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口篇
關燈
小
中
大
?忠為體而恕為用也。
中心為"忠",由中立心也。
如心為"恕",如人之心也。
已立立人之義,其在斯乎?忠所以貫乎恕也,以恕道為仁,則能不欲勿施,天心無人欲之擾,以恕道處世,則能犯而不校,人心無橫逆之來;以恕道治世,則能所惡勿施,臣心無殘酷之政。
聖賢道理,滴滴歸源,真可以終身行之者也。
使徒欲如己之心,而不欲如人之心,則其心必生是己非人心,厚己薄人心,重己輕人心,利己害人心,成己敗人心。
諸如此心,皆不如人心,既不如人心,安能如己心?雖欲如己心,貪多害己心;不能如己心,忍多壞己心。
其心壞,其心失也。
其心失,無中心也。
中心亡而仁根死,無怪其心不恕也。
然則不忠者,亦以貫乎不想也。
吾願爾士人,尋一貫之旨,存一貫之真,庶非孔門之罪人也。
虛無篇 虛無者,老、釋同傳之旨也。
虛者何?虛心也。
心虛故神清,神清故性慧,大超脫、大解悟從此生矣。
無者何?無我也。
無我故無人,無人故無欲,大清淨、大歡喜從此得也。
今汝兩門人,不明虛無,隻探實有。
"實有"二字,其名亦佳,究竟入迷者如谷之數助求實而談金石,無一得也,日求有而參禅偈,生六塵也;無量恒河沙,誰是第一波羅密哉!吾憫爾等愚,吾開爾等智。
觀心虛而至性慧,知虛之能取實也;觀無我而至無欲,知無之能包有也。
孔予毋我,顔子齋心,雖儒家尚如是也,況爾等乎? 養生篇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須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輕生。
殺身成仁,見危授命,非輕生也,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夫虛生,乃雖死而猶生。
忠臣義士,烈女貞嫂,惟重生者能之也。
若失生值太平,躬逢盛世,或貴或賤,全孝全忠,為國家着英,為世間人瑞,則生生者,不可不知養生也。
養生之論,與修真不同。
修真可以逃劫數,道也;養生可以延年命,術也。
然養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終無集驗之方。
上古之民,渾樸為風,寡慮寡思,寡言寡笑,寡視寡聽,粗衣粝食,不識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壽;近今之民,浮華日後,多慮多恩,多言多笑,多視多聽,豐衣厚食,蕩志蕩神,故嘗戒伐其性,以緻天亡。
天道之泰,在乎能複,日員又中,月缺又圓,雨漏又晴,雷鳴又蟄,故能留不敝之神,以綿天運于常新;人道之否,在乎多剝,精任其洩,氣任其虧,神運不停,形搖不守,故難回已憊之身,聊居人世于朝暮。
然則養生者,藥食為後,保護為先,學天道可也,學古人可也, 五劫筋 鳴乎悲哉!凡人之有五劫也。
五劫維何?生、老、病、死、苦也。
人豈不必生?但當直而生,正而生,不可罔而生也。
生為聖賢,夭猶生也,英靈在世,聲名在世,馨香在世,與仙佛何異焉!獨有生而惡,生而暴,生而酷者,一生之後,必不複生,不必不與生,正當與之生,綿綿劫劫,皆入惡趣,受無間罪,雖欲不生,不可得也。
生,于劫也。
如是而沉淪世上,困厄人間,不知回機不識變遷,悠悠老矣,又一劫也;如是而精耗形枯,神亡氣竭,藥不能補,養不能回,恹恹病矣,又一劫也;如是而無常忽至,大限已臨,身家何處,妻子何人,匆匆死矣,又一劫也;如是而有惡必報,有過必報,轉徙陰曹,瞅瞅啼泣,是極苦矣,叉幹動也。
幸而托生有日,或命帶刀兵,或命帶水火,或命帶諸疾難,或命帶諸困窮,仍将流連于五劫之中而無底止,不必說到刀山地獄間也。
堕此劫者,非有因果,非有德功,不能消其罪庚。
故人之一生,須要修善積福,返本還元,庶克同上春台,鹹登極樂。
有生長生,長生不生,不生故不滅,不滅故超脫也。
人其勉諸! 敬神篇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上帝以神道設教,故神實司乎善惡。
凡聰明正直者,皆以神之權授之。
夫天神為神,主引萬物,地神為祗,主提萬物,此神德之蕩蕩者,百姓日受而不知,亦惟盡乎人以合乎天地焉可也。
若夫嶽渎郊壇,庵堂祠院,其間之豎碑立像亂無非振古之精神,寺宇崇宏,聲靈赫曜,瞻望者莫不肅然起敬也。
然而香火盛則祈福之人多,禱告繁則邀福之人至,神豈為人所愚哉!失神之出處不一,要皆從正氣中來。
《魯語》曰:"聖王之制祖也,法施于民則祖之,以死勤事則祖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祖之,能捍大患則祖之",加之山川社稷,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夫曰"法施于民",:原不期人之報也;"以死勤事",原不冀人之感也!"以勞定國",原不望人之恩也!"禦大災"、"捍大患",原不待人之求也;廣功德于人間,原不俟人之祝也。
即或春秋典重,齋誕頻臨,太廟者亦止祈神靈以保我君國,而于己無與也;亦止祈神靈以保我父母,而于己無與也;亦止祈神靈以澤我民物,而于己無與也;亦止祈神靈以超度沉魂滞魄,而于己無與也。
而且肅吾身,潔吾念,澹吾慮,濯吾肺肝,敬其心以敬神焉,則不求福而自獲
中心為"忠",由中立心也。
如心為"恕",如人之心也。
已立立人之義,其在斯乎?忠所以貫乎恕也,以恕道為仁,則能不欲勿施,天心無人欲之擾,以恕道處世,則能犯而不校,人心無橫逆之來;以恕道治世,則能所惡勿施,臣心無殘酷之政。
聖賢道理,滴滴歸源,真可以終身行之者也。
使徒欲如己之心,而不欲如人之心,則其心必生是己非人心,厚己薄人心,重己輕人心,利己害人心,成己敗人心。
諸如此心,皆不如人心,既不如人心,安能如己心?雖欲如己心,貪多害己心;不能如己心,忍多壞己心。
其心壞,其心失也。
其心失,無中心也。
中心亡而仁根死,無怪其心不恕也。
然則不忠者,亦以貫乎不想也。
吾願爾士人,尋一貫之旨,存一貫之真,庶非孔門之罪人也。
虛無篇 虛無者,老、釋同傳之旨也。
虛者何?虛心也。
心虛故神清,神清故性慧,大超脫、大解悟從此生矣。
無者何?無我也。
無我故無人,無人故無欲,大清淨、大歡喜從此得也。
今汝兩門人,不明虛無,隻探實有。
"實有"二字,其名亦佳,究竟入迷者如谷之數助求實而談金石,無一得也,日求有而參禅偈,生六塵也;無量恒河沙,誰是第一波羅密哉!吾憫爾等愚,吾開爾等智。
觀心虛而至性慧,知虛之能取實也;觀無我而至無欲,知無之能包有也。
孔予毋我,顔子齋心,雖儒家尚如是也,況爾等乎? 養生篇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須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輕生。
殺身成仁,見危授命,非輕生也,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夫虛生,乃雖死而猶生。
忠臣義士,烈女貞嫂,惟重生者能之也。
若失生值太平,躬逢盛世,或貴或賤,全孝全忠,為國家着英,為世間人瑞,則生生者,不可不知養生也。
養生之論,與修真不同。
修真可以逃劫數,道也;養生可以延年命,術也。
然養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終無集驗之方。
上古之民,渾樸為風,寡慮寡思,寡言寡笑,寡視寡聽,粗衣粝食,不識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壽;近今之民,浮華日後,多慮多恩,多言多笑,多視多聽,豐衣厚食,蕩志蕩神,故嘗戒伐其性,以緻天亡。
天道之泰,在乎能複,日員又中,月缺又圓,雨漏又晴,雷鳴又蟄,故能留不敝之神,以綿天運于常新;人道之否,在乎多剝,精任其洩,氣任其虧,神運不停,形搖不守,故難回已憊之身,聊居人世于朝暮。
然則養生者,藥食為後,保護為先,學天道可也,學古人可也, 五劫筋 鳴乎悲哉!凡人之有五劫也。
五劫維何?生、老、病、死、苦也。
人豈不必生?但當直而生,正而生,不可罔而生也。
生為聖賢,夭猶生也,英靈在世,聲名在世,馨香在世,與仙佛何異焉!獨有生而惡,生而暴,生而酷者,一生之後,必不複生,不必不與生,正當與之生,綿綿劫劫,皆入惡趣,受無間罪,雖欲不生,不可得也。
生,于劫也。
如是而沉淪世上,困厄人間,不知回機不識變遷,悠悠老矣,又一劫也;如是而精耗形枯,神亡氣竭,藥不能補,養不能回,恹恹病矣,又一劫也;如是而無常忽至,大限已臨,身家何處,妻子何人,匆匆死矣,又一劫也;如是而有惡必報,有過必報,轉徙陰曹,瞅瞅啼泣,是極苦矣,叉幹動也。
幸而托生有日,或命帶刀兵,或命帶水火,或命帶諸疾難,或命帶諸困窮,仍将流連于五劫之中而無底止,不必說到刀山地獄間也。
堕此劫者,非有因果,非有德功,不能消其罪庚。
故人之一生,須要修善積福,返本還元,庶克同上春台,鹹登極樂。
有生長生,長生不生,不生故不滅,不滅故超脫也。
人其勉諸! 敬神篇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上帝以神道設教,故神實司乎善惡。
凡聰明正直者,皆以神之權授之。
夫天神為神,主引萬物,地神為祗,主提萬物,此神德之蕩蕩者,百姓日受而不知,亦惟盡乎人以合乎天地焉可也。
若夫嶽渎郊壇,庵堂祠院,其間之豎碑立像亂無非振古之精神,寺宇崇宏,聲靈赫曜,瞻望者莫不肅然起敬也。
然而香火盛則祈福之人多,禱告繁則邀福之人至,神豈為人所愚哉!失神之出處不一,要皆從正氣中來。
《魯語》曰:"聖王之制祖也,法施于民則祖之,以死勤事則祖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祖之,能捍大患則祖之",加之山川社稷,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夫曰"法施于民",:原不期人之報也;"以死勤事",原不冀人之感也!"以勞定國",原不望人之恩也!"禦大災"、"捍大患",原不待人之求也;廣功德于人間,原不俟人之祝也。
即或春秋典重,齋誕頻臨,太廟者亦止祈神靈以保我君國,而于己無與也;亦止祈神靈以保我父母,而于己無與也;亦止祈神靈以澤我民物,而于己無與也;亦止祈神靈以超度沉魂滞魄,而于己無與也。
而且肅吾身,潔吾念,澹吾慮,濯吾肺肝,敬其心以敬神焉,則不求福而自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