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

關燈
第四十七句第四十八句) 此二句是說工夫的效驗。

    蒸是蒸發。

    融是融化。

    關是關節。

     脈是血脈。

    變是變換。

    先蒸發而後方能融化。

    常常融化,不要讓他堅硬,而後方能慢慢地變換。

    這個工夫,就叫做金丹換骨。

    處處光明,即是《孫不二女丹經》中所說,“元神來往處,萬竅發光明”的意思。

    無不通,即是周身全部通暢,沒有一處閉塞。

     三彭走出陰屍宅萬國來朝赤帝宮(第四十九句第五十句) 三彭,即是三屍。

    道書常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令人愚癡沒有智慧。

    中屍名彭質,在人胸中,令人煩惱不能清靜。

    下屍名彭矯,在人腹中,令人貪飲食男女之欲。

    或名三屍神。

    又名三屍蟲。

    《太清中黃真經》上有兩句,“可惜玄宮十二樓,那知反作三蟲宅”。

    這個意思,就是說吾人潔淨美好的身體被許多三屍蟲盤據在裡面,弄得穢惡不堪,是很可惜的。

    道家斬三屍法子,有用符咒的,有守庚中的,有服丹藥的,都不算徹底解決。

    此處用内煉工夫,運元和之氣,充滿髒腑,蒸融關脈,變換筋骨,逼令三屍無處藏身,非抛棄他們的老巢子逃走不可。

    壞東西一去,好東西就來了。

    萬國來朝,比喻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的精氣神,都聚會在绛宮一處。

    绛宮屬于心的部位,心屬火。

    其色赤,醫家稱為君主之宮,所以叫作赤帝宮。

     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元隻在靈台(第五十一句第五十二句) 真人,即是真我。

    吾人肉體有生有死,不能算是真我,隻可以叫作假我。

    除掉有形質的肉體,尚剩下那個無形質的念頭。

    是否可以叫作真我?然而也不是真我。

    因為那個念頭,也是忽起忽滅,不能由自己做主的。

    再除掉忽起忽滅的念頭,另外尋出一個無生無死萬劫長存的實體,這個方是真我,又名為真人。

    這個真人,從前未曾見過面,此刻第一次認識他,究竟他由何處而來呢,其實他從前就住在我們靈台之中,未嘗瞬息離開,并非由外面進來的。

     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第五十三句第五十四句) 因為曆年以來,被雲霧遮蔽,把真人的面目隐藏。

    雖說他從前就住在靈台之中,我們卻認識不出。

    今日工夫做到相當的程度,道眼遂開。

    道眼既開,如撥雲霧而見青天,真人因此露面。

    雲霧二宇,比喻我們的七情六欲妄想雜念。

     此非一朝與一夕是我本真不是術。

    (第五十五句第五十六句) 這個工夫,不是一朝一夕做得成。

    須要經過若幹歲月。

    并且不是用什麼取巧的法術,讨什麼意外的便宜,僅此尋得吾人本來真面目而已。

     歲寒堅确如金石戰退陰魔加慧力(第五十七句第五十八句) 《論語》上有一句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歲寒,是每年天氣最寒冷的時候。

    凋,是樹木落葉子。

    松柏後凋,是說别種樹木到這個時候,都已枯槁零落。

    獨有松柏仍舊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堅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于改變初心。

    确字,同堅宇一樣解釋。

    松柏不凋已經稱得起堅确。

    金石比松柏更要堅确。

    所以此處拿金石比喻修道人的志氣。

    有金石般的志氣,自然能夠戰退陰魔。

    陰魔既已去盡,慧力即同時增加。

     慧是智慧,力是毅力。

    隻有智慧而無毅力,雖可以見道,而不能成道。

    隻有毅力,而無智慧,又恐怕認不清大道,誤入旁門。

    必須智慧與毅力二者俱足,方免遺憾。

     皆由虛淡複精專便是華胥清靜國(第五十九句第六十句) 心中沒有妄想和欲念就是虛。

    不染一切嗜好并惡習,就是淡,仔細研究,徹底明白,就是精。

    信受奉行,始終如一,就是專。

     《列子》書上說:“黃帝晝寝,而夢遊于華胥氏之國。

    其國無師長。

    其民無嗜欲。

    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

    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

    ”其實是一種寓言,等于今人所謂烏托邦之類。

    人們心中果能十分清靜,也同到了華胥國一樣。

     初将何事立根基到無為處無不為(第六十一句第六十二句) 世間無論做什麼事,起初總要立一個根基,以後方能有所成就。

    修道是大事業,更要把根基立穩,方能步步前進。

    等到工夫純熟,程度高深,自然顯得頭頭是道。

    表面上很像無所作為。

    實際上已是精全氣全神全,沒有絲毫缺陷。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又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此篇“到無為處無不為”句,也是根據老子的意思。

     念中境象須除拔夢裡精神勞執持(第六十三句第六十四句) 這兩句,就是立根基的辦法。

    吾人當靜坐的時候,須要把心中雜念打掃幹淨。

    等到坐功純熟之後,雜念可以完全消滅。

    然後在睡夢之中,也不忘記修道之事,也同平常靜坐的時候一樣,自己很有主宰。

     不動不靜為大要不方不圓為至道(第六十五句第六十六句) 工夫偏于動,嫌太浮躁。

    工夫偏于靜,嫌太枯寂。

    性情偏于方,嫌太闆滞。

    性情偏于圓,嫌太巧滑。

    能不落于兩邊,而得其中和,才是大道。

     元和内煉即成真呼吸外求終末了(第六十七句第六十八句) 吾人果能在身内運用元始中和之氣,流行不息,就可以成道;倘若在外面呼吸上永久執着,不肯放松,到底未有了脫之日。

     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幹(第六十九句第七十句) 元氣,即是上文所說無始中和之氣。

    不住,即是不能長住于身内,而向外面發洩。

    發洩太多,身體裡面的元氣,漸漸虧損。

     元神因為沒有元氣來培養,遂不能在身中安居,而要逃亡,譬如樹木被蠹蟲所蝕,根本受傷,枝葉自然就幹枯。

    人身中元氣,被七情六欲饑飽寒暑勞心苦力所傷。

    身體自然也不能長久。

     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第七十一句第七十二句) 鼻中生出的流質叫作涕。

    口中生出的流質叫作唾。

    心中生出的流質叫作血。

    外腎生出的流質叫作精。

    雖有四種名稱不同,但是這些東西本源卻是一樣。

    達本,是看透他們的根本。

    窮源,是追究他們的來源。

     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時變化因心意(第七十三句第七十四句) 人身上各種流質,不是分疆劃界固定在一處而不許移動的。

     都是臨時因外界的感觸,和内心的激刺,而後生的。

     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第七十五句第七十六句) 皮膚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