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論譯文

關燈
務,一天天減少自己的忙碌程度,做到身體安靜心情閑适,這樣才能觀察到真理。

    因此道經上說:“經常處于清靜無欲的狀态,以觀察微妙的大道。

    ”然而修道者的身體,還必須依賴衣食,因此對那些不可不做的事情,不可不要的事物,應該敞開胸懷接受他們,擦亮眼睛去面對它們,不要認為這些事物妨礙了自己修道,從而心生煩躁。

    如果一見這些事情、一做這些事情就煩燥不已,表示他已經患上了心病,這如何能叫做安心呢?各種人事活動和衣食,就好比我們的舟船,我們要想渡過大海,就必須依靠這些舟船,如果已經渡過大海,按道理自然不需再留下這些舟船,可又有什麼理由在還沒有渡過大海之前就廢棄這些舟船呢?衣食這些東西是虛幻的,确實不值得追求,但為了脫離虛幻的世俗社會,還要去追求衣食。

    修道人雖然去做一些追求衣食的事情,然而心中卻不會患得患失,無論有事還是沒事,心中永遠安靜泰然。

    修道人與世人一樣追求衣食但不與他們一樣貪婪,與世人一樣獲取衣食但不與他們一樣積累财富。

    不貪婪因而就不會有憂愁,不積累财物因而就不會有損失。

    修道人的行為雖然與世人一樣,而心境卻永遠與世人不同,這是修道人行為中的根本原則,一定要努力地去遵循這一原則。

     前面雖然講了要善于選擇事務去做,但有些修道者的貪婪毛病難以根除,這時就要依據道法去觀察萬物。

    如果是物質欲望特别深重的人,就應該明白自己之所以會受物質利益的影響,都是由于自己的思想造成的。

    有關這方面的思想如果不産生,最終也不會發生追逐物質利益的事情。

    要明白自己所挂念的外部物質利益都是虛假的,而内心貪戀名利是荒謬的念頭,如果知道了這些念頭是錯誤的,所記挂的物質利益是虛假的,那麼誰還會去獵取這些物質利益呢?道經上說:“一切的有形事物,全都是人的思想造成的。

    連這些思想都是空無的,又哪裡有這些事物呢?”還要明白那些美麗妩媚的美女,比狐狸精怪更加害人。

    狐狸精怪誘惑人們,會使人們感到厭惡恐懼,人們一直到死,也不會因為願意與狐狸精怪交歡而堕入惡道,因為厭惡恐懼的原因,人們永遠不會同狐狸精怪發生邪淫關系。

    然而漂亮妩媚的美女誘惑人們時,卻使人們愛戀不舍,甚至到了死亡之時,這種愛戀還會變得更加深沉,因為邪念的緣故,這種人死後就會堕入地獄,永遠失去再次托生為人的機會,永遠無法走上幸福之路。

    因此道經上說:“如果今生一見美女就産生要與她結為夫妻的邪念,死後就不可能再托生為人。

    ”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心懷邪念。

    再說看到美女時,如果就能确定她是美麗的話,那麼為什麼魚見到她就會吓得逃入深深的水中?鳥見到她就會吓得飛上高高的天空?神仙認為美女肮髒不堪,賢士把美女比作砍伐生命之樹的刀斧。

    人的一生,如果七天不吃飯,就會被餓死;一百年不近女色,反而會使人不夭折不受傷害。

    由此可以知道女色這種事情,不僅不是養生修心的必要之事,恰恰還是傷害生命的仇敵,為什麼還要去愛戀她們而導緻自身滅亡呢? 如果看見别人做壞事,而你的心中就産生厭惡之情,就好比别人用刀砍殺自己,而你卻伸長脖子去承受他手中的刀刃一樣,将會因此而傷害自己的生命。

    别人做了壞事,你不應該讓自己代他受罰,你為什拿别人的錯誤,而讓自己産生心病呢?再說,如果見了做壞事的人會感到厭惡,那麼見了做好事的人也應該感到厭惡。

    為什麼呢?因為善惡放在修道人心中都會妨礙修道。

     如果是為了貧窮而痛苦,就應該仔細想一想,究竟是誰使我貧窮。

    天地是公平的,上天覆蓋着萬物,大地承載着萬物,它們都毫不偏私,我如今貧苦,不是因為天地;父母生養子女,都希望子女富貴,我如今貧賤,不是因為父母;别人和鬼神,都自顧不暇,哪裡還有能力使我貧窮呢?反複思考,我的貧窮都不是從他們那裡而來,于是就明白這一切都是由自我的業力所決定,是由天命所決定。

    業是我自己所造成的,命運是由上天所賦予的,業和命運的存在,就好像影子追随形體、回響追随聲音那樣,我們既無法逃避,也不可抱怨。

    隻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順應這一切和善待這一切。

    做到了樂天知命,就不會感覺到貧窮帶來的痛苦。

    因此莊子說:“業一旦形成就無法排除,因為業是自己造成的。

    貧窮和疾病一旦出現,也是無法排除和阻止的。

    ”道經上說:“天地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品行操守,陰陽造化無法改變一個人所造下的業。

    ”根據以上所說,我們知道命運是真實的存在,并非虛假的東西,我們又抱怨什麼呢?比如勇士遇到了敵人,就會毫不畏懼,揮動着刀劍向前沖去,衆多的敵人都潰散逃亡,勇士的功勳一旦建立,終身都可享有官位俸祿。

    如今給我帶來煩惱痛苦的貧窮和疾病,就是敵人;我所具有的正氣心念,就是一位勇士;使用智慧觀察貧病的起因,就是揮動刀劍奮力沖鋒;煩惱被消除幹淨,就是戰勝敵人;永遠享受到的快樂,就是官位和俸祿。

    凡是遇到痛苦的事情時,我們的思想不從這一角度去思考,反而生出許多煩惱,這就好比遇上了敵人,自己不去建功立業,反而丢棄戰衣脫離軍隊,犯下了逃亡之罪,這種人逃避快樂自找痛苦,又怎麼值得同情呢? 如果有了疾病,就應該明白這些病痛的産生是由于我有這個肉體,我如果沒有這個肉體,各種禍患就沒有寄托之處。

    因此道經上說:“等到我沒有身體時,我有什麼災禍呢?”其次還要明白讓自己的心中,不要存在一個主人——主觀成見,從内心一直尋找到身外,都不會存在可以接受禍患的地方。

    所有的思想念頭,都由一個錯誤的心産生,如果做到了身如枯木而心如死灰,那麼各種疾病都會消失。

    如果讨厭死亡,就應該想到我的肉體不過是我的靈魂的房舍而已,如今肉體已經衰老多病,氣力也逐漸衰減,如果房屋破敗朽壞,無法繼續居住,自然應該舍棄,到别處另求安身之處。

    肉體死亡而靈魂遠逝,也如同這個道理一樣。

    如果貪戀生命厭惡死亡,拒絕生死變化,那麼思想心識就會發生錯亂,自然就不能做好修道的正事,因此在靈魂接受陰陽二氣托生的時候,就不能接受到清秀之氣,接收到的大多是一些渾濁之氣,世上那些愚蠢和貪婪卑鄙的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形成的。

    因此我們應該做到生存在世時不感到喜悅,死亡到來時順從它而不感到厭惡,一是因為生與死本來就是一樣的道理,二是要為下一生造成善業。

    如果貪戀各種各樣的事物,多一分貪戀就會多一份毛病。

    一個肢體有了疾病,尚且會使全身不得安甯,而何況一顆心生出千萬種毛病,自身還想長生不死,怎麼可能呢?所有貪愛、厭惡的念頭,其産生都是錯誤的,積累這些錯誤而不加以改正,又如何能夠明白大道呢?因此要舍棄心中的各種欲望,處于虛靜的狀态之中,除去所有情欲,樹立正确信仰,然後再回頭觀察,對于從前自己所癡迷貪戀的東西,自然會産生厭惡輕視之情。

    如果以一種貪戀世俗生活的心态去看待世俗生活,終生也不會對世俗生活産生厭惡之感;如果能夠以超越世俗生活的心态去觀察世俗生活,才能夠明白其中的是是非非。

    這就好比隻有清醒的人,才能知道醉酒人的種種錯誤的舉動,如果自己也喝醉了,就無法感覺到其他醉酒人的錯誤。

    因此道經上說:“我本來就厭惡世俗,要離開人間。

    ”道經上還說:“耳目喜歡聲色,将會為我帶來許多災難。

    口鼻喜歡美食香味,所以抱怨美食香味妨礙了自己修道。

    ”老子厭惡并抛棄了世俗,看到了美食香味尚且還發出了抱怨之言。

    那些嗜欲深重人,又哪裡能感覺到追名逐利是件令人厭惡的事情呢? 泰定第六 夫定者,盡俗之極地,緻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

    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無心于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

    莊子雲:“宇泰定者,發乎天光。

    ”宇則心也,天光則慧也。

    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

    慧出本性,非适今有,故曰天光。

    但以貪愛濁亂,遂至昏迷,澡雪柔挺,複歸純靜本真,神識稍稍自明,非謂今時别生他慧。

    慧既生已,寶而懷之,勿謂多知以傷于定。

    非生慧之難,慧而不用為難。

    自古忘形者衆,忘名者寡。

    慧而不用,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是故為難。

     貴能不驕,富能不奢,為無俗過,故得長守富貴。

    定而不動,慧而不用,德而不恃,為無道過,故得深證常道。

    故《莊子》雲:“知道易,勿言難。

    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

    古之人,天而不人。

    ”慧能知道,非得道也。

    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

    因慧以明至理,縱辯以感物情,興心徇事,觸類而長,自雲處動而心常寂,焉知寂者寂以待物乎?此行此言,俱非泰定。

    智雖出衆,彌不近道,本期逐鹿,獲兔而歸。

    所得蓋微,良由局小。

    故《莊子》雲:“古之修道者,以恬養智。

    智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智養恬。

    智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恬智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

    有智不用,以安其恬,養而久之,自成道德。

    然論此定,因為而得成,或因觀利而見害,懼禍而息心;或因損舍滌除,積習心熟,同歸于定,鹹若自然。

    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無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若潰癰。

    故知用志不分,乃凝神也。

    心之虛妙,不可思也。

    夫心之為物,即體非有,随用非無;不馳而速,不召而至,怒則玄石飲羽,怨則朱夏殒霜,縱惡則九幽匪遙,積善則三清何遠,忽來忽往,動寂不能名;時可時否,蓍龜莫能測。

    其為調禦,豈鹿馬比其難乎? 太上老君運常善以救人,升靈台而演妙;略二乘之因果,廣萬有之自然;漸之以日損有為,頓之以證歸不學;喻則張弓鑿戶,法則挫銳解紛;修之有途,習以成性;黜聰隳體,嗒焉坐忘;不動于寂,幾微入照;履殊方者了義無日,由斯道者觀妙可期,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譯】 所謂的“泰定”,就是清除一切俗念的最高境界,是獲得大道的初步基礎,是修習靜心的成功标志,是保持安心之事的完成。

    做到泰定的人形體猶如幹枯的木頭,心思如同燃盡的灰燼,不被外界名利所動,也沒有任何追求,寂靜淡泊到了極點,勿須有意去追求靜心,而心無時無刻不處于靜寂的狀态,因此我們就把這種狀态叫作“泰定”。

    莊子說:“心境安詳虛靜的人,就能發出自然的光芒。

    ”莊子說的“心境”就是我們說的内心,莊子說的:“自然的光芒”就是我們說的智慧。

    心是接受大道的器具,