無補也。
司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也。
得天之露,遇歲之虛,義見歲露論。
法于往古,驗于來今,至守其門戶,解見八正神明論。
瀉必用圓,補必用方,八正神明論作瀉必用方,補必用員,文異而義通。
終始五 【凡刺之道,畢于終始,明知終始,五髒為紀,陰陽定矣。
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髒,故瀉者迎之,補者随之。
知迎知随,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髒為陰,六腑為陽。
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
】 四末,手足之端也。
【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寒溫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
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可将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
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髒氣壞矣。
】 經脈為紀,經脈為綱紀也。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
人迎三盛,病在足陽陰,三盛而燥,在手陽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外格不通,死不治。
】 外格,陰盛而格陽,陽盛于外而絕于内也。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内關,内關不通,死不治。
】 内關,陽盛而關陰,陰盛于外而絕于内也。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 必死不治也。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 上氣和者,手經之氣和也。
此瀉陽補陰之法也。
【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 此瀉陰補陽之法也。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脾,陽明主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于中,五髒内傷。
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 人迎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不俟已至四倍也。
此不開瀉,則氣血閉塞,淫傷五髒。
再以灸助其邪,則他病叢生矣。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
反此者,血氣不行。
所謂氣緻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則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适雖言效,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如其故而不堅者,适雖言快,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随針,病必衰去。
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
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
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于四海。
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
審于調氣,明于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
寒與熱争,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于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于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
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 淋,小便淋澀。
露,崩漏帶下之類。
【明于五腧,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
言陰與陽,合于五行,五髒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
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處色部,五髒六腑。
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于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于膝,下陵三裡,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
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兩跷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
針論畢矣。
】 五腧,井、荥、俞、經、合也。
徐疾所在,屈伸出入,即逆順肥瘦:出入屈折,行之疾徐之義。
明堂,鼻也。
面上五色,各處其部,以察髒腑之所痛,經絡之寒溫也。
膈有上下,清濁所分也。
下陵,即陽明之三裡也。
兩跷之下,即足太陽之申脈,足少陰之照海也。
然跷脈者,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脈度語。
則男宜灸陽,女宜灸陰,若男陰女陽,則為良工之所禁也。
【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觀百姓,審于虛實,無犯其邪。
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
法于往古,驗于來今,觀于冥冥,通于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惡寒。
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無,若存若亡,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于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
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入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用針之要,無忘其神。
】以上三段,舊誤在《官能》。
上視天光,下司八正,《素問·八正神明論》合以天光,必合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也。
合天光者,月生無瀉,月滿無補也。
司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也。
得天之露,遇歲之虛,義見歲露論。
法于往古,驗于來今,至守其門戶,解見八正神明論。
瀉必用圓,補必用方,八正神明論作瀉必用方,補必用員,文異而義通。
終始五 【凡刺之道,畢于終始,明知終始,五髒為紀,陰陽定矣。
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髒,故瀉者迎之,補者随之。
知迎知随,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髒為陰,六腑為陽。
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
】 四末,手足之端也。
【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寒溫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
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可将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
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髒氣壞矣。
】 經脈為紀,經脈為綱紀也。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
人迎三盛,病在足陽陰,三盛而燥,在手陽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外格不通,死不治。
】 外格,陰盛而格陽,陽盛于外而絕于内也。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内關,内關不通,死不治。
】 内關,陽盛而關陰,陰盛于外而絕于内也。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 必死不治也。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 上氣和者,手經之氣和也。
此瀉陽補陰之法也。
【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 此瀉陰補陽之法也。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脾,陽明主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于中,五髒内傷。
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 人迎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不俟已至四倍也。
此不開瀉,則氣血閉塞,淫傷五髒。
再以灸助其邪,則他病叢生矣。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
反此者,血氣不行。
所謂氣緻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則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适雖言效,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如其故而不堅者,适雖言快,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随針,病必衰去。
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